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讀後感

《湖畔》讀後感1

東野圭吾的小說總會讓你感到出其不意。一切看似平靜時突然掛掉一個人,在意真相的人帶着我們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真相大白之時又讓其掩於世間。

《湖畔》讀後感

原來日本和中國有諸多相似之處:小孩子的童年被學習培訓填滿,只爲了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父母爲此也是絞盡腦汁不擇手段。

然而知識並不能給孩子們健全的人格,小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的信息似乎是隻有學業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暫且讓步,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一切能夠幫助孩子升學的事情父母都會盡其所能,一起阻礙升學的人都是威脅。

六年級的小學生能夠將老師的鞋子扔出去以拖延時間,能夠把一個解決掉之後仍然若無其事。這種智慧與冷靜讓人窒息。可笑的是父母們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的,他們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所以纔會作弊,纔會有後面的慘案。我想即使高階的失蹤不了了之,孩子們或者說父母們如願以償,孩子們都順利升學,到達衆人羨慕的學校,他們的餘生也會在不安中度過吧。

我覺得這輩子平平安安的,不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能有多大出息就多大出息吧,一切憑個人本事和運氣,歪路還是不稱心的。

《湖畔》讀後感2

這幾天,我讀完了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精選,覺得茨威格的文筆着實厲害,絲毫不遜色於歐亨利,莫迫桑等作家,描寫場景時運用大量優美的比喻,使讀者覺得使讀者覺得如臨其境,但到敘述故事時,絲毫不拖泥帶水,整個故事的情節結構緊湊,沒有一丁點的廢話,極其吸引讀者。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不是茨威格的收官之作《象棋的故事》,而是極具諷刺意義的《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這個故事主要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漁的漁夫無意中在水中救上來了一個男子,經過一番詢問,才得知他是一名來自戰場的逃兵,現在想要翻山越嶺回到祖國俄羅斯,但令衆人驚訝的是,他竟然還認爲早已被推翻的沙皇依舊在位,並且執意要回到祖國,衆人極力勸阻他,可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無可奈何的村民們只好放他走了,後來,人們在水中發現了他的屍體。

也不知道是什麼,我總覺得我有點可憐這個人,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或者說自己的信仰中,不肯相信現實,不會畏懼任何困難,依舊要朝着自己的信仰去衝擊,去維護自己的信仰。這些人是有點可悲的,也許是當時的社會制度製造出了這種悲劇吧。

換一個角度想一想,通常這種人可能被我們叫做“瘋子”,但是你要注意到,有幾個人被我們稱作“瘋子”,一個是阿里巴巴的總裁馬雲,還有一個就是360的董事長周鴻禕。他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不都是被稱作“瘋子”嗎?那麼現在他們因爲那些瘋狂的事情而身家百萬,而那些曾經叫他們“瘋子”的人去哪了呢?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有一個新的世界。

《湖畔》讀後感3

去年,我在一次偶然中得知了《未名湖畔的愛與罰》這部小說,讀着讀着,我便被小說的情節吸引住了,於是一字不落的把這部小說讀完了。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逆旅主人風趣、有渲染力的文筆,時不時給我帶來歡愉和感傷。就如這本書的書名,“愛與罰”,這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之間的愛與罰,也是對我們讀者的“愛”與“罰”。

我非常喜歡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於雷和陳可。在作者的妙筆下,於雷陽光、幽默,燦爛的笑容,總給人無限的正能量。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面對陳可的時候,不再自信了,總是揣摩着陳可的一舉一動。較之於雷,我更偏愛陳可一些,那是一位非常純真、可愛、聰穎和脫俗的男孩,就如他的.名字一樣,總讓人特別憐愛。

書的開頭,於雷和陳可的相遇,其實冥冥中緣分已然註定,非你莫屬。在陳可很小的時候,上天就派“黑子”來到“豆豆”身邊,守護着他。從那時起,小陳可的心底就已經很崇拜“黑子”了,以至於十幾年後,再次遇到於雷,第一眼,陳可依然打心底裏仰慕於雷,儘管那時他們彼此認不出來,可是那種埋藏內心深處對喜愛的人或事物的感覺,是不會變的。

讀到陳可和於雷短暫的離別時,我又體會到了一個人的孤獨和思念可以有多麼銘心。逃避的那個人所承受的痛苦比起留在原地的人居然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是怎樣的愛戀,才能痛到徹底領悟,然後再下定決心坦然面對一切。作者非常善於人物的心理描寫,我的心,也跟隨着小說中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時而晴朗,時而潮溼。

當於雷和陳可在機場再次相遇時,彷彿一切都以他們曾經經歷過的方式再現,什麼都不必說,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心中瞭然。()這樣的兩個人,即便處在多麼尷尬的環境下,即便分開再久,一旦有交集,就會有火花,所以他們只會永遠的交纏在一起。

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自然到不知不覺這部小說的很多情節已藏在了我內心深處。“這裏彈下去就是DO……”,“於雷,你便是要我只歡喜你一個,只想着你,我也再不會離開你了,因爲我也真是喜歡你,只喜歡你一個,讓我再跟任何人說這些,也不能夠了”……我想,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日子裏,我都會忍不住重溫於雷和陳可的故事,去懷念那份難以割捨的青澀檸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