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煥發智慧的色彩論文

摘要:基於信息技術課實踐性強、富於創造性的特點,在探討如何提高其教學質量的過程中,任務驅動法受到廣大信息技術教師的青睞。任務驅動法教學,要求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載體,將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在經過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思考過程中,自己解決問題。實踐表明,應用該法,效果頗佳。爲此,鄙人根據自身從事多年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體會談談自己對任務驅動法的認識和感受。

讓課堂煥發智慧的色彩論文

 關鍵詞: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 思維 興趣

基於信息技術課的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計算機在教學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採用任務驅動的新理念,在傳授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以達到多方位提高學生的素質爲目的,爲他們適應信息社會的繼續學習和信息化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應用任務驅動法,應循序漸進,注意方法,如下幾點值得借鑑:

1.入好門,起好步,提興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大多數學生對計算機遊戲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們可以充分根據這一年齡階段孩子特點,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引入玩遊戲的形式,結合任務驅動的方式,把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引入到遊戲之中,激發學習興趣,在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比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直接枯燥地講解手指的按鍵規則要求和指法要求,學生一定會不感興趣,不願學,教師也不能強迫其練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採取遊戲引入、任務驅動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運指如飛”的遊戲,看第一輪誰的得分高,並加以鼓勵。此時再引入主題:要想在遊戲中取得高分是有祕訣的,那就是練好指法。於是有的學生就會問,如何能夠打得又快又好。在這樣的知識渴求的氛圍中,老師再講解指法要點,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交互式地引導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就感到興致濃厚、積極性高、精力集中、收效顯著。所以,應用任務驅動法,入門方式的選擇很關鍵。

2.把好脈,善設疑,促主動

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質疑求索。要根據學生求知、求動、求趣、求異、求新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教學方法,掌握學生心理脈搏,把握課堂節奏,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創設出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情境。任務驅動法是信息技術課中較多采用的方法,但如何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針對特殊的教學對象,施以不同的任務,不同的任務驅動正是體現教師水平的地方。其關鍵之處在於:“任務”的目標要明確;“任務”的可操作性要好;“任務”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要善於緊扣要點疑點,努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的教師還運用風趣、詼諧、機智的語言來創設情境引發疑問,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教師精心設計疑問,巧妙提出疑問,對任務驅動的展開極其重要,關鍵在於教師設疑的藝術,以及所設的問題要富有啓發性。比如在教學學生操作屏幕保護的這一個教學環節中:通過情景的引入,問學生:我們的計算機從早用到晚,屏幕也很辛苦,應該讓它放鬆一下,那有什麼好辦法呢?就這麼一個小小疑問,卻把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激發出來了,“屏幕保護”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很自然地被引出來。再通過個別學生的演示操作和講解,全體學生的嘗試和學習,教學難點迎刃而解,課堂環節順利推進。這樣通過“設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應用任務驅動法的教學實踐活動取得了很明顯的教學預期和精彩的動態生成。

3.拓思路,巧提問,多互動

在應用任務驅動法的教學中,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提問應根據教學內容、提問時機和檢查目的進行靈活掌握。好的提問方式,可以促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激發思維上,而不是急促地得知結果。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提問方式,鼓勵學生多動腦、勤動手,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教學實踐,採取正確的提問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按教師意圖去思索、動腦,達到預期目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使教與學在良好的氣氛中順利完成。教師在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水平差異,進行適時的停頓。教師的提問,絕不能因爲一個學生的舉手,就立刻指名回答,這樣無意中剝奪了其他學生獨立思考的時機,必須面向大多數學生,讓大部分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的興趣。如學習Word中的“替換”操作,這是個可以大大提高編輯效率的操作,適用於對內容有規則地修改。新授時,不妨設計一篇比較長的文章,其中某一個用錯的詞語在全文出現的次數多達幾十處,要求學生將其全都改成另一個詞語,並對操作進行計時。任務佈置下去後,可先放手讓學生去操作。一般來說,學生都會運用以前所掌握的方法進行操作。等學生充分體驗到重複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時,教師適機提問:“是否有更爲省事、更爲高效的操作呢?能不能讓計算機代替我們,爲我們修改呢?”這一問,正好問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學生的精神頓時爲之一振,思維隨即啓動,對“替換”操作的學習和體會也就變得更爲深刻。

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爲隨後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而且對這樣找到的結論必然理解充分、記憶深刻。在教學中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先讓學生充分體驗不用“替換”進行操作時,雖然能夠完成任務,但效率相對較低,然後,教師才提出“是否有其他更爲高效的方法”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維從“埋頭苦幹”中拽出來轉而思考其他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拿到任務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幾種方法,哪種更好,然後再開始着手,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角度,求變換,印象深

求“變”就是在任務驅動方法的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學習記事本的“保存”操作時,在學生學會了新文檔的首次保存並自認爲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後,教師不妨變換角度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如果以後再給已保存過的文檔增加新內容,還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會不會再次彈出如首次保存時的“另存爲”對話框?如果對一個已保存過的文檔要換個名稱保存,怎麼做?如果對一個已保存過的文檔要換個位置保存又怎麼做?如果對一個已經保存過的文檔中的內容進行了刪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再次打開該文檔會不會看到被刪除的內容?這樣的變換使學生再度陷入問題的探索之中,而且這種求“變”,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思維潛力的發揮起到一個創景設情的作用。這些問題的提出及解決不僅使學生對“保存”操作的認識變得更爲全面、深刻,而且通過這個例子,也使學生得到啓發,遇到問題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考慮、認識,而應有意識地去多想想問題的其他方面,幫助學生把相關的知識溝通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5.留問題,探新知,煥光彩

一堂信息技術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喜歡追根問底,如果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懸念,則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學生在掌握了文件的“刪除”操作、文字處理軟件中的文字及圖片的“刪除”操作後,已基本形成按“Delete”鍵即完成“刪除”操作的習慣。然而這一操作對於刪除表格的某列某行及至整個表格時卻不然,學生經常在此出錯,總是習慣性地用“Delete”鍵去刪除表格。教學時,不妨在介紹正確的操作方法之前,先故意列舉以前的刪除操作,然後讓學生嘗試刪除一個表格。此時,學生往往會很有把握地先選中整個表格,然後按“Delete”鍵,然而表格卻紋絲不動。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這是爲什麼?難道‘Delete’鍵失靈了?”緊接着,讓學生在表格中輸入一些文字,然後再選中表格,按“Delete”鍵,發現“Delete”鍵又起作用了,但刪除的只是表格中的文字,表格本身並未被刪除。噢,知道了,原來“Delete”鍵只能刪除表格中的文字,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麼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刪除表格本身呢?下一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製造懸念,使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慾望,教師可順勢進行下一課任務的鋪墊工作。

任務驅動法服務於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如設置合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爲小學信息技術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更多地從小學生角度出發,結合實際情況,真正着眼於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養,教給他們今後勇於面對和挑戰這個信息時代的勇氣和本領。總之,教師進行“任務驅動”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爲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提高興趣、獲取新知,讓課堂煥發智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