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蘇幕遮的介紹

范仲淹的《蘇幕遮》寫的是羈旅鄉思之情,在題材基本上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是意境的闊大卻爲這一類詞所少有。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范仲淹的蘇幕遮的介紹,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范仲淹的蘇幕遮的介紹

《蘇幕遮·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這首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全詞低迴宛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上闋着重寫景,以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爲下闋抒情設置了背景;下闋重在抒情,直抒胸臆,聲情並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於能以沉鬱雄健之筆力抒寫低迴宛轉的愁思,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的一面。《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就是化用的這首詩中的名句。

范仲淹的蘇幕遮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

詞牌名蘇幕遮介紹

原唐玄宗時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幕,一作“莫”或“摩”。這個曲調源於龜茲樂,本爲唐高昌國(高昌故城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東)民間於盛暑以水交潑乞寒之歌舞戲。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冒》:“亦同‘蘇莫遮’,西域胡語也,正雲‘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指中國,慧琳爲疏勒國人。)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或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羅縮搭鉤,捉人爲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土俗相傳雲:常以此法禳厭,驅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也。”

這個曲調一般認爲在唐以前的北周時已傳人中原,初唐時渾脫舞曾盛行一時,《舊唐書·張說傳》:“自則天末年,季冬爲潑寒胡戲,中宗嘗御樓以觀之。”那時不在七月舉行,而是在寒冷的臘月。《舊唐書》中宗本紀雲:“(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潑寒胡戲。”《新唐書·宋務光傳》載幷州清源尉呂元泰上中宗書日:“比見坊邑相率爲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日‘蘇莫遮’。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胡服相歡,非雅樂也;‘渾脫’爲號,非美名也。安可以禮義之朝,法胡虜之俗?……《書》曰:‘謀,時寒若。’何必贏形體,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焉?”說明這個舞樂是“胡虜之俗”,人們在路上灌水相潑,鼓舞跳躍而索寒。據學者考證,“渾脫”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製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遊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

跳舞時舞者用油囊裝水,互相潑灑,故稱之爲“潑寒胡戲”,而表演者爲了不使冷水澆到頭上,就戴上一種塗了油的帽子,高昌語叫“蘇幕遮”。宋·王明清《揮麈錄》前錄卷四載“高昌”之風俗雲:“俗多騎射,婦人帶油帽,謂之蘇幕遮。”近人俞平伯《唐宋詞選釋》考證,蘇幕遮是波斯語的譯音,原義爲披在肩上的頭巾。《蘇幕遮》的曲名正是源於歌舞者的這種服飾,因而得名。唐玄宗時,由於這種“潑寒胡戲”被朝臣視爲胡虜之俗而有傷風化,玄宗於開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頒詔書《禁斷臘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斷”,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蘇幕遮”在民間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變爲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且由潑寒的胡戲變成了驅鬼消災的民俗。

據《唐會要》卷三十三載,唐時《蘇幕遮》有三曲,分屬沙陀調(正宮)、水調(歇指調)、金風調,天寶十三載改曲名,沙陀調者改名“宇宙清”,金風調者改名“感皇恩”(與《教坊記》所載“感皇恩”無涉),水調者不改。此調唐時曲辭原爲七言聲詩體,玄宗時宰相張說《燕公集》卷十載《蘇摩遮》五首,皆作七言絕句體,有和聲。其一雲:“《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服紫髯鬍;聞道皇恩遍宇宙,來將歌舞助歡娛。”張說於題下注雲:“潑寒胡戲所歌,其和聲雲‘億歲樂’。”《蘇幕遮》又有長短句體,錄於敦煌曲傳辭,有“聰明兒”二首及《五臺山曲子》一套六首(均見《全唐五代詞》卷七“敦煌詞”),注“寄在《蘇幕遮》”。敦煌曲子詞中這八首《蘇幕遮》均爲雙調,六十二字,體格與宋時所傳《蘇幕遮》悉同。可見唐人的創調之功,有宋詞人即沿用此體。宋·周邦彥《清真集》入般涉調(黃鐘羽)。周邦彥詞有“鬢雲鬆”之句,故又名“鬢雲鬆令”。

此調爲重頭曲,每段由兩個三字句、兩個四字句、兩個五字句和一個七字句組成,句式富於變化,韻位適當,調情和婉。範詞爲懷舊之作,很能體現此調特點。周邦彥詞寫夏景:“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宋人多以此調抒寫閒適情趣,亦用以酬贈友人。宋季柴元彪《客中獨坐》抒寫旅愁,流美和婉,爲此調優秀之作:“晚晴初,斜照裏。遠水連天,天外帆千里。百尺高樓誰獨倚。滴落梧桐,一片相思淚。馬又嘶,風又起。斷續寒砧,又送黃昏至。明月照人人不寐。愁雁聲聲,更切愁人耳。”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以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爲代表。此調只有此體,宋元人俱如此填。 前段第三、四句,梅堯臣詞“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亂”字、“雨”字俱仄聲。第五句,蘇軾詞“一局選仙逃暑困”,“一”字、“選”字俱仄聲。第六、七句,蘇詞“笑指尊前,誰向清宵近”,“笑”字仄聲,“誰”字平聲。後段第三句,張先詞“回首旗亭”,“回”字平聲。第四句,蘇詞“誰敢爭先進”,“誰”字平聲。第五句,杜安世詞“獨上高樓臨春靄”,“獨”字仄聲。楊澤民詞“溪上故人無恙否”,“故”字仄聲。第六、七句,張先詞“天若有情,天也終須老”,兩“天”字俱平聲,“有”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若《花草粹編》無名氏詞前段起二句“與君別,情易許”,別字仄聲,此亦偶然,不必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