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學生讀後感

因着寫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的小詩,意外獲獎並得了一張六百元的購書卡。故而無比興奮地走進了書店。一本《呼蘭河傳》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過有關這本書的簡介。知道它是由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著的。心儀已久。便毫不猶豫的買了。

整日裏匆促無爲卻又忙忙碌碌,於前日終纔看完全本。雖是膚淺閱讀,卻極其欣賞蕭紅細膩平實有趣的文筆。更是被她文字中所傳遞出的那種寂寞感所驚歎。在《呼蘭河傳》裏,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筆下塑造的那些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觸動我內心深處柔軟的地方。每每讀到悲憤動人處,也曾好幾次哽咽失聲。聯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運多舛,歷經磨難,不禁唏噓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紅顏薄命。

可以說,整本《呼蘭河傳》的基調,是孤獨和寂寞。

蕭紅,最大的人生悲哀則是因爲她是個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親情與關愛。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親不喜歡她。後來,她的繼母更不喜歡她。所以蕭紅便懷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識地反抗着這幾千年傳下來的封建傳統思想。

幸而,蕭紅有一個對她疼愛有加的祖父。有一個她童年時光裏最美好的“天堂”後花園。在後花園,有祖父種的嫩綠的大倭瓜、小黃瓜、韭菜、有飛舞着的蜻蜓、五顏六色的蝴蝶、有鮮豔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黃泥巴包起來烤熟的'小豬、掉進井裏的鴨子,還有跟在祖父身後的大黃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誦的那一首首詩句。這些無不成爲慰藉蕭紅孤寂心靈的溫暖回憶。故而,蕭紅將兒童和成人雙視角寫法運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裏行間的寂寥與悽清。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讓她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創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說體式。

蕭紅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涼寂寞。這本書中的人物,除了疼愛她的祖父,於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更是將這一“孤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團圓媳婦,一個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有着一根油黑的長辮子,皮膚黑黑的,臉上總是笑呵呵,走路帶風的天真小姑娘。卻被一羣封建思想束縛着頭腦的大人們議論成“頭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飯!”“總是笑也不知羞!”“纔到家,一定要給個下馬威。”最後,竟因長期受婆婆欺負,在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社會環境裏,導致精神失常,後又遭受各種非人的殘忍折磨,最終悲慘而死。這其中,所有的圍觀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團圓媳婦慘死的幕後推手。當那可憐的小姑娘,被強迫淹進滾水中“治病”時,一夥衆人先是圍觀新奇,後又是盼着死看熱鬧,再又驚訝於沒有死,再又慫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殘折磨,直到最終屈辱死去,方纔罷休。無疑,蕭紅在寫這段文字時,內心一定是悲愴的,是憤怒的,而又是無助的。

《呼蘭河傳》裏,也有似乎在寒冬陽光穿透雲層,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文字。例如“馮歪嘴子”這個人物的命運。他是個小磨倌。他住在破舊不堪的小磨坊裏,卑微的拉磨,認真地做黏糕,卻勇敢的追求愛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過着雖苦猶甜的小日子,後來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難和悲痛卻沒有擊垮這個偉大的父親。當所有的圍觀者都以爲他會上吊時,蕭紅這樣寫“可馮歪嘴子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絕望。好像他活着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洞穿了他。因爲他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他反而鎮定了下來。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於是,他照常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者他那份責任。……喂着小的,帶着大的,他該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這些文字是溫暖堅韌的,卻又透露出那個國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裏,人們之間的冷漠,和蕭紅自己內心的寂寞。

在蕭紅的文字裏,呼蘭河城裏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蕭紅的筆,是那樣沉重和平和。這表現在《呼蘭河傳》中的人們愚昧、平庸,對生、老、病、死之事都沒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老,這也沒有什麼辦法;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後,那活着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人們就在這座消息閉塞的小城裏,千年如一日的過活。

“衆人皆醉”,唯蕭紅獨醒,她必然是寂寞的。有一種寂寞,耐人尋味。那便是才女蕭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