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漢宮詞》賞析

【作品介紹】

《漢宮詞》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39卷第104首。在這首詠史詩中,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將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編織在一起,虛構出一種充滿浪漫色彩的藝術形象。

原文

漢宮詞

唐·李商隱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註釋】

①本篇借漢武帝迷信神仙諷唐武宗,作於會昌五年。

②青雀:傳爲西王母信使的青鳥。《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忽有青鳥從西來,飛集殿前。……有頃王母至。”青雀西飛不回,暗示王母不來。

③《三輔黃圖》:“集靈宮、集仙宮、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觀,俱在華陰縣界,皆武帝宮觀名也。”唐武宗於會昌五年春,救造望仙台於南郊壇。道士趙歸真特受恩禮。此句“集靈臺”當借喻因迷信神仙而造的望仙台。

④相如渴:司馬相如所患消渴疾,即糖尿病。此兼指政治上之渴求任用。

⑤金莖;指漢武帝所造金人承露盤,傳以其所接露水和玉屑服之,可以長生。“露”又雙關皇帝的恩澤。

【賞析】

在這首詠史詩中,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將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編織在一起,虛構出一種充滿浪漫色彩的藝術形象。

一、二句“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青雀,即《山海經》中爲西王母“所使”的青鳥,詩中借喻爲替西王母與漢武帝之間傳遞音訊的'使者。青鳥,這任重致遠的使者,向西方極樂世界飛去,卻竟然一去未回,杳無蹤跡。然而,異想昇天的漢武帝依然長久地守候在集靈臺,等待佳音。起句中的“竟”字精警地表達出漢武帝迷信神仙的癡呆心理:一心以爲青雀西飛定會帶來仙界好音,誰知一去“竟然”未回,這實在出乎他意料之外。詩人著一“竟”字,極其傳神地透露了他這種執迷不悟的心理狀態。接着於“長在集靈臺”句中和盤托出他的求仙活動,開首兩句詩,揭露了武帝迷戀神仙的癡心妄想,寓揶揄嘲弄於輕描淡寫中,顯得委婉有致,極富幽默感。

三、四句“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詩人進一步刻畫漢武一心求仙而無意求賢的思想行徑,文學侍臣司馬相如有消渴病(今稱糖尿病),因此水對於這種病人之重要,簡直可以說是“救命之水”。但是,漢武只祈求自己長生而全不顧惜人才的死活,就是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賜給相如。“金莖露”,是漢武帝在建章宮神明臺所立的金銅仙人承露盤接貯的“雲表之露”。結尾兩句詩人拈出一個表示極大量的副詞“最”與一個極小量的數詞“一”作對比,前後呼應,便十分準確地揭露出這個君王好神仙甚於愛人才的偏執靈魂。諷刺辛辣而尖銳。詩裏的數詞已不僅表示量,而且還揭示質,蘊含深刻的思想意義。《漢宮詞》雖然詠漢代事,但和唐代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連。

武宗於會昌五年,“築望仙台於南郊”,還服食長生藥,“餌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如果說,這首詩在諷刺漢武帝的迷信與昏庸這方面,寫得比較明顯而尖銳,那麼,在諷喻唐武宗的問題上,便顯得含蓄深隱,曲折而婉轉。李商隱常以司馬相如自況,如:“嗟餘久抱臨邛渴,便欲因君問釣磯”、“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如未是真消渴,猶放沱江過錦城”等等。這首詩也是有感於自己的身世,不滿唐武宗貶視人才。詩人用典精巧貼切,靈活自然,委婉地表達不便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內容來,讓辛辣的諷嘲披上一幅神話、歷史與現實巧妙織成的面紗,顯得情味雋永而富有迷人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爲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體對照】

漢宮詞

李商隱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