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曾國藩不同的教子之道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與曾國藩不同的教子之道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譭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成功的人背後一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而曾國藩被視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完人,他們兩人的教子之道或者能給予我們一點啓示。

東晉義熙四年秋天,陶淵明離家去彭澤任縣令。陶大人是典型的中國式官員父親,生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累,爲了更好地照顧兒子,他特意派了一個用人幫家裏做雜事,爲此,專門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此亦人子,可善遇之。”陶公子們有沒有善待這位用人,誰也不知道,不過陶大人在百忙之中提醒兒子們要善待用人,可見陶公子們平時對用人真不怎麼的`。

陶淵明對於兒子們是非常寵愛的,有一次還因爲沒有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專門寫了一封信給兒子們,自責之情溢於言表。信的大意是這樣的:爸爸一輩子心高氣傲,不適合在官場裏混,所以幾次三番辭官,做官的日子還沒務農的日子長,搞得家裏很窮,自己倒無所謂,就苦了你們這五個孩子。古人常說“既使之生,則使之可”。我生了你們,卻沒有養好你們,一想到這些,做爸爸的就特別難受。

從陶淵明的兩封信裏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孩子是多麼溺愛。這種溺愛讓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上進心。後果就是“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同樣是在朝中做官的曾國藩,對於孩子可以說是苛刻了,他在家書裏這樣寫道:“俸若日多,則賙濟親戚族黨者日廣,斷不蓄積銀錢爲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些,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逸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周湃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是兩樓的書,在他的教導之下,兒子曾紀澤成爲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過出使英、法、德、俄四國的欽差大臣。曾紀鴻自學成才,著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學專著傳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留金不如留經”。意思是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教會子孫一本經書。意在告訴後人,與其給孩子置下萬貫家財,不如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生存。陶淵明與曾國藩教子的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孩子,關愛孩子,不是給他們提供奢華的生活條件,溺愛只會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