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引導語:開展完《杜甫詩三首》的教學工作後,相關的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接下來是小編爲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在x月5號的“語文主題學習”驗收活動中,我執教了《杜甫詩三首》中的前兩首詩《望嶽》和《春望》。《望嶽》是杜甫24歲時所作,作者意氣風發,又逢盛世,詩歌描繪泰山的高大雄偉和神奇秀麗,表達了自己不怕困難,勇於攀登人生頂峯的決心和氣概。《春望》則寫於作者被叛軍俘獲,困據長安時,通過描寫京城破敗的景象來抒發憂國思親之情。這兩首詩風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後者感情凝重,景象悽清,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根據以上分析,在備課時,我結合濰坊市“三段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和主題學習要求,進行了如下設計:設疑導入,詩歌積累——反覆朗讀,逐層深入——聯想想象,進入意境——賞析詩句,體會感情——學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賞視頻,加深理解。在賞析詩句的過程中,結合這兩首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句子,引導學生回憶表達雄心壯志和表現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進行拓展訓練。

本節課做得較好的方面是:課堂思路清晰,兩首詩歌之間的過渡自然巧妙,背景資料的適時引入使學生加深了了內容的理解,聯繫所學詩句回顧所讀詩文進行主題拓展擴大了課堂容量,能及時鼓勵調動學生,語言比較有親和力,課堂較有激情等。

本節課的敗筆也不少:

1.預設與實效的差距較大。本課的重點是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語言,學習詩歌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第一首詩歌誦讀、理解地比較透徹,也能品味出語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學《春望》”和“主題拓展”這個環節上,落實的`就很不到位。由於時間較緊,這兩個環節就進行的匆匆忙忙,給人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是爲了完成已經設計的教學環節而進行了,以至於我感覺學生對《春望》和“主題叢書”中《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這兩首詩的理解不會深刻。原來想通過一個5分鐘左右的《春望》視頻,來加深對該詩的理解,結果看了看時間已經46分鐘了(好像是),只好僅僅聽聽朗誦而已,後面的賞析就沒播放。幸虧學生預習比較充分,否則真是成了“夾生飯”了。今後的教學中,寧可捨棄已設計好的環節,也要紮紮實實的落實實效。

2.課堂的生成性不夠。課堂上往往擔心學生提出問題會耽誤課堂進程,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往往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每一個環節的進行幾乎都掌控在自己手裏。這看似節省了時間,可長此以往,卻能扼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新性。今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應注重課堂生成性的預設,使課堂因生成性目標的達成而精彩,煥發出更蓬勃的生機。

3.課堂語言還是不精煉。已經不止一次得反思自己的這一缺點了,可是因爲自我要求不高,課堂語言還是比較隨意,有較多廢話。因爲平時備課時就只是設計個大體思路,很少備詳案,覺得課堂上應該隨機應變,可往往不能信手拈來,致使課堂上出現不少可有可無的話語,沖淡了對問題的思考,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備課時還真得儘量備詳案,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練後,方可稍稍放鬆,設計簡案。

連續的幾次講課,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剛剛接到講課任務時,往往極力推辭,一是唯恐自己講不好給學校給領導丟臉,也丟自己的人,二是怕吃苦。平時上課時“我的課堂我做主”,自己的課堂上可以“肆無忌憚”,廢話多點也沒有關係,課講不完“下節繼續”,可是講公開課就不能“爲所欲爲”,就要精緻些,於是就得下功夫備課,廣泛的蒐集材料,反覆思考如何設計學案比較科學合理實效,怎樣引入怎樣過渡,如何指導點撥,什麼方法能更好地突破重難點等等,自然少不了一番“煎熬”,常常“輾轉反側,側不成眠”。而且,備好課之後往往要試講,而試講時又常常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則更加懊惱不已。可是,在經過了這一番“寒徹骨”的“折騰”之後,往往會有一股幽香撲鼻而來,你會得到豐厚的回報。領導的具有高度的評課指導,同行的品評得失,自己教後的反思等,都使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得以提高。希望年輕的教師拋棄包袱,不要怕吃苦,不畏懼退縮,主動地通過講課來磨礪自己,因爲講課的過程就是一個老師成長的過程,一個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