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演講稿

——對“爲人、爲師、爲學”師德建設的一點感悟

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演講稿

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屈指算來,從教已經十多年了,但至今不敢自稱學者。與學生的交流中,也不會自稱某某老師,而只是以名字作爲身份介紹。因爲我深知,“師者,人之模範也”,師者爲師亦爲範,學高爲師,德高爲範。

到底什麼是師德師風?身邊有無數平凡而優秀的同行。三尺講臺,走上去,教書育人;走下來,爲人師表。我不敢說對師德師風有很深的理解。但我知道,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是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和教化,更需要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這裏只簡單談談我對“爲人、爲師、爲學”的一點體會。

一、師道在勤。未來世界的競爭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要造就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就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新時代爲人師者,要對科學負責,以淵博的學識和知識的更新作爲支撐。我們不必有那些耀眼的世俗光環,但嚴謹治學的學術態度,實事求是的學風,卻應該是我們永遠的追求。講臺是老師的舞臺,要讓每一節課都是一次精彩的演出,讓學生有所收益,教師必不可少的功課就是認真鑽研教材,努力改進方法,探索教學規律,更新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實效。在新時代,熱愛教育事業不能僅僅表現爲埋頭苦幹,更應體現在通過科研創新注重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讓教學與時俱進,生機蓬勃。我們要有敏銳的視角和靈動的心思,要帶着智慧去教學、去管理。多年來,我一直抱有一種樸實的理念,就是無論學什麼,做什麼,學一門就要像一門,做一行就要像一行,不讓別人爲你操心,說你的閒話。教師無疑屬於知識分子羣體。關於知識分子,有很多種定義。艾森豪威爾最欣賞的定義是:用比必要的詞語更多的詞語講述比自己知道的事物更多的事物的人,就叫知識分子。我們千萬不要當這種知識分子。王小波說,他特別喜歡把知識當作幸福來傳播的數學教師。我們要儘量做這樣的老師。

二、教師,應該有高尚的個人品格。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不僅肩負着教授學業的職責,同時也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崇高理想的佈道者,社會規範和價值的傳遞者。黑板上,我們寫下的應是真理,擦去的應是功利!老師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的教化作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應率先垂範。教育學生要誠信,自己就應有磊落的言行;讓學生避免浮躁,自己就多一些坦然和淡然。老師不需要反覆唸叨什麼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細微處見精神。學生更願意用自己的'眼睛來讀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當然,老師們在社會進步和高校改革的背景下也經受着巨大的壓力,要發論文,要完成教學工作量,要好好備課,有學術研究的壓力,要準備經常填寫各種量化的表格,還要賺錢買房子、成家、養孩子,的確不容易,很辛苦。但生命的意義遠不止於功利,所以當我們守住心靈的寧靜,當我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繁重的工作,力求做好每一個細節的時候,身教重於言傳,學生們會更覺可貴。

三、教師的別名應該是愛,是良師更是益友。“愛在左,責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莘莘學子,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流,卻覺得幸福。”相信讀過冰心作品的很多人,都記得她的這段話。事實上,學生特有的“向師性”是我們教育成功的關鍵。關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滅一個希望。信心往往會成爲自信的源泉,相信每個學生都會成才的老師,最能激發出學生的潛能。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讓學生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愛就是對學生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因此,除了必須具備作爲教師的基本功與學術研究的基本功之外,還要有愛心,要愛護學生,把他們當朋友,用愛心影響他們的心智發展。愛因斯坦說過,學校要培養和諧的人,而非專家,是那種既富於個性又有益於社會的人,這就離不開愛心。凡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愛心都很重要,特別是教師、醫生、司法三個行業。作爲教師,如果沒有愛心,你的才華再出色,也不可親。當然,如果沒有一定的才華,你也不可敬。

四、教師也應保持做學生的心態,經常換位思考。我們都曾經做過學生,現在面對學生還常常驚訝地發現和學生仍有着這樣那樣的相似之處。回想自己坐在講臺下的時候,總是對臺上的老師有各種各樣期待。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要想做好教師的職業,先要做好學生,而且要準備做好一輩子的學生。爲什麼這麼說呢?在我看來,只有先做好學生,你才知道什麼樣的教師纔是真正受學生歡迎的,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是什麼,你會經常自覺地進行換位思考,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只有準備做好一輩子的學生,你纔會始終帶着一份謙卑與敬業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生和一個多少有些難度的職業。面對不同面孔的學生,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要學習他們的淳樸善良,儘量保持年輕的心態,適當天真一點、幼稚一點,好好地創造生活,享受生活,不要太成熟,不要成熟得很世故,不要世故地對待不同家庭背景與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世故地對待你的教師職業。美國曆史學家杜蘭特說,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我自己就有一種先做好學生,還要做好一輩子學生的信念,堅定不移。還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有換位思考的習慣。當學生時,我就想,如果我是教師,這門課該怎樣教更好;後來當了教師,我也常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喜歡什麼樣的教師來教這門課,怎樣教纔會讓學生收穫更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纔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我覺得,做一個能在評比表上合格的教師不難,在同行的經常性評比中,評出一個“優秀教師”也不難,難的是能不能做一個讓多數學生在心裏覺得“合格”,並能留在某些優秀學生的記憶深處、影響他們良性成長的教師。要讓學生覺得合格的標準纔是真標準,而且要讓他們畢業後也覺得你依然合格,依然值得牽掛,讓他們爲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擁有你這樣的教師感到欣慰。在這方面,我自己做得並不怎麼出色,我總覺得,學生給我的遠遠多於我給他們的,如果他們過於客氣,我反而覺得不安。有人說,“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纔會對學生的整體起到真實的影響。”我認爲: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我們應該經常思考的不僅是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關鍵是要思考怎樣才能成爲一名能夠教出底氣、品位和尊嚴來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