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原弊原文閱讀及譯文賞析

歐陽修的原弊原文閱讀及譯文賞析

原 弊

歐陽修的原弊原文閱讀及譯文賞析

[宋] 歐陽修

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爲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爲吏者不然,薄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爲急,不知務農爲先者,是未原爲政之本末也。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爲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爲餓殍。此甚可嘆也!

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用者老死今盡,而後來者未嘗聞金鼓、識戰陣也。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鬥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鬥戰,雖耗農民,爲之可也。奈何有爲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隙則教之以戰,今乃大異,一遇凶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爲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爲廂兵。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故一經凶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爲兵,則恐爲盜。噫!苟知一時之不爲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古之長大壯健者任耕,而老弱者遊惰;今之長大壯健者遊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爲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有刪改)

原弊:北宋時期的散文,作者歐陽修,本文對當時爲政者做了評判和討論。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相與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場功甫畢 甫:剛剛

C.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爲廂兵 籍:登記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鄙,見識淺薄。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視農業所造成的惡果的一組是

①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

②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爲餓殍

③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

④一遇凶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

⑤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

⑥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③是說後來的士兵;④是說饑荒時選廂兵的標準,⑥是作者的結論。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爲農業是天下之本,當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愛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過古今施政的對比,揭示了宋朝農民在利益被嚴重侵害下的悲慘遭遇。

C.作者認爲,休戰以來的士卒已經老邁,因此背軍糧的任務只好僱請他人來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壯的不種田,年老體弱的卻在田地勞作,有時吃的是豬狗食。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文中說:“國家罷兵,

三十三歲矣,兵嘗經用者老死今盡,而後來者……其勢不得不驕惰……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作者認爲,休戰以來的士卒已經老邁逝世已經都沒有了,後來的人未曾經歷戰爭,士兵驕惰,禁軍背軍糧的任務自己不做,僱請他人來做。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而今之爲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時之不爲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3分)

答案提示

(1)但是現在做官吏的人卻不是這樣,只不過看看文書聽取陳述而作裁斷罷了。

(2)耕地的農民,不在督促他們自己的力量,使用民力的人,不再計算貨物的收入和消耗。

(3)暫且知道一時之間不(讓饑民)變成盜賊,卻不知道(饑民成爲廂兵會)一輩子驕橫懶惰白吃飯。

【參考譯文】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國家制訂統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國家的人不曾敢輕視疏忽,但是如今當官的不是這樣,只是處理公文、辦理政務罷了。聽見有人說起農業之事,就相互笑他說:(這是)低賤的事情。他們知道通過賦稅將農業物資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緊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於農業是首先要考慮的,這是沒有弄清統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於農業而不懂得節約用度來愛護農民,這是沒有盡到致力於農業的辦法啊。

古代治理國家的人,統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來互相補充。處於下位的百姓盡力很勤勉,處於上位的統治者使用物資有節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氣力,國家不過分浪費,統治者愛護他們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資給統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擾。一位男子的力氣(官府)督促他一定要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一天的用度(官府)約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種出的莊稼供給官府和百姓,食物都從這裏面出來,因而常常有富餘的,所以三年便能餘下一年的儲備。現在卻不是這樣,耕種的人不再督責盡力耕種,消費者不再更具收入確定支出。農民一年耕種打下的糧食供給官府纔剛剛夠,而農民自己的食物卻不超過幾個月。嚴重的,收穫的事情剛剛結束,農民只能將簸出來的糠麩或秕稗作爲食物,或者採摘橡樹的種子、存儲菜根來勉強度過冬春的饑荒時節。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災旱災,就會紛紛倒下成爲餓殍。這樣的情況很是可悲可嘆啊!

國家停止用兵已經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經百戰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現在幾乎都沒有了,而後來當兵的人不曾聽見過戰鼓。懂得戰陣。生活在沒有戰事的時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勢不能不驕傲懶惰。現在士兵進入兵營,不自己抱着自己東西而讓別人抱着;禁兵領取糧食,不自己挑着而僱人挑着。他們的驕縱懶惰就是這樣,又怎麼願意冒着辛苦而參加戰鬥呢?如果能讓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夠戰鬥,即使損耗農民的利益,這樣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們只有當兵的虛名,而實際上是一羣驕縱懶惰的無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都在田間勞作,農閒的時候就將作戰的技能教給他們,現在卻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災年,那麼各州郡的冠巖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招他們去做禁兵,稍差一點低於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記在冊作爲廂兵。官員招人多的有賞賜,而百姓正處於窮困之時爭相投軍。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災,那麼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這時也說:如果不將他們收留當兵,那麼恐怕就會做強盜。唉!只是知道他們某段時間不做強盜,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驕縱蘭度而竊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承擔種田的工作,而年老體弱的遊玩;現在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遊玩,而老弱之人卻留守在田地間。爲什麼相反到了這麼嚴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間盡力耕作的,有時不免於吃豬狗之食,而一旦離開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終身安樂舒適而享有豐美的食物,那麼種田的農民不能不一天天減少啊。所以說有引誘農民離開田地的弊端,說得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