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後感範文4篇

【篇一:紅與黑讀後感】

年幼時,便在家中發現了那本書,厚重,陳舊,紙章已泛黃,封面上一男一女相擁着。父親說,我還沒到能讀懂它的年齡,不服氣的自己抱起那本重重的書,翻開閱讀,的確,對於才五年級的我而言,語言枯燥乏味,生奧難懂,但憑着一口氣我還是堅持的讀完了一半。

紅與黑讀後感範文4篇

《紅與黑》,這本世界級的名著,一開始我以爲只是講述一個家教和市長夫人的禁忌之戀,爲他們那份執着的愛而感動。讀到一半便索然無味。直到不久前整理書籍再次發現它,想起父親的話,重新翻閱,我才漸漸明白,父親所說的,沒到讀懂它的年齡是什麼意思。書的男主人公只有一個:於連,一個農夫的小兒子,有着兩個如同巨人般健碩的哥哥,對於他的父親索雷爾而言,這個只會讀書從不幹活的兒子,從沒稱他心過。於連進入市長家中,擔任市長兒子們的家庭教師,和僕人們一同用餐,對於於連而言,這是對他的侮辱。對於書中女主人公之一的德?雷納爾夫人而言,這個長相清秀的家教,卻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對自己那個如同莽夫一般的丈夫毫無感情,只在乎自己的那三個孩子,但於連的出現讓她那課沉寂已久的心又一次跳動。她愛上了他,不顧禁忌,不顧一切,但她的愛對於於連來說,不過是一場利用,沒錯,利用,在六年後重新閱讀這本書的我終於明白了,當年在我看來那偉大的愛情,不過是一場欺騙。抱着複雜的心情,我繼續閱讀下去。這份愛情,終究紙包不住火,市長大人知道了自己妻子的背叛,但在看在遺產的份上饒過了她,而於連,則被神父保住,送去了貝尚鬆神學院進修,市長夫人對於連的思念,使她憔悴不堪,但對於於連卻並沒有什麼影響,他依舊想着如何往上爬,沒有了市長夫人,他需要更加努力,卑微,他野心勃勃,悄悄對自己說:“在拿破崙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因他驚人的記憶力,神學院長推薦他成爲木爾侯爵的祕書並得到了侯爵的賞識。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他很快躋身爲優秀,有着花花公子氣質的青年。同樣,她進入了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的眼中,這是一個美麗優秀的姑娘,她對於愛情的執着濃烈而深沉,。她讀過家族史,自己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後,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裏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爲皇后那份愛情感動。也同樣希望自己能得到這份愛情。

於連並不愛這位高傲的貴族小姐,但她的身份給自己的收穫是巨大的,於是他開始熱烈追求這位木爾小姐,哪怕她要求自己在月夜下爬梯到她房間也照做。瑪特兒被他的“深情”所感動,委身於他,並且有了身孕。木爾侯爵看看愛女,看看自己的得力手下,也認同了這門婚事。故事發展到這裏,於連的人生都幾乎是一帆風順。但就在這個時候,市長夫人的一封信,使木爾侯爵震怒,不顧愛女的哀求將於連趕出。於連痛恨市長夫人,拿着槍來到教堂,朝着禱告的市長夫人射殺。自己以殺人罪進入監獄。槍殺處置。最後的最後,瑪特兒進入監獄,將已死的於連的頭顱取下,深夜親自把它埋在山腳下,而市長夫人也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長眠於世。

讀完整本書,內心無疑是壓抑的,不管是市長夫人那份深沉禁忌的愛,還是瑪特兒濃烈執着的愛,在我看來,她們都是那樣的可憐,她們的愛沒有錯,只是愛錯了人。於連,這個野心勃勃的男人,若是沒有利用這些女人,是否就不會英年早逝,不利用這些女人,他難道就不能走到人生的巔峯了嗎?不一定,但他還是做了,口口聲聲說着要成爲偉大的主教的男人,事實上他一直自卑着,因爲他農夫之子的身份,他卑微,所以叫囂,他不相信自己,所以依靠女人,依靠一切他能依靠的,這纔是真正,讓他走向死亡的原因,可悲而又可笑。

【篇二:紅與黑讀後感】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爲他的野心而奮鬥,哪怕這種奮鬥要以生命爲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爲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着“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鬥爭。他是幸福的因爲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爲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着極其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爲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繫着。他在瓦爾諾家裏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着極其複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爲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爲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着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爲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羣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爲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爲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衝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於於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爲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爲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爲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爲了將來爲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藉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衆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着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爲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纔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爲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篇三:紅與黑讀後感】

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憑着聰明才智,與市長夫人有了一段溫情,事情敗露後被迫離開,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祕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迫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上了斷頭臺。

這本書是我在很久以前讀過的,這本書一直給了我很深的觸動,給我觸動的不僅僅是他的內容,而是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一個小業主的兒子,雖然天資聰穎但是他也只能做一名教師,因爲當時對上帝的迷信,迫使這樣一位有才華的人成了一位犯人,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爲什麼,一位貴族出身的普通子弟,都可以當上神學院的重要職位,但是一個天資聰穎,勤奮刻苦的人卻當不上一位主教祕書,也許就象於連所說,我的罪行是什麼?我自己十分的清楚,我的罪行就是辱罵了天主教,我相信在臺上的每一位法官都不可能是一位和我一樣的人,都是一些貴族,在審判席上,我沒有看到一位富裕的農民,我的罪行就是想讓自己不受歧視,而這一切都是我的罪行。

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複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誠實,既老練又天真,既複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特徵,使於連成爲一個特殊的典型。

我有些時候會有些不明白,爲何於連拒絕辯護上訴,主動赴死。實際上,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這樣,於連就必須挺身赴死。

於連選擇了死亡。正是對於死的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司湯達所塑造的這個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從表面上看,於連蔑視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切道德規範。但他所踐踏的,卻是在那個腐敗社會中,人們僅僅掛在口頭上、誰也沒有意願真正遵守的虛僞的道德信條。於連是一個大膽的誠信家,但這是因爲欺騙和謊言已經成爲那個腐敗社會中人人藉以謀生的手段。那些高官顯貴們正是在“爲社會服務,爲公衆獻身”的招牌下,爲自己及家族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所以,作爲一個大膽的誠信家,於連慘遭厄運。

是的,這就是王朝的弊端,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而因爲自己想用自己的努力躋身於上流社會就引來了殺身之禍,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爲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爲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爲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亂石林立的社會裏孤軍奮戰,卻得不到上帝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

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的眼中一直也只是一個問題:何時纔可以成功、勝利。是的,他做到了,至少,上帝會與他同在。

【篇四:紅與黑讀後感】

司湯達的《紅與黑》是一部讓我深深震撼的外國名著。學生時代讀這部書,就對“於連”這個人又愛又憎。最近空閒時再讀這部書,“於連”又觸動了我的心靈。

一個出身卑微、到處受人歧視的鋸木廠工人的兒子,如何在等級意識濃厚的社會裏出人頭地?靠個人的奮鬥,靠不擇手段,從小城市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做到巴黎侯爵的祕書,甚至獲得市長夫人與侯爵千金的愛情;由於他的神學造詣與謹言慎行,漸漸得到別人的重視……在拘謹的外表下,他的心中充滿對英雄的崇拜,對貴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頭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時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作戰,最後在接近成功之時卻走向了毀滅……作家以高超的心理描寫手法,給我們形象地展現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平民人物於連由奮鬥、抗爭到毀滅的心路歷程。

掩卷沉思,不由豁然開朗:於連的悲劇,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必然產生的的悲劇,也是他個人奮鬥的悲劇。在那樣的社會裏,他的命運是註定的,上流社會怎麼會允許他這樣一個平民子弟進入?他的命運早就註定,是由他矛盾性格決定了的。

於連一生的遭遇,有着超越那個時代的思想價值,可以給我們以很多啓示。現代社會中,也有許多“於連”式的人物,他們有勃勃雄心,但面對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生活和精神的重壓下,有的人精神失落了,有的人終日煩悶痛苦,有的人則成了危害社會的惡魔。人要是沒有生活目標,沒有一個理想,就會失去人生的動力。但是對權力和優越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必然毀滅他們自己,即使他們會成功一時。根本原因在於這種性格特徵的人不可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與滿足;他們的性格是畸形的,慾望不滿足會痛苦,滿足了則會無聊,他們的人生就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徘徊。

另外,於連的悲劇還展現了作爲物慾時代象徵的金錢、權力、名聲……等對人性的侵蝕,對人的靈魂、信仰的腐蝕。於連沒有信仰,爲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對於於連而言,“上帝死了”,有的只有自我。信仰的喪失,它一方面意味着個體解除了一切束縛,實現個人理想成了人生最高的奮鬥目標和生命生存的唯一意義;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慾膨脹,內心痛苦,矛盾重重。由於生命存在沒有價值根基,靈魂無所歸依,因此,人生必然危機四伏。於是,在於連的生命體驗中,他經常痛苦地徘徊在自尊與自卑、虛僞與正直、禁慾與放縱、反抗與妥協等相互衝突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這種狀況依然存在。現代社會是一個動盪變革的社會,每個人都有着向上的目標,而金錢、權力、美色……這些東西依舊在時時刻刻引誘我們。個人如果沒有足夠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很容易就爲之所引誘,走上歧途。在沒有任何精神信仰支撐的情況下,人想要支配物質,而結果往往是被物質奴役,這就是現代人面臨的生存的困境。

儘管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可人的本性卻是相通的。在這個崇尚個人奮鬥、崇尚成功的時代,在於連身上,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讓我們一起在讀《紅與黑》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從中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