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2013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知名心理專家楊謹。本書收集了許多孩子的故事,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爲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提供了方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一

前幾天,偶然的機會有幸閱讀了著名心理教育專家楊謹寫的關於親子教育的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感觸很深,久久不能平靜,產生共鳴。它就象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作爲父母的許多不解、困惑和無所適從。解讀了我們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內心被困擾的層出不窮的難題。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是一種大智慧,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和決心加上運用得當的時間和空間來教育和引導孩子。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所講述的每個故事每個小案例都感覺似曾相識。而楊謹教授對故事的深入剖析,提出的解決方法也是招招擊中家長的要害,每個字每句話都說到了家長的心坎裏,心悅誠服,處處感受到教育的智慧。真的是受益韭淺、獲益良多。現在的父母不能再扮演單一的角色,不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朋友……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場合,父母要根據孩子的需要來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適應孩子不斷成長的需要。書中講述了人生三大叛逆期: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和人們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而我們的孩子現正處於兒童叛逆期,由於孩子認知結構的快速豐富,他們從幼兒園步入更加類似小社會的小學階段。他們更加渴望支配自己的時間,更希望自己的獨立想法能夠被認可,可是在學習的壓力下,讓孩子無時無刻處在被計劃被管理中,他們覺得如同提線的木偶。一旦有了放鬆的機會,便會誇張的行使自己的權利!孩子天性愛玩,如果不加約束和管教,學業將會荒廢,還有一大堆的壞習慣在等着…。。但是我們如果過度的收緊孩子的自由支配權力,那孩子的叛逆會越來越強烈。這就需要我們父母巧妙地運用智慧來激發孩子的小宇宙。當孩子今天不想寫作業或者不想看書時我們就適當的緩一緩,用平等親切的態度與孩子做朋友,快樂的溝通,耐心引導孩子,讓孩子把真實的想法告訴我。父母的信任、理解和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能幫助孩子走過人生中最迷茫的叛逆期!

書中提到父母要及時轉換角色,忘記一切工作中的不愉快,保持微笑面對家人和孩子。孩子很幼小,對父母的需要就是全方位的,作爲父母我們必須隨時轉換角色,儘可能平等的與孩子相處,分享他的喜怒哀樂。所以我試着按書本中的方法去做。我回家推開門前,無論工作中遇到再多的不開心都轉換成微笑,主動迎上去和孩子打招呼有時會送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真的很開心,他會忙不迭的與我分享今天在學校裏發生的事,告訴我今天學習的情況以及和同學們相處的趣事!他會告訴我今天老師讓他們去撿落葉,“我們把撿來的落葉拼成了秋天兩個字,我還在字的旁邊拼了個笑臉的圖案。結果一陣風突然吹來把我們拼的字吹散了,”在他稚嫩的小臉上不停變換着各種情緒表情。我聽了也覺得很有意思,就跟着他的表情作出擔心的樣子追問道:“呀!太可惜了!這風來的太不巧了,把你們的創意全毀了!”他揚起眉頭,用眼睛緊緊的盯着我,“不會啊!然後老師又叫了一羣小朋友來,讓他們圍成圈把風擋着,我們重新再拼唄!老師還拍了照片,馬上過幾天會發到我們學校網站上的。呵呵……”“太好了,你們老師太聰明瞭!這個辦法真好!那我很快就能看到你們的照片了,好期待哦!”我也作出很開心的回答,眼神中也是滿是期待。然後他又跟我說了一些學習方面的事。我感覺和孩子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我能感覺到他和我這次對話非常的開心,臉上也掛着很滿足很幸福的笑容,感覺整個屋子都亮了,充滿了愛意和暖意!冬日的寒意被這股暖流吹散了!

如果我們按照書中所總結的放下大人的身份,用一顆未泯的童心與孩子一起玩耍,在玩中讓他學到知識,懂得道理。給孩子以彈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不容任何差錯的刻板生活,和他一起做遊戲,陪他一起開心。昨天晚上寫完昨業,孩子看到我給他交牛奶費的錢裏面有三個硬幣,他就提出讓我們陪他一起畫肌理。起初我和他爸爸並不明白他所說的肌理是什麼?我問他什麼是肌理,他可能也不會解釋,可是他用孩子的語言回答我們:“很簡單啊,我給你和爸爸去拿紙和筆,你們跟着我畫不就知道了嗎?”對啊!孩子說的對,有時候行動是最能說明一切的。孩子把他準備的紙和筆都交到了我們手裏,然後有模有樣的開始給我們講述肌理的畫法。最後還不忘驕傲地補充一句,“告訴你們這是我們美術老師手工課上教我們的哦!”我們也假裝不會畫,他就像小老師一樣耐心的講給我們聽,給我們做示範。這時我突然覺得孩子其實比我們大人愛思考,我們也可以從他那學到知識。他教我們的過程其實就是他一次再學習的過程。而且他的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在不經意間都得到了鍛鍊,比我們父母硬要孩子按着我們的方法照着書本上一句一句的學、一步一步地去做,要來得更有效。這樣的一個互動還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融洽了親子關係。更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用短短的30分鐘陪孩子玩耍後,我提議讓他今天多看會書,他欣然接受立刻就去看了。其實孩子的要求再簡單不過了,我們讓他開心他會加倍的回報給我們,收到了我們意想不到效果!

書中還提到:日常小提問,問出愛思考的孩子。生活中我們也開始注意這方面的訓練。一天,孩子想要吃肯德基,我們在大大的滿足了他的食慾之後,他爸爸提出給他出道思考題考考他,他一口答應。“我有100元錢,要分給你和媽媽,請問要怎樣分你和媽媽手上的錢才相差2元呢?”他思考了一下回答49和51。然後我們讓他說出解題思路,“100的一半是50,比50小1的是49,比50大1的是51,那麼他們之間不是相差2嗎?”那一刻我深刻認識到象這樣的小提問生活中我們可以創造機會讓它發生的。只要我們善於把握好時機一定會讓孩子在思考中促進思維的發展。

其實這本書中所告訴我們的教育理念遠不止我分享的這幾點。我們只能用心去體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楊謹教授書中所說的那樣,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意志,應該蹲下來與他們講話,站在同一高度談話,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着交談。蹲着講話是指和孩子平等的對話,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體現了父母對孩子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度。孩子希望父母與他們交流,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朋友式的溝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開心扉與父母坦誠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如果我們總是居高臨下的面對孩子,那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不止是身高上的幾十釐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的距離,是一顆心和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二

我們知道,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水纔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里來回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

當他呱呱落地時,我們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照顧他的吃喝拉撒,而沒有具體上言語上的交流,多部分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引導着孩子的信任與依賴。

當他牙牙學語時,我們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正確的普通話去教導孩子一字一字的重複學習着。

當他開始與父母正常一點點交流時,我們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則,一諾千金,給孩子指導一個正確的成長方向。

當他進入幼兒園時,我們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開始慢慢放手,讓他與同齡人學會交朋友,每天傾聽着他在學校的日常生活,與他一起開心,與他一起八卦,與他一起憨憨的笑。這個時候,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讓他的幼兒園生活每天都是開心的!

而當他進入小學時,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學習生涯萬里長征第一步,我們做父母需要充當的角色不僅是做寶寶的朋友呢,更要做他學習上的老師,生活上的朋友。當他在學習上遇到不會的時候,我們做父母就會慢慢的給他解釋正確答案的過程,讓他自己從我們的提示中寫出正確的答案。在生活上,我們會聽他在學校裏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會聽他說哪個同學的優點與缺點,在他說同學缺點的時候,我們沒有阻止他,而是問他這個同學除了這個缺點外好,還有什麼是點呢?如果換成別人在背後說董子越同學如何不好時,你會是什麼心態呢?在生活中,我們要教育他學會換位思考問題,要教會他如何去學習別人的優點!

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做父母充當不同的角色。我們做父母不僅要做的是付出,更多的是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不要以爲做父母說什麼都對的呢,不要以爲做父母做什麼都是爲了孩子好。

其實孩子有孩子的思維,有孩子的觀點,不要以爲他小,就忽略他的思維與觀點,這樣長久積累,孩子會認爲父母不理解,會跟父母有隔閡。

做父母不妨放下自認爲“高大”“無私”的頭銜,蹲下來靜心聽聽孩子的心聲,當你給予他物質上的幸福,也許孩子只求父母一個簡單的擁抱或者一句關心細膩的話語呢?

做父母不要把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不讓孩子去走,認爲這是錯誤的,做父母忘了自己曾是這樣的經歷,卻在孩子身上重倒覆轍。做父母可以善意的提醒孩子這件事做了後有什麼壞的後果,如果他非要堅持,做父母不要一味的去阻止,當這件壞事進行到一半時,孩子會意識不好的結果,他會有自己的判斷力,他會放棄的,以後,他會慢慢的覺得父母說的是對的。

我們做父母的不是強求孩子做你的接線玩偶,不要強求孩子對你言聽計從。我們試着蹲下來跟孩子當作朋友之間的交流,跟孩子亦師亦友!

以後,我要好好的'做位與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這個方向努力!也許孩子以後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標希望他至少能成爲大家都喜歡,都認同的好孩子!有修養,有內涵,有責任感的孩子!而這些需要我們做父母平時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三

看了老師推薦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才深刻體會到,在教育培養孩子的道路上,作爲家長的我們,真可謂任重道遠。“蹲下來”告訴我們的是一種態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怎樣和孩子真正成爲朋友,在學習、生活,特別是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給予幫助,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反思和不斷改進。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對於孩子,他們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們對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滿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絕大多數早已司空見慣。這時就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記得兒子還很小的時候曾經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人爲什麼要吃飯呢?當時我的回答就是簡單的“餓啊,不吃飯就沒有力氣啦”。現在想想,孩子雖然小,但這個問題充分說明了他當時是有目的性的:不願吃飯。其實孩子有時問的問題或者說的話,就是他們當時的一個願望展示,他們以問題的形式告訴你,是害怕直接提出來被家長予以否決,而我們往往都忽略這一點。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於是大量的興趣班、補習班便應運而生,當然這也有我國教育體制的原因,這本無可厚非。我們則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將一些我們家長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當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現牴觸情緒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多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已。記得去年春節,我們讓孩子說一個新年願望,他想了一會卻又欲言又止。這一舉動讓我們察覺到了什麼。爲了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就讓他寫在紙上收起來,並承諾不看,看新年裏能否實現。後來才發現,他寫的是“希望少上一些興趣班,多點時間玩該多好啊”。這樣單純的願望讓我感觸很深。其實平時興趣班的途中也曾表達過這樣的願望,可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們都採取了一些孩子其實根本還無法理解的言論加以引導,甚至利用家長的“威嚴”,予以了“說服”,甚至是“鎮壓”。我們每一位家長在這一點上多多少少都會比較專斷獨行,願望很美好,但卻值得我們深刻反省,如何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小思想,纔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

近期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覺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當的不到位,我應該向孩子道歉並努力改進。就在上週,我們一家帶着兒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們在一起難免追逐打鬧,期間兒子由於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當時的我因爲之前屢次提醒未果而顯得非常氣憤,便訓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來,並不允許別人攙扶。兒子看樣子摔的有些疼,但因爲害怕還是強忍着自己站了起來。這只是開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圍棋課,我在外面的房間裏戴着耳機看着手機等他下課,與他並沒有任何語言、動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課間,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有些羞愧甚至無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兒子在上課時,老師提問或批改作業時,有答錯的時候,都會透過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現。最後老師還說了句:看來李彥澤真的好怕你啊。正是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這難道是我們作爲家長應該和孩子建立起來的關係嗎?這應該是我們作爲家長最大的失敗和悲哀了吧!

有時過度的嚴厲,以爲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往往使得我們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對孩子的性格成長產生影響。更多時候我們應當像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關心和幫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錯時,給予理解和指導,而不是一味責備;在孩子取得成績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而不是漠視。作爲家長,需要努力營造一個讓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長的環境,畢竟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以後,我要好好的做位與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這個方向努力!也許孩子以後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標希望他至少能成爲大家都喜歡,都認同的好孩子!有修養,有內涵,有責任感的孩子!而這些需要我們做父母平時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