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

鄉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裏。這麼多年,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總想着回去故鄉。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極冷的,總有北風凜冽地颳着;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的,深冬時,故鄉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着,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裏,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着;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裏垂着,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着明亮的光。

那是什麼時候的故鄉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着笑,一片歡笑裏,露水滴到臺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後的嘆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髒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和魯迅先生的故鄉,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便也不再離開了,執意守着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可這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着,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說的:

“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於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魯迅先生回故鄉,不也是爲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

原來,我們都是如此。當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美好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爲故鄉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着一絲絲希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畢竟,那是我曾經美麗的故鄉。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2

《故鄉》是語文教材指定書目,也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一本書。這本懷念故鄉的小說是湖北武漢的董宏猷,這本書一些自己故鄉的事,以及懷念故鄉爲引線,主要寫了自己回憶兒時的喜,怒,哀,樂。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作者小時候的生存狀態以及心理現實。

書中描繪了許多與作者小時候有關的人物。如:善解人意的母親,小時候調皮搗蛋的玩伴閏土,摳門,又喜歡貪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楊二嫂,還有行蹤不定,十分神祕的外鄉人阿Q……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閏土,他雖然有些調皮搗蛋,但是他還是一個愛和別人分享的人。

有一次作者去海邊遊玩時,碰到了閏土,兩個人一起玩兒的非常開心,每到一個地方,潤土都會細心的教他一些知識,雖然這些知識不多,可能作者也懂得,但閏土還是毫無一絲保留的,全部教給了作者。

在這篇章節中,閏土能非常大方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知識。還和朋友玩的非常開心。反觀我自己,在生活中,有一次同學來問我一道非常難的題,這道題我看了一遍,是我想了好久才做出來的,所以我裝作面露難色的對於我的同學說:“對不起,這道題我也不會。”看到同學失望的走了,我心裏暗自高興,覺得這是我好不容易做出來的題,不能就這麼隨便的教給了同學。現在想想,這真是不應該。以後我會像閏土一樣,去大方的和別人分享我所擁有的知識,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並且變得更大方。

品讀《故鄉》,讓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我以後一定也要去學習故鄉里的人物精神,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3

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的中國,日本的入侵,大革命的失敗,新軍閥的成立,把當時者處於動盪之中的中國,拽入了黑暗的深淵,而在這種黑暗之中,有的人在黑暗中沉淪,而有的人則想在黑暗之中找出一絲的光明,但這種人往往是徒勞無功的。

小橋,流水,人家,故時的好友,充斥着魯迅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可是,當魯迅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發現一切都變了,社會變得無情了,人與人之間也多了太多的規矩、疑惑、膽怯,富與窮的不同。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差距。太多的差距,讓人拒之千里。哎,人們的內心的變化人讓魯迅的那份對故鄉的美好記憶破碎了。世界在變,人也在變。人們的內心中,少了份童真,多了份貪婪;少了份善良,多了份狡詐。

那樸實、勇敢的兒時好友——閏土,也消失了,那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形象,被一個臉色灰黃,眼睛通紅,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的中年人所代替。一句恭恭敬敬的“老爺”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麻木不仁。那當時的閏土早已經在社會的冷酷之中淡淡,消亡了。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20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異常紅火,人稱“豆腐西施”;20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脣”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成了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的小市民形象。並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虛僞地吹捧、尖酸地嘲諷,還從中期騙我說閏土偷碗碟。書中的魯迅,從嚴冬中來,帶來的是期待,帶走的,則是悲涼。古往今來,人事滄桑,故鄉在每一個遊子的心底都是種最深的隱痛。而魯迅先生心中這是一個“沒有春天的故鄉”故事的結尾,魯迅離開了,對於這樣的故鄉,他難以再有美好的期待。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4

狗狗一直是人類最真摯的朋友。狗甚至會心甘情願地爲它們的主人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所以狗一直都是忠誠、善良和勇敢的化身。我第一眼看到書的題目時覺得很奇怪,這和羊齒草有什麼關係,難道作者的故鄉長滿了羊齒草嗎?隨後我看到了書的封面,上面有兩隻棕色的小狗,似乎是形影不離的。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帶着疑問翻開了這本書,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男孩與狗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美國作家威爾遜·羅爾斯所寫的《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書中的那個男孩叫比利,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個真正的獵人一樣擁有兩隻浣熊獵犬。可是,那時比利家窮得一貧如洗,怎麼可能買得起獵犬呢?這個夢想對於比利家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這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但是比利卻不那麼認爲。他每天都挖野菜,摘野果,用捕獸夾捉負鼠、野兔,再拿出去賣,日復一日地勞動着。終於,在兩年以後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賺足了美元,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浣熊獵犬,並給它們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老丹和小安。讀到這裏,我被比利那執着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做過很多的事情,卻大多是半途而廢。就算我有了夢想,也總會認爲,夢想離我還很遙遠,算了吧,所以怎麼也無法成功。成功實現夢想是要付出努力,要有行動,並堅持不懈,這樣纔會一步步的離夢想更近。

當比利擁有了老丹和小安之後,成天帶着它們打獵,訓練它們,在城市裏的一次狩獵比賽中獲得了金獎盃與銀獎盃。它們一起長大,卻始終無法長久在一起。當比利在與山師搏鬥時,老丹爲了守護小主人,奉獻了寶貴的生命,深情的小安也不願意獨活於世。老丹與小安的那份生死之誼讓我最感動。後來老丹與小安的墳前長出了紅色羊齒草,比利的童年也永遠地埋葬於此。

讀完了全書,我知道了狗其實心裏的愛比人還要多,有了愛就不會有貪婪、自私,有了愛世上就不會有戰爭、屠殺。這本書還教會了我怎樣實現夢想,體驗了實現夢想的.感覺,老丹和小安將永遠記在我的心中。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5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說說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是講了一個活潑能幹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凡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併成爲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好,但是他見多識廣,知道許多事。魯迅的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裏。閏土還想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蝟、角雞、鵓鴣使魯迅終生難忘。

讀了《故鄉》這本書,使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對當時和現在都有着獨到的詮釋。《故鄉》這本書。它主要是想告訴人們空有希望不去奮鬥,那希望也就無所謂有,而如果爲了希望去奮鬥,那希望也就無所謂無。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是隻要你去探索了、去實踐了,那麼就會有實現的可能。希望之路是祖祖輩輩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來的路,是祖先們實踐出來的路,也是祖先們探索出來的路。

剛開始我讀《故鄉》時以爲太無聊了,常常浪費時間,寫作業不認真。匆匆忙忙地寫,馬虎潦草,效率很差,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知道原來讀書是多麼的有趣,也漸漸懂得了珍惜時間。還記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嗎?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吧,而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在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爲座右銘吧!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6

魯迅先生的這篇《故鄉》,我覺得表達更多是一種悲涼、無奈的思想。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戶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爲這種封建制度,爲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戶紙,可它保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題目:“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着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爲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後,魯迅先生說題目:“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題目: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7

合上《故鄉》,我回憶起來,這真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品,字裏行間都充溢着魯迅先生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窮苦但淳樸的人民的關愛,以及對樸實百姓善良人格的讚揚。

《故鄉》中有一處地方最令我的心顫動。兒時,閏土是“我”從小一起玩的好友,雖然那時“我”是少爺,他是幫工,魯迅與閏土之間純真的友誼令我羨慕。少時的閏土活潑天真,善良可愛,與魯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鳥……

長大後,物是人非……魯迅和閏土間卻有了一層厚厚的隔閡,是時間的刀無情地砍斷了童真,閏土與魯迅見面時,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老爺”,我頓時愣了。想必魯迅先生也十分難過,少年時代那無比純真的友誼已無影無蹤……這個世界是灰色的,人們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而與魯迅先生和閏土童年的經歷卻充滿活力與希望,現在與過去;少年的閏土與成年的閏土;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濃郁的色調傳達出悲哀和無限的傷感讀着讀着,我不禁潸然淚下。

每次讀了《故鄉》的感受都不一樣。在閱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振興中華,反對封建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他揮動手中的筆,與封建主義展開了一場戰鬥,他像英雄一樣,把中華人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一股浩然正氣改變了國民精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我們21世紀的青年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浩然正氣心中存,以筆代伐,戰鬥一生!

魯迅先生被中華人民稱爲“民族魂”,這是受之無愧的!魯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氣,爲了祖國,爲了民族,頑強奮鬥,我們雖然不能像他一樣爲中華民族做出那樣大的貢獻,但也要努力學習,爭做一個祖國的好少年,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吧!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8

順着一條回家的路,走進曹林燕的故鄉。

“家”之於她有擺着舊物件的老屋,有生滿了青苔的老井;有長風呼嘯的洋峪川;有密林般的玉米地;有彎彎流淌的小河;有果實累累的菜園。有收集露水的小女孩;有喜歡寫詩的大哥;有眷戀土地的父親;有侍弄菜園的母親;有又拱又叫的老母豬,有狂吠鄉間的土狗,有如鼓的蛙鳴;有歌吟的蟋蟀。

她筆下的景,筆下的人,筆下的故鄉既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彌散着歲月的幽深氣息。讀她的《從故鄉出發》,感動於她對故鄉的歌吟,對故鄉刻骨銘心的記憶,對親人無限深情的懷念。她的筆是靈動的,筆下的場景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字裏行間飽含感情,富於感染力。走進其文就走進了她記憶中的故鄉,走近了她的親人,情不自禁地被深深感動。

走近其文還能感受到她對故鄉山水的那份癡愛,她筆下的故鄉山水是秀美而獨特的,山奇,嶺秀,谷幽,坪美,古鎮安靜,巷子悠長。

這樣的文字我是寫不出的。這樣的文字來源於她對自然萬物、對她身邊的人細緻的觀察,來源於她的敏銳的感知能力,來源於她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書寫能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那種來自生活的飽滿的情感表現力,以上的諸多因素成就了她作品的生動、鮮活、豐富與感人。

讀這本書,也就走近了她,她筆下的家居生活恬靜閒適,她筆下的那個女子,身着布衣長裙,靜坐窗前,一杯茶,一捧花,一張畫,一本書,忍得了喧囂,耐得住寂寞,用那個女子的話來說就是“溫些時光來修煉”,與書爲徒,抱讀爲養,才修成了才女曹林燕,修成了作家曹林燕,祝賀她,向她學習!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9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0

悲哀是幾乎貫穿《故鄉》全篇的感情基調(回憶中與閏土相處的情景雖然色彩明麗、感情真摯動人,但也不過作爲“現在”的對比而更顯其悲涼;即使略帶喜劇色彩的“圓規”——楊二嫂,也不免顯出故鄉之人的勢利、卑微而讓人心生對故鄉的失望之情),正如作者所說,“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而這種悲哀,無疑在魯迅見了閏土、在閏土“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時達到了頂點。至此,魯迅所感到的一層“厚障壁”硬生生地隔開了他和閏土,兒時美好的記憶成爲一種祭奠。對此,魯迅“打了一個寒噤”,“說不出話”,他的默然,飽含了對閏土一聲“老爺”的無聲責備以及對此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到了魯迅再次離開故鄉時,他對閏土的印象“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時,又“非常悲哀”,而當他幻想着宏兒和水生能過上“新的生活”時,卻又不免覺得“願望茫遠”了。可見,魯迅終不能有足夠的信心來面對這嚴酷的現實。

然而,小說卻未到此爲止,魯迅不願將失望乃至絕望的情緒傳染給青年,他寧可自己揹負着渺茫與虛無的痛苦,也要給青年們希望: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說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宏兒,他並不對小說情節、內容的表達有所影響,但在反覆的閱讀中,我們會發現,他的價值卻滲透在《故鄉》文末所要帶給人們的希望之中。這樣的安排,到了文末,甚至對開篇以來的感情基調也產生了影響,顯出若干“亮色”,而使小說終不至於陷入無盡的灰色的憂鬱之中。

然而說到宏兒,卻不能不將他與水生並舉,他們在小說中似乎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有的是共同所起的一種對照相映的關係。正如作者所說,水生“正是一個二十年前的閏土”,那麼相應的,宏兒則是“二十年前的魯迅”。如此,他們(宏兒和水生)則形成了和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正襯、對照,和中年魯迅與中年閏土的反襯、對比的一對巧妙的關係。而這一種關係,是深深地隱含着作者渺茫希望的。

當時的魯迅是信仰進化論的,他相信將來總會勝於現在,“希望是在將來的”。但當魯迅站在兩對關係(魯迅與閏土、宏兒與水生)之外觀察時,不免生出悲涼的感慨及唯恐後輩重蹈覆轍的擔憂,他不願他們過着“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而這卻是當時所能抉擇的幾乎所有的生活道路)。

魯迅創造出宏兒的形象,其實也是將自己未必真正感覺到的渺茫希望(“進化”的思想)透露給讀者;然而,他自己內心所面對的或許只有黑暗的重擔吧。

再讀《故鄉》,我想我讀出了魯迅忍受絕望而給予希望、承擔黑暗而透露光明、“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形象。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1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的時候離開家鄉,20年之後你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麼一番風景呢?當你遇到你的兒時夥伴時,他/她又是怎麼一副臉色呢?想必各位小學生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吧?而我國的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然而在他長大之後他便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在魯迅幼兒之時,在他們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魯迅先生認識一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僕人,他叫做閏土。閏土雖然身爲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是他擁有魯迅兒時所爲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在閏土的口中,魯迅先生聽見了一些他所未知的東西。在魯迅的心中,閏土是自己的偶像,是一位勇敢機智的農村少年。然而魯迅當時卻沒有想過在自己長大的時候,閏土會變成什麼樣子?

20年後魯迅先生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的樣子幾乎完全不相信。自己兒時的朋友--閏土,已經是臉上佈滿了深深的皺紋。一點也不想兒時的活潑和機靈,一見到魯迅,就下跪叫老爺。這樣大的反差,實在是讓我難以置信,在世代推進下,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人們的侵犯下和政府的無能下,人們過着悲慘的生活,而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

在文章的最後一自然段中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2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難懂”之類的藉口不看魯迅等文學大師的作品,從未想過要藉以閱覽一番。當我們學到《少年閏土》這一課的時候,把魯迅的原小說《故鄉》讀了一遍。這使我感觸頗深。如果單單只是《少年閏土》的話,恐怕我們還只能理解到魯迅和他的夥伴不及閏土見多識廣這一方面,可是當聽了《故鄉》全文之後,魯迅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也能理解七八分了。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

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爲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但是從魯迅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魯迅的心裏,閏土一直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說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但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說,閏土是應該叫魯迅老爺,但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

但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的改變,他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想和魯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爲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只有閏土知道了。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曾經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後,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子,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

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爲現在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爲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俱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說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銳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說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3

我認爲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多種悲哀。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齊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戶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爲這種封建制度,爲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戶紙,可它堅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十分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着的,他能夠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我很以爲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那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頭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能夠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終,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4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麼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麼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學生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特別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爲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子。他一見到魯迅,馬上就跪着說:“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衆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麼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現在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衆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現在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魯迅《故鄉》讀後感600字15

《故鄉》讀後感一天,我讀了魯迅的散文《故鄉》。

《故鄉》通過“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描述了舊中國農村破產的真實面貌。“我冒着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我體會到,我舊中國的故鄉跟魯迅的故鄉簡直是地獄,我現在的故鄉是天堂了。我的故鄉五行齊全:金,我們的故鄉一片繁榮的景象,到處高樓大夏,馬路公路縱橫交錯,各種各樣的汽車來來往往;人們過着美好的生活;過去的“萬戶蕭索鬼唱歌”的故鄉成爲了“長壽之鄉。

有文化公園,還有南丹山,公園裏馬路旁都有花草樹木,是一個花的世界。水,我們的故鄉是三江匯合的地方,分別有大名鼎鼎的西江和北江,水資源豐富,聞名的健力寶、百威啤酒、青島啤酒、紅牛、可口可樂等飲料在這裏生產,是飲料名鎮。火,我們故鄉一排排電杆林立,煤氣管道通到各家各戶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方便。土,我們的故鄉有肥沃的土地,生產出有名的三水黑皮冬瓜、雪梨瓜,是魚米之鄉。我們的故鄉美如畫,我們要愛惜我們的故鄉。 魯迅的名言:1、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2、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3、發思古之幽情,往往爲了現在。4、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5、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