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當官莫避事 爲吏要清心

導語:黃庭堅,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他在爲官的時候,非常關心老百姓,是一位非常廉潔的好官,受到人們的愛戴。

不以民爲梯 俯仰無所怍

黃庭堅一生從政,受家庭的薰陶和家學的影響,從走上仕途之初,就具有強烈的施仁政、撫黎民、建功業的思想,始終踐行“不以民爲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主張。他在葉縣、太和、德平等地方官任上,適逢北宋政府推行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和鹽務專賣等改革,他深入窮鄉僻壤體察民情,如實上報實施情況,減輕百姓負擔,竭力爲百姓呼籲。

修水縣黃庭堅紀念館有一幅畫,畫的是一棵枯黃的白菜,上面有黃庭堅的題字:“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意思是,爲官的人不能不知道這爛白菜的味道,更不能讓老百姓面帶這樣的菜色。在實施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黃庭堅剛正不阿,寬嚴相濟。《宋史》載:“知太和縣,以平易爲治,時課頒鹽,州縣爭佔多數,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

此外黃庭堅還曾親書孟昶《戒石銘》中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箴言於縣衙,用以自警。宋紹興二年六月,宋高宗頒旨將黃庭堅手書的“戒石銘”頒發到各州縣,成爲“御製戒石銘”,影響巨大。 黃庭堅雖仕途多舛,但他所倡導的“當官莫避事,爲吏要清心”“不以民爲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主張,貫穿於他一生的仕途之中,深受後人景仰和愛戴。

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黃庭堅出生於書香世家,爲人正派,才華橫溢,蘇軾曾稱讚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瑋之文,妙絕當世”。黃庭堅在教子上,一方面繼承黃氏家族重詩書的家風,教育子弟繼承讀書的傳統,正如在一首詩中他寫到“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視家族內部的和睦,認爲家族成員如果能夠敦睦相處,相互體諒,必定能子孫榮昌、世繼無窮,流傳下來的《家戒》一文,正是這方面的體現。

在這篇寫給兒子黃相的家訓中,黃庭堅從自身的所見所聞講起,娓娓道來,生動詳實,並且從遠近、古今引經據典,教導族人一定要和睦相處,以具體事例說明家族興衰的根源在於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家戒》中,黃庭堅說,自己從小時候讀書識字到現在已經40年了,這期間耳聞目睹了許多豪門大姓、高官厚祿之家開始往往金玉滿堂、家業豐厚,可是不過數年就變成了“特見廢田不耕,空囷不給;又數年,復見之有縲紲於公庭者,有荷擔而倦於行路者”。究其由盛到衰的原因,皆是由成員之間的不和睦造成的,他還借落敗之人道出各種緣由。這些破敗的家族開始時也是勤勤懇懇、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無猜,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共同進退,但是到了後來,“子孫蕃息,妯娌衆多”,猜忌之心漸起,斤斤計較之事不絕,遂使“人面狼心,星分瓜剖……至於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維持,此其所以速於苦也!”

黃庭堅以他幾十年的所見所聞,反覆向兒孫們說明一個道理:家族之間不能齊心協力、和睦相處必然會導致衰敗。家和則興、不和則敗,正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家和則“官私皆治,富貴兩崇”,不會受外人欺負侮辱;而不和則子弟在內勾心鬥角,在外患難不相維護,這樣衰亡隨之而至。

對於如何使家庭和睦這個問題,黃庭堅給兒子們傳授了自己的經驗。他認爲,家族成員相處首先就是要以誠相待、寬容大度,“無以小財爲爭,無以小事爲仇”、“無以猜忌爲心,無以有無爲懷”。也就是說,不能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要以家庭的大局爲重。黃庭堅告誡家人“人生飽暖之外,骨肉交歡而已”,子孫們都曾經是骨肉同胞,共同成長起來的少年玩伴,這份情誼是非常重要的,血緣關係是割不斷的,子孫們應該以此爲機,維護好家庭的團結和睦。

黃庭堅在給子弟的書信中曾經指出:“吾儕所以衣冠而仕宦者,豈自今日哉。自高曾以來積累,偶然沖和之氣。”這個“沖和之氣”正是祖輩遺留下來的家風、家學。可以說其高祖、曾祖以來的家族和睦之風、重視詩書的文風,是黃氏世代人才輩出的`重要因素。所以,黃庭堅希望後輩們繼承祖輩的風範,使“子孫榮昌,世繼無窮之美”。

家庭和睦一直是古人非常重視的問題,特別是在聚族而居、數世同堂的情況下,成員衆多,家庭糾紛就會不斷。因此古人提倡和睦的事例很多,但像黃庭堅這樣列舉實例、詳細剖析、耐心教導的殊屬少見,其《家戒》一文堪稱這類家教的典型,在古代影響很大。時至今日,仍然發人深省,啓人心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雙井村爲何能成爲“華夏進士第一村”?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規是一個家族中的管理制度,是整個家族所有成員都必須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爲準則。家規的作用,往大處講,是一個國家社會管理制度的重要輔助手段;從小處講,是一個家族支脈繁盛、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規,他們依據家規,管理家族的日常事務,規範家族成員的行爲,使他們遵紀守法,尊長愛幼,無論在本家族中還是社會上,都齊心協力,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家族關係和社會環境;同時,又致力於教育本家族的子弟,乃至本地區其他家族的子弟,爲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江西修水雙井黃氏家規,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黃氏家規的內容非常豐富,它的社會意義和價值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能給我們以啓發的,還是對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黃氏家規教育族人及其子弟的第一個方面,是要有明確的社會責任感,要懂得必須遵守的社會秩序和應承擔的社會義務。具體到一個家庭的人倫關係中,那就是遵守最基本的倫理準則: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和睦鄰里、兄弟友愛、夫妻和順,這些方面共同組成了一個和諧有序的家族關係。而傳統儒家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家庭是這樣,推而廣之,一個社會也是這樣。這是一個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繁榮最重要的基礎。體現到家族及其成員和國家的關係中,那就是遵紀守法,忠於國家,履行義務。黃氏家規明確而具體地把這種擔當落實到賦稅的繳納上。家規認爲,按時交納賦稅,是每一個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並引韓愈的話指出,作爲百姓,不交納賦稅,爲國法所不容。因此明確規定:“族中富者,固不得恣意拖欠,即貧者,亦不得藉口艱難。”

黃氏家規教育族人及子弟的第二個內容,是注重品德的培養。這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慎於交友。家規告誡族人及子弟輩,“朋友居五倫之一,人生所不能無”。但一定要交好友,遠小人。如果放下道德之士不交,反而和那些陰險奸詐的壞人混在一起,那還不如不和外界來往;二是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家規明文規定家族中的教育,決不能停留在只是讓後輩能識字這樣一個低層次上,一定要延請名師,教育子弟,使他們通曉經籍,能詩善文,同時還要增強品德修養,“以成大器”;三是關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修繕道路橋樑,更嚴厲禁止敲詐勒索、巧取豪奪;四是學會開源節流,注重農桑,保護山林。注重農桑,是爲了保證家族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護山林,是爲了保證宮室器皿建造製作時之所需。

此外,黃氏家規還對一些常見的社會不良品行和惡習,如酗酒、賭博、偷盜、挑動訴訟等,作出明確而具體的分析和告誡,這實際上是對族人日常行爲的一種嚴格規範和約束。

在家規嚴格、科學地教育和管理下,雙井黃氏家族僅在有宋一代,就出現了48名進士,這是非常驚人的教育成就。他們大都能做到道德高尚,剛正不阿,廉潔奉公,黃庭堅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可以說雙井黃氏家規中所蘊含的“規矩”意識和人才培養思想在今天依舊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琦珍)

百行孝爲先,“黃氏家規”首推“孝”

“天下無雙雙井黃”,在宋代,雙井黃氏是一個龐大的家庭,人口衆多,田舍連片。爲了培養人才,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創辦了“櫻桃書院”和“芝臺書院”。書院推行“百行之首,以孝爲先”的傳統文化,把孝道奉爲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爲人處世的行爲準則。《黃氏宗譜》族訓中,專設“敦孝友”一節,篇幅高於其它各條數倍,對“孝”的內容和意義均作了深刻闡釋。黃氏認爲,“孝”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範疇,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其實際內容。從狹義上講,就是盡最大能力奉養父母。而從廣義上講,“孝”爲百行之首,以“孝”行事,推而廣之就是要立身行道,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正因爲有黃氏家規以孝爲先,所以人丁興旺、家庭和睦,見賢思齊、人才輩出,黃庭堅曾祖父黃中理及其兄弟的十三個兒子中,就有十人高中進士,時號“十龍”,聲動朝野。而雙井村黃姓一族在有宋一代,中進士者多達48名,可謂淵源有自。

黃庭堅一生奉行“報國、重儒、至孝、清廉”的爲人準則,無論是風華正茂時教授國子監,意氣飛揚時蘇門相唱詠,目光犀利時走筆編修院,還是新舊黨之爭後,到涪、到黔、到戎、到廣西任職,他都以國家事業爲重,以廉潔從政爲本,不妄爲、不貪慾、不自悲、不放棄,光明磊落,一身正氣,表現了士大夫的松柏氣節與淡泊情懷。黃庭堅死後諡爲“文節”,“節”字之用,可見朝廷對黃庭堅氣節的推崇。南宋時,黃庭堅的同鄉、右丞相章鑑回鄉時,深感愧對黃庭堅的大節,寫下了“半夜過雙井,不敢見先生”的詩句。嗟乎,斯人已逝,斯風長存。(修水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局長 戴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