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簡介資料

上學的時候,很多人都經常追着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爲知識點。還在爲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王維的簡介資料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維的簡介資料

王維的簡介

王維生於701年,卒於761年,是唐代有名的詩人。他字摩詰,號稱摩詰居士,所以也有人會以摩詰來代稱他。

王維的才華,在他少年的時候就已經顯露了出來。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又能寫詩又會作畫。所以,王維初到京城應試之時,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愛。

王維做官之後,就利用空閒的時間修築了一座小院,用來修養身心。他在爲官之時的生活情況是半官半隱的。因爲他遭閒暇之時,就會來到這個小院,有山又有湖,悠閒舒適。

王維的生活一直都是波瀾不驚的,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時候,這樣的平靜便被打破了。755年,在安史之亂中,王維在混亂中被叛軍所捕。迫於無奈,王維只能在叛軍的壓迫下當官。在此期間他曾寫過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詩,這就成了日後王維的保命符。

叛亂被平定後,因曾做了叛軍的官,王維應被判刑。但因其弟請求,以及他自己寫的那些詩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維本來心懷壯志,想要建功立業。可是經歷了安史之亂,再加上政局動盪不穩,使得他漸漸消沉,內心的火焰也漸漸熄滅。他開始吃齋唸佛,頗有脫離世俗之意。

他的許多詩描述的就是他在隱居時候的生活,詞句清新自然、淡泊寧遠。而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有很多。他的許多作品都流傳了下來,備受世人的推崇。

王維生平

王維是當代有名的詩人,他的詩作是中國詩壇中的瑰寶,有着極高的藝術價值。雖然王維在詩歌上有着極大的成就,但是他的仕途卻並不如意。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王維的生平吧。

王維出生於699年或701年,卒於761年,字摩詰,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和畫家,有“詩佛”之稱。

王維成名於少年時期,他除了有一副好文采,還善於作畫,對音樂也有着極高的天賦。一時間,王維就成了京城上流社會間的寵兒。王維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他在官場上卻並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張九齡執政之時,他纔得到了提拔。可惜的是,後來奸臣李林甫當道,而王維傾向於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而備受排擠,終究被擠出了朝廷。王維對官場上的黑暗深感苦悶,但又留戀祿位,不捨離去,就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雖然仕途並不如意,但也沒有什麼大的波折。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後,王維也被捲入了波折之中。王維被叛軍所抓獲,不得已投效在叛軍之下。但是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常常寫一些思念天子的詩章。在叛亂被平定後,王維因曾爲叛軍效力而獲罪。王維的弟弟在叛亂之中有大功,願以功勞和消籍爲兄抵罪,王維才免去一死,僅以降職爲懲戒。後來,王維又升至尚書右丞,所以世人又稱其爲“王右丞”。

王維晚年看破世俗,無心於政事,專心於參禪悟道,並寫下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成爲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成就最高的人,而他留下的詩,也備受世人推崇。

王維和元二的關係

元二是唐代的名人,因排行第二而被稱爲元二,與著名詩人王維是至交好友。在元二即將遠行時,王維還曾爲元二寫下了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王維與元二之間的深情厚誼了。

有一次,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於是王維就在渭城給元二送別,併爲元二寫下了一首詩,名爲《送元二使安西》,因是贈別之詩,所以又名《贈別》。《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在這首詩中點明瞭送別的地點與環境和氣氛,脫口而出的一句勸酒詞更是可以看出王維對元二的不捨之情,那濃烈的惜別之意全都集中在了一起。元二即將西出陽關,不難想象其路途的艱難和寂寞。在這臨別之際,王維向元二勸酒,不僅包含老友間即將分別的不捨,也有對元二旅途處境的體貼和心疼。王維是希望通過勸酒,可以讓元二感受到自己對他的心意,也是希望可以拖延分開的時間,能夠與元二再多呆一會兒。在這分別的時刻,往往是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說起,“勸君一杯酒”也是爲了打破沉默,對其複雜情感的一種宣泄。

從王維爲元二所作的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王維和元二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否則面對元二的離去,王維不會有那麼濃烈而又複雜的情感。

王維人物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 jié)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爲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爲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裏,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爲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採,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爲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爲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擁有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爲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爲中書令。王維被擢爲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爲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爲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爲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爲“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爲“王孟”。

王維的作品——《留別王維》 -作品原文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王維的作品——《留別王維》 -註釋譯文

作品註釋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麼。

⑵空自:獨自。

⑶欲尋芳草去:意思是想去尋找理想。芳草:理想

⑷違:分離。

⑸當路:當權者。假:寬假,優容的意思。

⑹扉:門扇。

作品譯文

這樣寂寞還等待着什麼?天天都是懷着失望而歸。

我想尋找自己的理想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

當權者有誰肯能提攜我,知音人在世間實在稀微。

只應該守寂寞了此一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

王維的作品——《留別王維》 -創作背景

此詩是孟浩然遊京師,應進士試,失意後所作。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又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載:王維曾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牀下,維以實對。帝命其出,並問其詩,浩然乃自誦所作(指《歲暮歸南山》),至‘不才明主棄’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於是孟浩然決定歸隱山林,但不忍心與朋友分別,就寫下了《留別王維》這首詩。

王維的作品——《留別王維》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詩人抒發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第一聯寫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1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爲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1個“欲”字,1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鬥爭,從這個思想活動裏,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1個“誰”字,反詰得頗爲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瞭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1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裏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於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1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於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這首詩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尾聯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意後的牢騷貫穿全詩。語言平淡樸實,近於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詩中便充溢着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並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後的心境,表現得頗爲深刻。言淺意深,頗有餘味,耐人咀嚼。

王維的作品——《留別王維》 -作者簡單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爲孟山

孟浩然像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爲之擱筆。後爲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爲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