明日之學校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日之學校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明日之學校讀後感

明日之學校讀後感1

本次讀書選取的是趙祥麟翻譯版本的《明日之學校》,是杜威1915年最後一本著作。

以學界對杜威及本書的評價不難預見本次閱讀學習將帶給我的豐厚教益。但不可否認,筆者學識尚淺,尤其對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極少,自問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正確地把握、消化本書的精髓理念,即便讀過也不敢誇口“讀透”。只能說,抱着敬畏與虛心,以一個初出茅廬的身份在先進教育的大門外管窺蠡測一番,謹慎地加以發散與聯想。不敢有指導別人之意,本次讀書筆記也未建立較好的邏輯架構,瑣碎零散之處還請見諒。

借用悉尼胡克在導言裏的說法,“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學校》,是關於正在實驗中的一些學校的描述,特別是關於這些學校用實例說明的觀念以及杜威對於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議。” 它的出發點是描述美國各地受盧梭、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蒙臺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響的一些新型學校,並在這些學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學和心理學的分析。

關於本書的大體內容和寫作動機,約翰杜威的自序裏其實早已經表述得很清楚平實。 “本書不試圖發現一種完整的教育理論,也不考察任何‘體系’或討論傑出的教育家的觀點。”“我們試圖指出當各學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實踐時實際上發生了什麼。” “通過顯示一個教師應用這些觀點時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希望給讀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經被廣泛認識和認可的觀點的實際意義。”在杜威之前,包括盧梭在內的許多人提出過各種不同的教育理論。所謂“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本書關注的是衆多先進教育理論的“實驗成果”。

“兒童期的真正含義就是,它是生長和發展的時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發展”中,一再闡述了自然發展的兒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爲我們的真正教師是經驗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據他本身的條件,決不會學習適合他的東西。”就如盧梭所說,“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就是:不要愛惜時間,而要失去時間。假如一個嬰兒能從母親的懷裏一躍就跳到理性的時期,那麼現在的教育就是很適當的了;但是兒童自然的生長,要求一種完全不同的訓練。”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長和發展的時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兒童生長髮展的規律,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自然發展”。“揠苗助長”式的超負荷教育只能百害無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問了,何謂“自然發展”?兒童期的發展規律是如何?不妨帶着疑問繼續閱讀。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發展的一個實驗”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兒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學校的實踐情況的反饋。菲亞霍普地區約翰遜女士的兒童學校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約翰遜女士稱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機的”,代替一般課程的活動包括:體育活動、自然研究、音樂、手工、野外地理、講故事、感覺教育、數的基本概念、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一定累積後,加設畫地圖和地形地理。約翰遜女士的一個說法令我十分受用,“我們必須等待兒童的願望,等待自覺的需要,然後我們必須迅速地提出滿足兒童的願望的方法。

也就是說,遵循“自然發展”的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遵循兒童自身的需求。當兒童想要接觸新事物,想要獲取新知識,我們提供給他,這時候的教學效果最好。學校爲兒童創造環境,激發兒童的需求,再滿足他的需求。

有一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亞霍普關於“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樣做烹飪和木工的工作,因爲這種工作的目的不是訓練他們從事任何行業或職業,而是訓練他們成爲社會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員。繪畫、泥塑和木工、縫紉一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這背後的理論支持,根據書中的表述,是這樣的:“注重手工的價值和把重點放在身體生長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兒童必須繼續學習,使他的.肌肉運動越來越熟練地協調起來,如果他的身體要發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標準的話,而且沒有什麼東西比用手製作東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頗爲精細的動作更加有助於這一點。”

這讓我想起我在校外一個培訓學校兼職美術手工老師的經歷。班上的孩子們,不論動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熱愛繪畫與手工的,這是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的。坦白說,看着他們眼中閃爍着光芒,快樂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時刻。我認爲,讓小孩動手,這個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兒童全心投入、樂在其中的那個時刻是最珍貴的。但有的家長不這樣認爲,他們看重的是結果。儘管無奈,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許這是如今社會功利性的一個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讓新的理念指導現狀,這也是所有教育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第三章“自然生長中的四個要素”裏梅里亞姆教授把學校的一天分成四個階段,進行下列基本活動:遊戲,講故事,觀察和手工。不難發現與約翰遜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處。杜威對我們指出很中肯的一點現實:“他們的學校教育給予他們的任何手工技能或體力,或者他們日常的生活作業中的任何樂趣,以及文學藝術所提供的最好的東西,都是能被直接觀察到和衡量到的更爲確切的收穫。”個人認爲,這最表面的成果已經是很好的成果。而這背後的更深遠的成果,同樣是引人期待的。

之後杜威進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齊的“實物教學”理論、以及很多學校“從做中學”、“教孩子們生活”等打破傳統的理念及理論成果。篇幅之故,筆者在此就不做進一步闡述。粗淺地談談全書給我的感覺:

寫於將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闡釋的理念對當今各國尤其中國的教育現狀還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這是值得我們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爲什麼比國內先進?值得深思的問題還有很多。以我,一個在中國教育體制下一路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身份來看,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值得改進的空間還很大。正確度是一個指標,創新力也是一個指標。孩子的成績、證書很重要,孩子的人格養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業,中國的未來,需要當局和所有一線教員的共同努力。

明日之學校讀後感2

這一段時間,我認真讀了《明日之學校》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淺。《明日之學校》一書不是一本教育學,它只是對課堂工作的一種描述,並從理論方面作些說明。儘管這樣,我在本書中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哲學的印記。因爲實際上本書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學校”,稱它爲“明日之學校”,意味着在杜威看來,它們是代表新學校未來的共同的趨勢。而在文中的幾個觀點讓我得到很大的啓發。

一、應當給學生什麼

學習本質上是跟人的生長即“自然發展”一致的一件事情,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應該研究兒童在生長中需要什麼,從而給他們什麼,根據與生俱來的能力培養他們,而不應該根據成人所積累的知識,把它們強加給兒童,因爲其中不少可能跟兒童的成長毫不相關。人們總是想一個成年的完美人應該掌握什麼,然後把這些東西灌輸給兒童,卻不問兒童需要什麼,能夠學習什麼。比如很多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讀名唐詩宋詞,學習外語,奧數,音樂。我們爲什麼硬要他們學習一生也許用不着的東西,而忽略了他們目前需要的東西呢?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去學,豈不是太晚?但在書中杜威根據他的經驗和書中的案例表明了他的看法:就像成年人不會去學他不適合不感興趣的東西一樣,把不適合兒童的東西強加給他們,效果也是很差的。正如杜威所說:誤用時間比虛擲光陰浪費更大,教育不當的兒童比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兒童離美德更遠。這句話對我這樣一個從事教育的教師來說有很大的提醒意義。

二、學習過程中的“自由”

在書中闡述的幾所學校裏,學生都擁有了高度的“自由”。如在同學之間自由組合在教室裏完成感興趣的手工,教室中沒有座椅,可以隨意坐在地板上聽老師講課。這在傳統觀念而言,這種自由是不被允許的,學生在老師講課時應該安靜地端坐在課桌旁,在得到老師允許的情況下才能發言。杜威批評了這樣的觀點,課堂上的過分的紀律反而是對學生的束縛,所以每次被解除束縛,就會爆發出喧譁和躁動。他認爲,當兒童需要時,就應該給他活動和伸展軀體的自由,並且經常能夠提供真正動手練習的機會。這樣他就不會過於激動興奮繼而喧譁吵鬧,在無人監督的狀況下也能自己做正事。有時候不需要過分抓課堂紀律,應該給予學生必要的自由,通過培養興趣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進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課堂紀律也有保證。

以上兩點是我讀完這本書的一點點感想體會,還是有許多不成熟之處。《明日之學校》的確是一本有啓發意義的好書,可以反覆閱讀,總能找到新的啓發和觀點。其中的觀點新穎,即使對於今天的中國的學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杜威說,沒有一種教育是進步的,除非它在不斷取得進步。所以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學習、掌握、運用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具備職業道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多讀一些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