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善行手抄報

導語:“善”是一個散發着奪目光彩的字眼。它似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曾枯涸;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善言善行手抄報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善言善行手抄報

善言善行手抄報

善言善行故事

狗不以善吠爲良,人不以善言爲賢這句出自莊子的話,細細品味,不禁意間發現良多。狗,不因爲它很能吠,就認爲他是條好狗。人,不能因爲他善於說話,就一定是個好人。

在身爲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看來無言即是賢人的作爲,他認爲賢人一般都不善言而在於他的言行舉止。一個誇誇其談的人不一定是一個有才德的人,但是人們往往很輕易的就會被影響,這就揭示了人性的一個弱點,喜歡聽奉承話,從而被他人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讒言。早在幾千年前,莊子便揭示了這個道理,可是幾千年過去了我們有改變了多少呢。縱觀歷史,不知有多少千秋帝王因此失去良才,甚至江山。

在戰國時代的楚國,屈原可算得以爲人才了,可是由於當朝的上官大夫對楚懷王的讒言導致了屈原的悲劇。當時上官大夫和他相等,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裏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改變它,屈原不贊同,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這使得屈原報國之心無以施展,最終毅然沉汨羅江而亡。之後不多久楚國就滅亡了。

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因聽信身邊的宦官黃皓的讒言,終日不理朝政以至於成爲了亡國之君。

在宋徽宗時期,他的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譬如高俅,楊戩,蔡京,童貫等善言之人。可正是他們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善言之人不一定都是有才德之人,有時是一些阿諛奉承之徒。由此可見善言奉承是不分時代、社會制度和國家的。有人曾給奉承哲學下了一個定義:要人寵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的面前,投合他們的愛好,稱道他們的處世格言,恭維他們的缺點,讚美他們的'行事。你用不着害怕殷勤過分,儘管一望而知,你是在戲弄他們,可是他們一聽奉承話,就連最精明的人也甘心上當。這句話說的真是一針見血,善言者未必賢呀。

善言善行故事二

“善”是一個散發着奪目光彩的字眼。它似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曾枯涸;它似夜間航海時偶遇的一座燈塔,指引迷茫的人們;它似溫暖多情的春天,爲這個世界驅趕寒冷。

“行善行,積善緣,得善果。”這是老一輩人常說的一句話。它就像準則一樣,亙古至今不曾改變。在你主動幫助了一個深陷困難中的人,也許你會因此結交一個摯友,這便是善緣。在你幫助了他之後,收穫了一份喜悅,這便是善果。也許只是舉手之勞,卻可以因此得到“善緣”與“善果”。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終是利大於弊。你爲何不去行善呢?

“善行改變世界”在這個喧囂浮躁的世界,因時代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減少,人們對陌生人都是漠不關心的。這個世界好像因此缺少了下什麼。“鳥須巢,蛛需網,人需愛心。”只要您稍稍放慢腳步,主動伸手幫助一個陌生人,這個世界會因此改變。正如歌中所唱“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世界因您而變得溫暖。

“善行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善行的傳承似聖火傳遞,從未間斷過。無論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還是最美教師張莉莉。他們一直把善行美德傳承併發揚光大,世界因此充滿光明。

但總有光明無法到達的黑暗。春晚小品《服不服》,這正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當您看見一位老人跌倒在水泥路上,因“善”而想去扶起她,因“怕”而停滯不前。漸漸的,在糾結中人與人之間變得陌生與疏遠。

我深信“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每一個人都選擇擇善而行,那些所謂的黑暗終會被光明代替;善行似火,終會溫暖人們心中的冰冷;善行似風,終會吹散人們行中的陰霾;善行似暴雨,終會洗禮世間萬物。“人的溫暖也可治病”至於那些所謂的“頑疾”。

因此,我在這裏呼籲:積極行善,營造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