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歡迎閱讀。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一

雖然老師一再強調要求我們閱讀理論書籍,但是當我走進書店看到這本書時,還是忍不住放慢了腳步。書的封面是很唯美的一張插圖,淡淡的幾抹油脂,描出一幅簡單但不膚淺藝術作品。我愛書,我承認,我不僅愛書的內容,更愛書給我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感官上的。於是,在這樣的思想鬥爭之下,我毅然決然買下了這本書。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有的人有的事真的很令人絕望,生活總是零零碎碎、亂七八雜地令人厭惡。我們每天在寢室接觸着我們的性格迥異的室友們,出門我們還會看見形形色色的人。總是,生活就是這樣的雜亂無章。本書我最欣賞的一點就是,在作者的筆下,被他審視的東西一一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大到審視國家制度,細到審視愛情、電影和書,小到審視老鼠,甚至街上不起眼的瘋老頭。在他的書裏,你不會覺得例子單薄,沒有說服力,在他的書裏,你看到了他引經據典的超強能力,更看到了關注民生、民情的熱血情懷。

如果說一部好的作品是一個磚石,那麼好的寫作風格就像一把刀。本書作者劉瑜擅長風格迥異的寫作手法,每一小段取材全部來自生活,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常年的累積的作品,所以每一小章節的字數內容長短不一,質量不均,或許還會隨着社會形勢以及荷爾蒙週期的變化和作者自身逃避生活的力度的起伏而有所變化。不得不說,在看這本書的同時,你也會本他的思想和心情帶動,有的時候他的內容沉重,你會不自覺地緊皺眉頭,有的內容輕鬆愉悅,你也很自然地放慢節奏。

給我影響最深的就是,劉瑜就好像一個大學生作家,他的語言能夠深深走進我們的生活,在他的書中,寫了很多我們大學生在校內一些人際交往上的問題。而這些剛好解決了我生活中的難題。他說,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都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痛癢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着十萬八千里。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二

其實第一眼見到這書的封面時,我很疑惑。“送你一顆子彈”跟“吃我一個饅頭”意思一樣嗎?當我仔細地將這本書閱讀上兩三遍後,我恍然大悟般地發現,“送你一顆子彈”和“吃我一個饅頭”的.句式極其相似:其中饅頭代表拳頭,而子彈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糧或通關祕籍之類的東西,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當我繼續深入這一篇篇文章時,我逐漸發現這是一部集合了許多生活隨筆的書,大事小事壞事好事愛恨情仇貪癡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門戶明爭暗鬥皆有所錄。手法隨意,個性天真,充分體現了人性的真實,不添半分修飾,不摻半分虛假。當然這樣說可能太過誇張,不過這便是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寫這樣一本書,《送你一顆子彈》便是給我一個很好的典範。

就這樣,我合上書,靜靜回想劉瑜給我留下的印象:另類,瘋狂,有才,開放,虛榮,敢愛敢恨,敢把想說的說出口。這一幕幕在我心中組成了多麼真實的人性。我們的七情六慾,把持執著,就像光的七色——紅橙黃綠青藍紫。當我走在人生長達幾十年的路上,走在這條坎坷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染上這一絲一縷的顏色,把它們在身上拼齊。我們本應拼到最後,但有人執著了,走到一半即放棄不前,以不應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後,當我們面臨生命的終點時,我們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變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開了,放下了,死亡之門變成了淨化之門,這樣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懼。其實這就是返璞歸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願衆生能即的境界。

從豐富的想象力中跳出來,這本書能指點給我什麼?我下一步改變的目標?治療個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書既然寫出來,就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而它告訴我:不必再虛僞的掩蓋。“也許在別人眼中,我是多麼不靠譜,聰明抑或是骯髒,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話:做自己的,讓別人去說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三

最近讀劉瑜的隨筆,一個政治經濟學博士。一個旅美學者、一個70後、一個女人。一個學生。這個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可是讀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風趣幽默,不矯揉造作。尤其驚奇的是對於生活,對於政治,對於世界,她大腦中不時閃爍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個從小生活在中國的三好學生,在20歲之前完全沒有去國外的機會。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環境下,十有七八本已喪失獨立觀點,轉而成爲整個體制的附屬品。可是她的思路是如此清晰,如此全面。她不爲體制辯護,不爲西方自由民主搖旗吶喊。她就是在思考自己國家的出路,思考自身內心靈魂的優缺點。好像是一個完全的局外人,不爲整個社會所動。但是冷靜的表面,她對中國的未來應該是滿腔熱血的。

不單單是政治,她在思考自己的靈魂的時候,說每個人內心地下。都有間歇性的熱愛生活,間歇性自閉的傾向。在國外的生活應該是孤單寂寞的,她就將目光從外面收回自己的內心,拷問自己的靈魂。正是因爲孤單所以有機會面對自己的不堪,種種的不愉快。自閉,自卑,自戀種種的小情緒鋪天蓋地。孤單會使你接受外面的信息減少,可是它使你的感覺分外的敏銳,加深了你的內心體驗。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深刻而清晰。人孤獨的時候就是會這樣,上帝往往會打開一個窗戶,讓你看看你平常不注意的世界。常人面對愛情的時候,往往患有愛情飢渴症。正如一個人餓了幾天幾夜,即使是一顆爛蘋果也是使你飢腸轆轆,輾轉反側。可是當你吃下那顆蘋果,飢餓感消失了,你會發現這顆爛蘋果比之於山珍海味確實很難令你滿足,你就會懊惱不已,很難再心生好感了。她最後一句話說:“衝動往往能給你帶來短暫的快感,可是遠離則往往是一種操守。'令我感觸頗深。

讀劉瑜的文章不是喝心靈雞湯,我對心靈雞湯有一股本能的牴觸。那種往往流於膚淺的文字和講課授道的傲慢感令人噁心。劉瑜的書就是一把小匕首,鋒利而不致命,令人清晰地感覺到痛。她就是壓抑住自己內心的衝動,不衝動也不懶惰。臉冷若冰霜,心熱血澎湃。這應該是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態度。

敬佩之感油然而生,面對整個中國複雜反覆的現狀,整個社會變革的大潮已經拍岸如雷了,留給當權者徘徊轉圜的時間已經不多。這時候往往考驗一個人的良心。坐而論道,空談理論已經令人懊惱,可是整天憤青不已,揭竿而起也不是最優選擇。還是希望更多的公共知識分子成長起來,探索社會出路,減少社會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