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春晚辛棄疾

西江月是一個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下面小編爲你整理了西江月春晚辛棄疾,希望能幫到你!

西江月春晚辛棄疾


西江月(春晚)

辛棄疾

勝欲讀書已懶,只因多病長閒。聽風聽雨小窗眠。過了春光太半。

往事如尋去鳥,清愁難解連環。流鶯不肯入西園。喚起畫樑飛燕。

【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繞西。

③“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④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爲祀神處,故曰社林。

⑤見:同:現。

【翻譯】:

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

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朱光潛賞析《西江月》】: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裏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裏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爲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裏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裏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裏,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爲《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爲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辛棄疾寫了好幾首農村詞,這首《西江月》是比較突出的一首。它通過對自然界風光的描寫,來表現農村的生活和心情的。黃沙嶺在江西上饒之西。辛棄疾隱退上饒帶湖時,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道中。詞裏只選用夏夜一晴一雨兩個鏡頭:上片寫晴,下片寫雨。上片通過三種動物:鵲、蟬、蛙來寫晴,是有詳略、深淺、主次之分的。首先以驚鵲寫明月,因爲明月出來了,枝上的鵲兒見光驚飛,離開枝頭。“別枝”在這裏作離開枝頭解,與蘇軾詩“月明驚鵲未安枝”同意,不是“蟬曳殘聲過別枝”作另外一枝解的“別枝”。次寫鳴蟬,半夜還有蟬鳴,可見天氣很熱,爲下片寫雨作伏筆,頭兩種動物都還只有略寫、淺寫。最後寫蛙。“稻花香裏說豐年”兩句,表現了豐年人們喜悅心情。看見稻花,聞到稻香,可知年成,但是在稻花香裏說好年成的卻不是人而是一片蛙聲。因爲在人們內心異常高興時,往往會覺得周圍的一切事物也都沾染上人們的喜悅心情,塗上愉快的色彩。蛙與豐年原無必然的聯繫,現在由於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所以聽到蛙聲,感到它似乎也爲豐年而歡唱。無知之物尚且如此,曾經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們,在豐收在望時的興奮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作者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比正面寫豐收,要生動、深刻得多了。

下片寫雨。雨前天空已經起了雲,天上只看見七八個星星,那是在雲層裏透漏出來的,說它只有少數的七八個,是寫雲層之密,預示了未雨時已有雨意。盧延讓詩:“兩三條電欲爲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也是用“七八個星”來寫雨前的天象。第二句寫雨來。山前忽然飄下了“兩三點雨”,這是夏天驟雨來臨的前奏,不是寫春雨。末兩句寫行人的先焦急後喜悅的心理:他曾記得在那土地廟樹林旁邊,有一片茅店,可以避避雨。他急急忙忙地過了溪橋,拐了一個彎,那片茅店果然在“社林邊”出現了。寫出了行人的喜悅心情,也就是表現作者自己的喜悅心情。

這首詞挑選了幾件小事物,來描寫農村風光。既寫了景,也寫了人。不但真切地描繪出一幅農村夏夜的畫面,而且表現了農村的豐收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作者的表現手法生動、靈活,能給人以相當豐富的美的享受。在宋代描寫農村的詩篇中,它不愧是一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