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實習自我鑑定

自我鑑定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個人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自我鑑定吧。那麼如何把自我鑑定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建設銀行實習自我鑑定,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建設銀行實習自我鑑定

實習是一個過程,於我而言更是一種經歷。過程意味着收穫,收穫知識、經驗和友誼。經歷意味着開始,開始新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對其做一總結,溫故知新,承前啓後,爲在建設銀行三月有餘之實習劃上句號,也爲新的起點夯實基礎。

整個實習分爲三個階段:首月,在市分行會計部綜合科和結算科,從閱讀會計制度彙編和分析財務報表着手,重點了解建設銀行會計基本制度,會計覈算相關流程和運行模式,以及對公支付結算業務的基本制度和相關流程;次月,在渝中支行公司部和個銀部,從瞭解各種主要資產和負債業務的流程出發,重點領會建行各項內控制度在具體業務流程設計中的體現和運用,尤其關注信貸業務流程和各個環節風險的控制措施;最後月餘時間,分別在觀音巖分理處和渝中支行營業部,通過對記帳、複覈、交換、信貸、出納、個人理財、銀保、銀證等櫃檯相關崗位業務的學習,更爲直接的觀察到各種業務的'工作流程尤其會計覈算,以及建行基層分支機構日常運營情況,更在成功轉型的觀音巖分理處體會到了有效的制度帶來的秩序與效率。期間,還先後參加了局機關年中工作會議及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新會計準則、三大模塊等方面的培訓,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對銀行監管工作有了初步的輪廓。

實習期間,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從“兩房”託管到巨人雷曼轟然倒下,發端於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正迅速席捲全球。雖然得益於銀監會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所倡導和指引的逆週期建設,使得我國銀行金融體系總體上保持了穩定和對次貸危機的“免疫”。

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無國界的國際環境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亦難完全獨善其身:四大行投資次貸虧損,更值得擔憂的是,中國金融業面臨着迅速惡化的外部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運營環境驟然變差;當前,房地產業調整帶來的信貸風險,實體經濟下滑和宏觀政策壓縮利潤空間都已經迫在眉睫,銀行業經營風險不可小覷。張瑞敏的成功祕籍是“向失敗學習、向成功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次貸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面檢查和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鏡子。因此,對於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監管如何失靈,以及如何提高我國銀行監管有效性的思考就一直貫穿在實習過程中。

雖然關於此次金融動盪的原因可謂衆說紛紜,例如超前消費的長期積累、金融領域激勵制度的扭曲、金融創新領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和欺詐、表外業務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等等,但是各國監管當局沒有阻止這些現象的產生和蔓延在我看來纔是問題的根源所在。一方面,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而監管體制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在過度相信市場自我監管能力的思維下,沒有處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平衡。

監管機構不但沒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強風險防範,使得金融衍生品不但遊離於金融監管之外,而且也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督;而且缺乏對創新產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風險性的產品的重視不夠,沒有深入分析和評估這些金融衍生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缺乏全面嚴格監管的激勵,因爲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程序會提高服從成本,從而降低本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同時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可能將部分業務向某些監管寬鬆的地區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