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與實踐論文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教育爲社會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是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可代替的。如何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這是新形勢下中職學校面臨的極大挑戰。筆者結合多年來錦州市機電工程學校教學改革的情況,探討了中職學校確立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創新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途徑。

關於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與實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實訓基地

新時期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科技進步、勞動組織多元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對畢業生的個人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招生市場的競爭對學校的聲譽、就業率的提高壓力越來越大,農村致富、下崗再就業等政策的推廣也呼喚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要迅速適應社會、適應市場經濟。這裏結合我校的情況,探討確立以實踐教學爲主體地位,符合中職學校教學特點的創新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途徑。

1中職學校現狀及分析

1.1學生基礎較差

據教育部組織開展的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中等職業教育對學生文化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求的研究》調查表明,數學46.60%的學生沒有達到小學畢業應有的水平,59.69%的學生沒有達到初中二年級應有的水平,從英語看,38.63%的學生沒有達到小學畢業應有的水平,72.24%的學生沒有達到初中二年級應有的水平。中職入學新生文化水平除表現爲整體水平不高外,還表現爲極高的離散度,既有文化水平較高甚至很高的學生,也有水平很低的學生。

從實際情況看,中職文化理論課教學存在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教師“教不會”、“管不住”的問題。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職業教育要適合受教育者的特點,而不是篩選適合教育的學生。因此,我校多年來,從夾際出發實施分層教學,其實質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教學內容,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提高。我校還結合分層教學實施成功教育,讓所有的學生在理論教學的學習中都能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這些在實踐中產生的成功經驗,爲實訓教學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1.2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

中職學生學習文化課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在上文化課時的自覺性大大低於專業課和實訓課。學生文化課基礎差,學不會、不愛學,是導致學習自覺性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學不會”,使中職學生在“漫長”的文化課課堂上,因“聽天書”而“痛苦難熬”,表現出令教師十分頭痛的種種現象。一進中職學校大門,就讓學生將全部精力投入由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組成的基礎教學中,既不符合生源特點,也不符合“做中教”、“做中學”的職業教育本質特點。

課堂教學,是職業學校必不可少的教學組織形式,但它只是職業學校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僅有課堂教學,不可能完成職業學校教育的全部任務。職業學校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其內容、方法都必須可以指導實踐或者是必須緊密結合當前的生產力發展狀況,這對於職業學校是其生命力的關鍵。傳統教學模式:黑板+粉筆+圖片。這種課堂教學的弊端是:抽象、不易理解、枯燥乏味、學生精力易分散等。事實證明:這種課堂教學面對今天文化水平的中職學生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在我們學校,儘可能多的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教學逐漸成爲我們的常規教學手段,同時儘可能多的採用實物教學演示方法讓學生接受。

1.3教學內容不適應職業教育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倒置。

必須考慮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已經專業定向、學時有限和入學新生文化水平低、離散度高的實際。有許多“用不上”的內容要大膽進行改進,即從崗位需要和受教育者實際出發篩選教學內容。多年來我校教學內容的篩選基於用人單位對一線崗位從業者素質的現實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提升的長遠需要,以中職學生入學文化水平起點和學習能力特點爲依據,在此標準基礎上設立能力指標體系,以“夠用”爲原則調整課程設置,優化教學內容,密切跟蹤科技發展和就業信息反饋,結合學校特點,給予動態的調整。通過不斷的總結和探索,使學校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更加適合職業教育的需要。

2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通過以上對中職學校教育學生狀況的分析,以及近幾年的大膽實踐與探索,我校逐漸地確立了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建立主題化仿真性專業實訓基地,逐步營造出良好的社會實踐教學環境,有利地強化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提升了學生的就業實力。

2.1確立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

近幾年的努力,我校的招生人數連創歷史最高,辦學規模達到了我校現有條件的理想狀態,這與我校積極面對學生現狀水平,因地制宜,確立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是分不開的。

2003年以來,開始重點抓實訓基地建設,曾經得到了國家重點扶助資金和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資金支持,近幾年設備已累積近1000萬。一直以來,實訓基地建設成爲我校工作的一個重點,通過幾年的實際工作,取得了進展,特別是投入的資金實現後,使我校已初具規模的四個實訓基地有了質的飛躍,我校的汽車類、機加類、機電類實訓基地功能更加完備,技術更加領先,使其在錦州乃至遼西地區處於領先地位,爲我校打造品牌專業,培養技能型人才奠定物質基礎。

2.2按照中職教育教學規律建立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基地應作爲一個系統來建設,將實訓室與教室、仿真裝置與實際裝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教、學、做一體化,建立基礎技能實訓平臺、專項技能實訓平臺和具有真實工廠氛圍的綜合技能平臺,形成完整的職業技能培養的環境。

以我校的汽車專業爲例,汽車基礎技能實訓平臺主要針對汽車技術服務中各項基礎技能,供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與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通過相應項目的學習及訓練,使學生掌握各基礎環節的技術特點和操作方法,爲後續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訓練打下基礎。

專項技能實訓平臺主要以汽車各大系統爲重點進行設置,以拆裝、操作、檢測等要素爲技能培訓平臺,要求學生通過這個平臺的訓練,掌握汽車的基本構造和各部分常見故障的檢測、診斷、排除技能,提高應用能力、分析能力及創新能力。

綜合技能訓練平臺是在專項技能平臺的基礎上,集操作、檢測、維修和考評功能幹一體的綜合性訓練平臺,具有真實的工廠生產氛圍,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進行汽車整車的調整維護、事故汽車的估損與修復、汽車整車綜合性能分析、檢測和維修訓練,提高綜合能力。   2.3採取校企合作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實現校企雙贏

我校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是多元的,建設資金來源有學校自籌、財政撥款、企業資助等渠道。實訓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

以數控專業爲代表的機加工實訓基地,技術上比較先進,配套比較齊全,具備相當規模,我們與錦州市烽雲機械有限公司共建了數控技術培訓中心培訓中心由學校提供場地、設備和管理,烽雲公司提供技術和師資支持,配備了先進的.設備,價值達500多萬元。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中心,學校提供場地、設備,引入校外企業資金、管理模式,共同建設合作教育基地,營造高水平的訓練環境。這種模式可以規避學校的經營風險,使學校的設備得以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得以發揮,學生能夠就近參加生產實習,併爲本專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的建設創造條件。

2.4校企聯合建設校外頂崗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是學校實訓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校內實踐教學的延伸,也是對中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校外實訓基地處於正常運轉的企業,學生所處的工作環境都是真實的,在真實職業環境下的崗位實踐,不僅能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且還能使學生經過規範化訓練,完成關鍵能力的培養。

我校汽車專業在校外實訓基地安排了3個實踐教學環節,在學生預就業頂崗實習的一個學期中,我校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供需關係和條件,使學生進入頂崗實習,零距離就業。目前,我校與瀋陽機牀集團、遼寧曙光集團等大型企業合作,建立了廣泛、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爲在校企合作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條件。

2.5面向社會開展培訓.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職學校對外承接培訓任務,可爲學校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經費,盤活了內部資源,同時還可進一步改善實訓基地的辦學條件,完善軟件,改善硬件。中職學校有先進的設備、良好的實習實訓場地,以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紮實理論知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可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面向社會開設長期或短期、高層次或基礎層次的崗前培訓、轉崗培訓、在崗培訓等。我校現已成爲錦州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和普惠制培訓的重要基地之一,被市人事局確定爲工人晉級考覈培訓基地,錦州港確定我校爲工人轉港培訓基地,每年爲社會培訓近2000多人,培訓的工種涉及電工、電焊工、汽車維修工,道路與排風、水暖、油碼頭操作工、家電維修工、製冷維修工等九個工種,有實訓基地的基礎支持,培訓質量得到了較高的評價,多次被市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授予再就業培訓先進單位,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6開展職業技能鑑定。提高就業率

在搞好日常培訓工作的同時,實訓基地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申請設立職業技能鑑定點,完成了職業鑑定所的評估和社會力量辦學的審批以及普惠制學校的審批,擴展了鑑定的工種,使受訓者在實訓基地培訓結束後可參加相關專業的技能鑑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畢業生如持有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能大大提高就業率。我校實訓基地就能進行初、中級的汽車維修工、車工、鉗工、維修電工、電焊工、數控車牀、製冷設備維修等專業的職業技能鑑定考證。

2.7以校企合作爲平臺。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

實訓基地要有一支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滿足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建立“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已成爲職業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把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作爲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學校從長遠利益出發,除每年選派一些教師外出參加國家級和省級骨幹教師的培訓外,還認真組織和鼓勵教師參加各層次的技能大賽,同時與企業聯合,一方面,鼓勵和安排在校教師分期、分批到合作企業生產第一線中去熟悉企業的現代生產技術,直接從企業獲得的信息反饋,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從行業和合作企業中引進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相關職業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優化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結構,使理論型與技術型教師相互融合,推動“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總之,我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途徑,以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我校實訓基地的水平,爲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