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讀後感500字(精選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羅生門讀後感5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精選6篇)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1

“羅生門”是從日語交流來的詞語,這一詞有“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含義。陷入羅生門中的人表現出自私性,並且逐漸演化成外人看來真相難辨,同時又都難以拿出有力的證據揭穿謊言,所以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徘徊。

《羅生門》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看見橫屍都不會驚慌的荒涼時代。故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講述人性本惡的故事,每個人心裏都有惡的種子,這種惡念在面對生存抉擇時會劇烈膨脹,直至佔據一個人的心靈。家將從開始時對惡念的猶豫,到遇見老嫗作惡時的義憤,再到最後自己成爲強盜。我認爲老嫗給了家將一個變壞的理由,也可以說是一個藉口,同時也是老嫗爲自己的惡行所做出的辯解“我已經走投無路”“我施惡的人也並不是什麼好人”,家將用別人的話爲自己的惡念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變得比老嫗更加殘忍,老嫗奪取的對象是無知無覺的屍體,而家將卻把惡作於活生生的老嫗。每天都面對着死亡,也許下一個死的就會是自己,如果說作惡是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那麼每個人就會直面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惡意。

《羅生門》是一篇具有迥異風格的小說,它讓我們清晰並帶着沉重的心情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但人們卻無法解決。分明在黑夜中能看到一絲光亮,但卻抓不住,出不去。作者讓我們發現困惑,而這樣的困惑卻不侷限在某個年代,而是存在我們身上永久的精神枷鎖。最後,我們看到,瘦弱的芥川被這樣的枷鎖壓倒了。讓人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能承擔起這樣的思索重任呢?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2

因爲黑澤明拍的一部同名電影,《羅生門》可能要算芥川龍之介所有小說裏最爲人所知的一個。但看過小說後便知,電影其實並非改編自這一篇,而是取材於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說《羅生門》,故事十分簡單,篇幅也很短小,講的就是一個飢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個同樣食不果腹的老婦,在與之對話後突然大悟,放棄了思想掙扎,下手搶劫了老婦然後逃走的事。

動亂災害不斷的年代,給包括人心在內的一切都披上一層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無路、無以爲繼的情景下,不得不放棄良知以求活命,但能夠看出,即使在作出了決定之後,他仍然對殺人越貨這種行徑心存懷疑。可是,偶遇老婦的一番話,讓他放棄了原本處於道德層面的掙扎,退回到活着還是等死的簡單自問,從而做出了棄義偷生的選擇。

老婦是爲了生計去拔死屍的頭髮,武士是爲了生存搶走老婦衣裳,這麼做都非他們所願,但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那裏,生死變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條生命本身並沒有善或者惡的區分,於是正義與罪惡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終心生歹念搶劫而逃,小說也在這荒誕的結局之中,引人走向對自身行爲更深層的思考。善與惡的界限究竟在哪裏?是否爲了生存就能夠無所不爲?是否爲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能夠得到諒解,都能夠逃脫良知的審判?

芥川龍之介並沒有給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筆下的人物承認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卻並沒有說這即是必然。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3

羅生門佇立在京都中央大道上,這四周沒有人聲,整條街道都被蕭條充斥着。本該輝煌的寺廟被破壞,死屍被隨意堆放。這裏已經承受不了哪怕一場災害了。

家丁被多年的僱主解僱,在這荒涼的環境下,他又該去往何處。吃不上飯的,穿不了好衣服的生活,他又能撐幾天呢?

樓閣裏,死屍遍地,一個一身樹皮兒色衣服的小老太,正毫不留情地拔去一個死去的女人的頭髮以求謀生。她已經到了不得不對同胞下手的地步了。這番場景讓原本“餓死也不做強盜”的家丁無比憤怒。老婆子爲了生存只能這麼幹,這個被拔頭髮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段曬成幹當做魚乾賣到禁軍營。最終她死了,也還是逃不過命運的輪迴。而這個老婆子,也遭到了家丁的迫害。但正是老婆子的行爲給了家丁致命一擊,也給了他一個理由——他自己扒了老婆子的衣服賣是因爲她連死人都不放過,自己只不過是在教訓這種惡舉,這是她罪有應得。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可能在和平年代並沒有這麼明顯,但一旦遭遇了什麼災害,這種本質就會顯現出來。善良在這裏顯得毫無用處。自己善良,那別人呢?讓自己生存下來,是每一個人的信念。於是,地位最高的僱主解僱家丁,讓自己的處境更過得去;生前作惡卻死亡的女人被老婆子拔了頭髮做成頭套;以“懲惡揚善”之名,自以爲“行善”的家丁扒老婆子的衣服賣。從最高級的人漸漸往下,到身無分文的可憐人,再到死人,一個都沒有被放過。

但他們必須這麼做,讓自己變得殘忍冷酷,不再對“善良”有任何留戀。這黑暗墮落的社會裏,沒有人會因爲一個人善良而憐惜、放過。只有變得強大,才得以使自己能夠生存下來。

畢竟生存纔是第一位的。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4

小說《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故事梗概是:大災後,一名被主人辭退的僕役,在京都的羅生門下避雨。走投無路的他,起了“除了當盜賊,別無他法”的念頭。他爬上羅生門的門樓準備暫過一夜,卻發現一個老嫗正在薅死者的頭髮。他心中猛然升騰起正義感,質問老嫗。老嫗回答說用死者頭髮做假髮賣錢來維持生存,而且,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僕役對老嫗的憎恨之心慢慢減弱,最後竟剝下老嫗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許賣了去換頓飯吃吧。

小說中的奴僕爲生存所迫,一開始就有了當盜賊的念頭。但是當看到老嫗薅死者頭髮時,他心中的善良和正義感還是本能地表現出來。他聽了老嫗的解釋,那種當盜賊的念頭又重新升上心頭,罪惡感慢慢消解了——這是個複雜的社會,許多人爲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惡之途。或許,社會本身就存在邪惡,對邪惡的邪惡,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剝老嫗的衣服時,爲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這麼做,就得餓死嘛。”

面對複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複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爲依據的,作爲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裏,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裏,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爲一種擺設和藉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爲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貪污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並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5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佈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迴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的醜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爲躲雨的凡夫俗子示範理解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一、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荒涼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強盜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羣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異常到夕陽通紅時,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那裏來了。

二、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羅生門》從頭至尾堅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終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爲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羅生門》是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醜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罪惡感的消解,是社會的悲哀。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6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衆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爲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羅生門》裏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醜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爲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髮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纔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髮是爲了做假髮,及被她拔頭髮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幹過壞事的。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複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倖心態爲自己的軟弱找藉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醜惡在這本書裏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