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鑑賞

導語: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以下這篇“李清照《武陵春》鑑賞”內容是由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歡迎閱讀!

李清照《武陵春》鑑賞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據俞正燮的《癸已類稿易安居士事輯》定爲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避難金華以後所作,並指出此詞“流寓有故鄉之思”。李清照到金華是紹興四年秋,而詞中所寫的是暮春景色,故此詞應該是寫於次年。

由於李清照避難金華,丈夫既死,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甚多,孤身一人,漂泊流寓,屢經戰亂,時值暮春,故有此作。所以詞中均表現了李清照對國破家亡,漂泊轉徙,夫死孀居的悽苦生活的感嘆。有論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於祭湖州以後嶼?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

這首詞在藝術風格上具有含蓄與直率相結合的特點。我們先讀讀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這句詞不從正面來描寫風吹花落,而是落筆於風停花盡的後果,風停了,落花飄盡了,塵土中帶着花香的氣息,“風住塵香”這四個字正是由於沒有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籍,卻以“花已盡”來點明風吹花落,使人從含蓄的筆法中體會到豐富的感情內涵。

就僅僅先說風住,再說塵香,而花已盡,這樣一句三折,就可見其細膩蘊籍。由於花落春去,情景不堪,所以“日晚倦梳頭”。

四句則一轉而爲放筆直書,說明悲苦的情由在於“物是人非”,雖然風物依然,但時勢人事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李清照此時並非無聊賴的傷春悲秋,而是國家之變,身世之痛,所以才“事事休”,自然也就“欲語淚先流”了。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是描寫了李清照因見殘春景色而引起的.悲慼情懷。她深深感到風物依舊,人事皆非,心情沉重,懶於梳洗,萬千心事,百結愁腸,付之於淚中。

下闋則描寫了李清照在痛苦中不斷掙扎,在悲哀中努力尋求解脫。她想到雙溪去遊玩一下,希望能在那裏尋找着幾分春意,使自己的愁情得到一點點慰籍。但又恐自己的憂愁太重,小舟都難以承載。

這首詞的下闋在結構佈局上很可見開合轉折的寫作技巧。下闋的首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二句,承了上闋花盡春歸而從遠處說起:倘要尋春,還可以到雙溪去,雙溪在唐宋時是著名的風景區(在浙江省金華城南),以雙溪泛舟來遣愁是很自然的,但李清照未遊之前已經料想到深愁難解釋,因此又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二句來收合,迴應主題。

在此處開合轉折寫作技巧中,又可見李清照運用虛字的本領。她先是“聞說”,再是“也擬”,然後用“只恐”來否定擬議之舉,使雙溪尋春仍回到一個“愁”字上。

由於這首詞特別注重首句的描寫,所以首句對於全篇佈局來說具有“掃處即生”的藝術特點。“風住塵香花已盡”就已使春景再無可寫,這就是“掃”。但是李清照另出機杼,即以凝練的筆墨將愁苦盡情地流露,這樣,就可把省略的部分作爲背景,以映襯正文,加強正文和主題的感染力,這就是“生”,這一寫作技巧不同於一般的情景交融,值得我們後來者的學習與借鑑。

鑑於這首詞立意新穎,思路不凡,李清照又善於將抽象的愁情具體化,變爲有重量的實體,顯得生動形象,奇警感人,因此,一直是爲世人所傳誦的佳作,特別是舟小愁多難以裝載的比喻,更是有口皆碑,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