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太白峯鑑賞

登太白峯

李白.登太白峯鑑賞

李白

西上太白峯,

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

爲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

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

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

何時復更還?

李白詩鑑賞

李白於天寶元年(742)應詔入京時,躊躇滿志。

但是,由於朝廷昏庸,權貴排斥,他的政治抱負落空,這使他感到惆悵與苦悶。這種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峯》一詩上。

西上太白峯,夕陽窮登攀。詩的開頭兩句,就從側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聳。詩人從西側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陽殘照,才登上峯頂。太白峯,在今陝西武功縣南九十里,是秦嶺著名秀峯,高矗入雲,終年積雪,俗語說: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勢如此高峻,李白卻要攀登到頂峯,一個窮字,表現出詩人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峯正是以開門見山的手法,爲下面寫星寫月作了準備。

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太白星對他傾訴衷情,告訴他,願意爲他打開通向天界的門戶。詩人的想象多麼稚真、活潑,富有情緒。詩人和星星之間的友誼是多麼親切動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熱愛皎潔的明月和閃亮的`星星,常常把它們人格化,而在這首詩裏,太白星則主動問好,同他攀談,並願爲之開天關。在這裏,李白並沒有直接刻劃太白峯的高峻雄偉,只是寫他和太白星低語傾談的情景,就生動鮮明地傳達出太白山高聳入雲的雄姿。這是一種化實爲虛,以虛寫實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詩也描繪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卻是以實寫的手法,如《古風其五》中: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蜀道難》中,也是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險峻雄奇: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雖然是同一個描寫對象,李白卻能根據詩歌內容的不同要求而採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恰切地表達主題。

詩人登上太白峯,通向上天的門戶又已打開,於是幻想神遊天界:乘着習習和風,飄然高舉,自由飛昇,穿過濃密雲層,直上太空,向月奔去。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多麼自由輕快,有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境界異常開闊。詩人飄飄然有出世之思。願乘泠風去,化用《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語意。但這裏用得靈活自然,且不着痕跡。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詩人滿懷豪情逸志,飛越層巒迭嶂,舉起雙手,向着明月飛昇,幻想超離人間,擺脫塵世俗氣,到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

以上四句,意境高遠,想象奇特,形象瑰瑋,藝術構思新穎,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是全詩高潮所在。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正當詩人幻想乘泠風,飛離太白峯,神遊月境時,回頭望見武功山,卻又依依不捨:一旦離別而去,什麼時候才能返回來呢?一種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爲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縈繞在詩人心頭。在長安,李白雖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並不被重用,因而鬱郁不得意。登太白峯而幻想神遊,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形象反映。然而詩人一展宏圖之心始終未絕,何時復更還?細緻地表達了他那種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複雜的心理狀態,言有盡而意無窮,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晚唐詩人皮日休說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這首詩就帶有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全詩藉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忽而回首人間,結構跳躍多變,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動曲折地抒發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