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虛臺記原文賞析 蘇軾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凌虛臺記原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也許大家能夠通過凌虛臺記原文賞析,掌握凌虛臺記的考試重點。

凌虛臺記原文賞析 蘇軾

扶風太守陳某爲登高眺遠建築了一座土臺,並請蘇軾爲他寫了這篇記文。文中在記敘土臺修建的經過時,聯繫到古往今來的廢興成毀的歷史,感嘆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誇世而自足”,而應該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東西。這種毫不滿足、勇於探求的精神,反映了蘇軾思想中對生活積極樂觀和對理想執着追求的一面。與當時一些士大夫的消極頹廢、弔古傷今的思想相比,更顯得可貴。 文章結尾處,不直接點出究竟什麼是“足恃”的東西,這就使文章更爲含蓄而耐人尋味。

原文:

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爲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於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踊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爲記。

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以言於公,退而爲之記。

知識擴展:蘇軾《凌虛臺記》閱讀答案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 麗:美麗。

B.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 特:只。

C.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 尋:尋找。

D.公曰:“是宜名凌虛。” 名:名字,名稱。

5.下列關於凌虛臺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第一部分點明修凌虛臺的原因,在這個地點能登高眺遠,“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

B.“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踊躍奮迅而出也”這是凌虛臺得名的原因。

C.凌虛臺的.修築是先用挖水池出來的土築成高臺,然後在臺上修築有高高飛檐的房屋,以便登高遠眺。

D.凌虛臺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漢隋唐建築已經蕩然無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蘇軾的感慨。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文章從記敘凌虛臺入手,娓娓而談,引人入勝,接着抒發議論,發出"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感嘆。

B.蘇軾看似在記凌虛臺,實則提醒太守物極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誇世而自足”。

C.蘇軾藉着小小的亭臺而感懷古今以小見大,抒發了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結尾處寫道“蓋世有足恃者”,但不直接點出究竟什麼是“足恃”的東西,這就使文章更爲含蓄而耐人尋味。

7.翻譯。(10分)

(1)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5分)

(2)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5分)

參考答案:

4.選B.解析:A.麗:依附,靠近。C.相尋:連續不斷。D.命名。稱作。

5.選C.原文是: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於屋之檐而止。

6.選B.“實則提醒太守物極必反的道理”說法錯誤

7.翻譯。⑴雖說事實不會因此而受影響,但情理上說是不應該這樣的。

⑵這座土臺尚且不能憑着他的堅固與長久保留下來,何況人事方面的得失,官職的變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