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稿要注意哪些事項

導語:一個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別人不能看出它是新聞,而你卻一下就能識別它是新聞,這就是新聞敏感。接下來小編將跟大家一起分享電視新聞稿要注意哪些事項。歡迎大家收藏借鑑!

電視新聞稿要注意哪些事項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在觀衆面前的一條條既看又聽的電視新聞。所以,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既是一門爲聽而寫的藝術,也是一門爲看而寫的藝術。“聽”與“看”的結合,使電視新聞稿寫作既不同於廣播新聞的爲“聽”的特點,又不同於報紙新聞的爲“看”的特點。

因此,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從掌握電視新聞的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下列三方面的關係,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稿的“爲聽而寫、爲看而寫”的寫作特色。

1、多用雙音詞和多音節詞

單音詞只有一個音節,讀起來聲音短促,不夠響亮,很容易一晃而過,受衆聽不清楚;單音詞表達的意思也沒有雙音詞清楚,也不符合人們日常的口語習慣。所以,應儘量少用單音詞,改用雙音節或多音節的詞,聲波留得長一些,給受衆留下的印象深一些。如因、能、但,電視新聞稿的寫作,一般應將這些單音詞改爲因爲、能夠、但是等雙音詞或多音節詞。

2、多選用響亮的字

爲了讓播音員在播報電視新聞時朗朗上口,儘量將讀音不夠響亮的字換成讀音響亮的字,儘可能使觀衆聽得清楚明白。

漢字中有兩類字聲音響亮:一是開口度大的字,就是以拼音字母a、i、o等爲主要元音的字;另一類是平聲字,即普通話中的陰平、陽平。平聲字說起來能拉長聲音送得遠,且比較洪亮。譬如,將此次、立即、氣候換成這次、馬上、天氣等,多用開口度大的響亮的字詞,增加語言的美感,提高傳播的效果。

3、適用口語化語言,少用書面語和文言詞

電視新聞講究真、新、快,具有瞬時易逝的特點,電視新聞稿應儘量用受衆一聽就懂的口語化生活化語言,避免出現書面化的詞句,讓受衆不容易理解,失去傳播效果。例如乃、換言之、曾幾何時等等,由於它書面化,半文半白,很容易影響觀衆對新聞的理解。

在撰寫電視新聞稿時,應將這些詞語改爲就是、換句話說、不知什麼時候等通俗易懂的詞。不過,對於通俗易懂語言的運用還需要把握一個度,新聞播音也不能全照搬家常口語,過於通俗。諸如“蓋了帽了”“沒治了”“就那麼回事”“這傢伙”等等,這些口語在廣播節目中應儘量少用,使用過度就顯得俗了。

4、多用短句,講究韻律美

電視新聞稿是一種聽覺語言,要讓觀衆願意聽並且能聽得進去,就要寫得節奏鮮明、音律和諧,說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入耳,播音員解說起來順暢自如,給觀衆以交流感。電視新聞稿宜多用短句,句子成分宜單純。句子太長了,受衆不容易準確理解和記憶。注意聲調和諧,平仄相調,不單是掌握聲調、字音、修辭手法,在遣詞造句時應把握詞句的韻律。

5、力求口語化,避免書面化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徵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與報紙新聞稿不同;而須有廣播新聞稿之突出特點,即口語化,播音員面向觀衆直接口播新聞內容。正因如此,人們形象地把電視比喻爲“窗口”和“講壇”,站在這一“窗口”或叫“講壇”“講學”的就是我們的播音員。所以,我們的電視新聞稿猶如一篇篇“教案”。這些文字稿(教案)要讓播音員(教師)傳授給觀衆(學生),不淺顯明瞭、採用羣衆易於接受的大衆化語言怎麼行呢?不然,既妨礙觀衆“聽”,也妨礙觀衆“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這說明寫稿應看對象,要根據受衆謀篇佈局。如對同一內容的報道,電視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稿的撰寫是有區別的,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6、拓寬報道面,莫看“像”作文

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鏡頭和文字。有人把新聞片比喻成一條項鍊。那麼,片中的一個個鏡頭就如一顆顆珍珠,文字稿就好像連接珍珠的金錢。如何拉好這根“金線”?這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然而,在電視新聞稿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記者把文稿寫成一般的解說詞,把鏡頭中的人物簡介一番、場面內容介紹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寫成單純的解“像”文章,說說事物發生在什麼地方、結果如何。這樣處理,往往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舉起攝像機時,能拍攝到的鏡頭有多少。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如何處理這一“遺憾”,自然而然地擺在文字記者的面前,而報紙、廣播的新聞不存在這一不足。原因十分簡單,文字可以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動態,而圖像無法再現已過或未到的動態。所以,撰寫電視新聞稿時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進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報道面:把無法用畫面傳播的或難以用畫面表現的,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傳播給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