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師說詩意

一般說來,解讀古典文本有兩大障礙:一是古今語言隔閡,二是寫作背景晦暗。有時,二者又往往互相糾結。對中學語文傳統篇目《師說》的解讀就面臨這些困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韓愈的師說詩意,希望對你有幫助。

《師說》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寫給求學者“李氏子蟠”的。對他們兩人而言,文章針對性不言自明。而對於後代讀者,卻隔着一層歷史帷幕。要想掀開帷幕,就需下一番知人論世功夫,結合唐代教育史、思想史、語義史,以及作者全人、全書,儘量復原其規定情境。這對準確把握文章主旨至關重要。

對《師說》最早的釋義,大約爲康熙時期吳調侯、吳楚材《古文觀止》篇末簡評。其文曰:“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言觸處皆師、無論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因借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孔子喻之。總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師,不必謂公慨然以師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後學也。”[1]總之,認爲該文主旨,就是批評“時人不肯從師”,倡導後學“能自得師”,將《師說》之“師”理解爲一種泛指而非特指。稍後乾隆時代的史學大家章學誠,批評《師說》“未及師之究竟”,認爲“授業”、“解惑”實“與傳道有間”[2],也是基於這種泛指理解。這表明他們均未能揭開那層歷史帷幕,從而自誤誤人。以致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將《師說》視爲泛論“尊師重教”之文。如此以來,將“傳道授業解惑”釋爲“傳授真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將“古道”解爲“求師重道”傳統,也便順理成章。

然而,這種泛指性的闡釋,是否符合韓愈本意呢?

古代教育史證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學校教育長足發展,甚至早於西方一千多年設立了實科學校,被譽爲“達到了世界上和中國空前的.昌盛程度”[3]。安史之亂後,官學教育雖有些衰落,但經學、文學大家的私人教學和鄉村私學,反而有較大發展。韓愈就曾從獨孤及、樑肅等學者遊學,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等則均師從過韓愈。韓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貶柳州,“衡湘以南爲進士者,皆以子厚爲師”[4]。可見,當時並不存在一種普遍厭學、“恥師”風氣。《師說》不也承認童子“擇師而教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嗎?那麼,《師說》所謂“恥學於師”,究竟針對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