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釋 義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爲人清高,有骨氣,不爲利祿所動。

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爲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說:“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爲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爲文,一面躬耕隴畝。

 

 

小學習大家都聽說過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好像也在教育我們,做一個人要有氣節和立場。但實際上,陶淵明根本不是因爲什麼氣節而不折腰。

在兩晉時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根本無力進入權力中心,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政權統治結構。而陶淵明一族雖不是王、謝這樣的大士族,但是曾祖父畢竟當過晉朝的大司馬,地位還是要高於一般的.寒門出身。

在這種情況下,在出任彭澤縣令前陶淵明因爲仕途不順曾有過隱居和出仕的反覆。而對於一個“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來說去作一個小縣令着實是很委屈了。在這種本就感覺到懷才不遇的情況下又有一個比他門第還要差的督郵來檢查工作,而縣吏又提醒他:“應束帶見之。”就有點“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所以,陶淵明雖不乏氣節,但是這一事件發生的兩個主要原因是:一、陶淵明對於門第出身的重視;二、陶淵明對於這份工作的不認可。所以,大家以後再看到這個典故可以多一份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