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馬說讀後感

馬說讀後感1

人才是需要慧眼來識別的,否則人才若沒被識出,就是一個普通人。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真是這樣嗎?

千里馬也只有伯樂才能認出,否則吃不飽,住不好,如何日行千里呢?只不過是茫茫馬羣中的一支普通的馬罷了。人才也是,如果發現不了長處,永遠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但如果真沒被識出,只能被埋沒了嗎?不,如果沒人發現你的長處就要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

有一個事例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在經商,卻屢屢賠本,後來,他開了一家公司,卻在幾個月後倒閉了,他又換了許多工作,卻總是沒有起色。不知試了多少次後,他放棄了。他頹廢地走在大街上,一個老者攔住了他。老者問:“怎麼了,年輕人?你臉色很差呀。”年輕人告訴了老者他的經歷。老者捋了下鬍子,說:“我見你口才很好,不如當個作家吧。”年輕人照做。自此,文壇上一顆紅星迅速升起,如日中天。年輕人終於成爲了一個稱霸一方的作家。

千萬不能等着被人發現長處,而要自己去尋找,否則,極可能一生都無法發現自己的長處。

馬說讀後感2

自古以來,就有伯樂與千里馬的爭論。有人認爲,“現有伯樂,而後又千里馬”,也有人認爲,“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可韓愈的觀點又是怎樣的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足以千里稱也。”一句句話觸目驚心,直指問題本質,述說了當時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識人才的道理,同時也述說了作者韓愈不遇不被賞識的痛楚,這種痛楚細細的流露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令人不禁同情作者的遭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可我並不這樣認爲,生活的道路並不只有一條,不必要一棵樹上吊死,可以嘗試一下新的方法,毛遂就是這樣一個機靈的人。當找過危機平原君要去楚國搬救兵時,平時一言不發的毛遂主動自薦,在平原君趙勝半信半疑中,他爲趙國贏得了救兵,贏得了榮譽。我認爲“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即使沒有伯樂,只要你是千里馬,只要你主動出擊,你那萬衆矚目的千里馬的才能一樣不會被隱滅,你一樣可以奔馳在心愛的草原上。

不管是先有伯樂還是千里馬,是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才和賞識人才的人是緊密相連、無法割捨的。

馬說讀後感3

真是同感!這世間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是一篇令我深有感觸的文言文。寫的精彩,寫的深刻。一匹千里馬不很難找,能夠找到一位能分辨出來這是一匹的伯樂可就要難得多。沒有伯樂,就無法讀懂馬的心聲,就無法給予馬的所需,甚至可能錯用這匹馬,就甚是可惜。

對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你敢說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被利用了嗎?我想,許多的人才可能非但沒有被利用,可能還被踐踏,玷污。就因爲沒有人能夠賞識這些人啊。才人多的是,不能因爲賞識不見才人就發出“天下沒有才人”的嘆息啊。國家的教育制度要更加完善,就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就能夠更好地使用人才,國家就會更加受益,變得更加強大。

或許,韓愈發出的,就是這樣一個感嘆吧。

馬說讀後感4

千里馬和伯樂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伯樂無千里馬也不能,只有千里馬無賞識自己的伯樂縱使在有本事也是白白的被埋沒,無用武之地。如果千里馬和伯樂湊到一起就必定能夠幹出一番大的事業。有的人雖然很有能力但是一直碰不到賞識自己的伯樂,無法施展,只能默默的生活。有的人卻很幸運,既有才華又能夠遇到開發自己的伯樂,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的能夠成功,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有的卻是默默無聞,那就是因爲成功者遇到了自己的伯樂,默默無聞着縱使自己才華橫溢也無法施展,是因爲沒有人發現他的才能,沒有一個發展自己特長的平臺。所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無論何時也會有被埋沒的千里馬,但是也有幸運的千里馬,他們遇到了駕馭自己的伯樂。

馬說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韓愈的《馬說》。

這是一篇關於“馬”的議論文:借議“馬”而論“人”。以“千里馬”比喻“人才”,而且開門見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強調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識別、選拔、使用的。然後回到現實,談“千里馬”也即人才的命運。最後提出“天下無馬”還是“不知馬”,即“有沒有人才”、“識不識人才”的問題,正是和開頭呼喚“伯樂”相呼應。

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後,還隱含着一層些意思,需要我們去琢磨,去體會。比如我在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這連續的三個“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着一個“伯樂”。我想,這纔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和主旨所在。

這種寓抒情於議論之中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更是一次閱讀方法的實驗: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礎上,再去體會其“言外之情,之意”。

馬說讀後感6

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寄言雜文《馬說》裏有這樣一段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段話深刻的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有了能鑑別俊才的伯樂,‘他死馬必亡’之理。世人憤激。

這樣看來。問題是在有無伯樂,是在有伯樂而能否起伯樂的作用。我以爲伯樂常有,而起伯樂作用的不常有。伯樂多在中間,他們雖可薦賢,但因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難以生效;身處領導崗位者,亦不乏伯樂。真能起伯樂作用的卻屬寥寥。

再者味千里馬的食馬者,食的少得可憐,有時還沒食。這樣再好的千里馬也將是才美不外現了。所以千里馬不能出衆,社會的埋沒了。

在現代化高度發展的`社會,科技技術大爲改觀,人才作爲科技的基礎。而人才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利用得多少,多錢者興,少錢者衰。

馬說讀後感7

千里馬和伯樂,有了伯樂,纔有千里馬。

爲什麼這麼說呢?千里馬不是經常有的嗎?其實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被認出來,只當作普通馬勇,也就不是千里馬了,這就是埋沒人才。作者借這篇文章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至於自己是金子發光的人,要不想被別人當成玻璃渣反光,只有兩條路走:一是等待“伯樂”的出現,讓他認識自己,可這“伯樂”不常有;而是自己努力,大放光芒,讓別人認識自己。在困難面前,有人遇到機會,有人抓住機會,有人創造機會。有真材實料的本領是必須的,最基本的,但是,如果沒有機會被人們認清你的才幹,也不會成功。

如果你有了才幹,並抓住了機會,就能成功,併成爲一個“伯樂”,去發掘更多的“千里馬”,讓“千里馬”在成爲新“伯樂”,又去發掘“千里馬”,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爲社會服務,形成良心循環。

說到底,需要一個帶頭的“千里馬”可是這“千里馬”並不好當。

馬說讀後感8

不知是否是因爲屬馬的緣故,或許是因爲自己想成爲一匹千里馬,所以對《馬說》情有獨鍾。既然是“情有獨鍾”,就必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說》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先有伯樂,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只可惜伯樂不常有。

而我卻認爲伯樂常有,而相中好馬的伯樂極少。爲什麼?

一是因爲稱其爲伯樂,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職中。而伯樂們大多都去“經綸事務”了,哪有空餘時間去相馬?

二是因爲惟恐千里馬不聽駕馭。“藝人膽大”,既有千里之能,爲何還像常馬般任人擺佈?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爲識得的千里馬飛黃騰達之後,而自己則貶爲常馬,於心不甘。“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又有多少人甘願將自己的飯碗拱手讓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況下,即使有千千萬萬個伯樂,千里馬還是不能被選出來。所以諾貝爾獲得者遲遲沒有中國人,最多也就是外籍華人領獎。

如果人人都自視爲伯樂,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起着伯樂的作用,千里馬又怎能不現身?

馬說讀後感9

“之千里馬者,日行千里也”這句話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後來多指有才之人。

而千里馬者,雖有日行千里之能,卻需日食石粟而充其力,若與常馬飼之,則無千里之能也,而只有伯樂卻能相之,但世間又有幾個伯樂呢?故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說。而這一說法成了那些懷才不遇的人的口頭禪。

這裏說說我的想法,之千里馬者,雖有日行千里之能,卻始終是一種動物,一種頭腦簡單而四肢發達的動物,不能告訴人們“我是千里馬”這不能是馬的錯,而人之千里者,既然多指有才的人,自然是頭腦發達的人了,是可以與人們交流的,可以告訴人們“我是千里馬”的,若如馬之千里一般只知道在空山曠野之中狂奔,或有其能而不用,卻獨等所謂的伯樂來相之,那機會如買cai票中獎般渺茫。

有才之人應該自量其才行可爲之事應該學會推銷自己,讓自己的才能盡顯於世人面前,纔能有更好的發揮其才能。而不該怨天尤人,或以“伯樂不常有”爲藉口。因爲那隻能說明你根本就不是千里馬!

請記住:這個社會上纔是伯樂,千千萬萬的人才是伯樂!只有得到他們的認可,你才能算做是真正意義上的千里馬!所以我說世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你是千里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