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堂教學的幾點體驗論文

衆所周知,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又兼有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等性質。它以言語交流爲主要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語言文字並通過訓練具備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貫徹思想性和人文性,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及記憶力等,啓發學生去感受,去體驗社會生活,積累經驗及情感。

淺談課堂教學的幾點體驗論文

語文教學離不開社會環境,離不開一定的語言情境。語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讀、寫、聽、說的能力。還要開拓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說:“教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中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立足課堂、走出課本、走向生活;大膽質疑,開口暢談,寫己之見。

首先,語文教師要立足根本,要吃透教材,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都是典範的作品,集中了作家與教育專家們的智慧。教材也是貫徹大綱、組織教學,達到教學目的重要保證,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工作的憑藉;它對語文教學工作起到正確導向作用,不能脫離課本亂了一套,否則教學質量就得不到保證。語文教材還是學生系統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來源;它博採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許多精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它還是一部生活的教科書,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僅會受到美的感染,還會受到古今中外許多優秀人物崇高理想、情操、志趣的薰陶。如《背影》一文中把父親的背影作爲文章的主線,把背影這一常見的事物放在一個特殊的場景裏,用它把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鬱,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真切地表現出來了,在平實的敘述之中流露出兒子同情、思念父親的一片深情。還有文中父親的幾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寥寥數語又包含着父親對兒子的多少憐惜、體貼之情。讀完此文,讀者不但能產生共鳴,還會聯想到自己家中的親情。爲什麼有這種效果呢?它來自作品感情的誠摯真切,來自那既精雕細刻而又返璞歸真的藝術功力。教師只有精心引導學生去品味感悟文章中蘊含的意義,才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啓示。故範文一定要講好、講透,不能本末倒置,過份地求新求異。

其次,語文教師應有“大語文”觀念,不能滿足於教材的內容,還應該通過鄉土教材、課外讀物、音像資料、課外活動,假期生活等多種渠道,拓展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增長。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受語文教學大綱和課堂教學計劃約束,進行以學生實踐和探索爲主的各種具有語文教育價值的活動。

當然,積極開展這些活動有利於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現代人才,讓學生頭腦靈活,知識廣博,有創造進取精神;而且動手能力強,社會適應力強,善於協同合作;也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在課外沒有精神壓力,往往能自主學習,課外教育活動能爲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提供衆多的可供選擇的學習機會和顯示才能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髮現自己的潛力和“閃光點”,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又有利於教師發揮特長,旁徵博引,改進教學,使語文教育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知識化和趣味化。如佈置預習《皇帝的新裝》一文時,可以建議學生自己設計道具、臺詞,用課本劇的形式將文章的內容表演出來。學生們一定非常踊躍參與,憑自己的想象和從電視中獲得的君臣形象完善課文的內容。上課時那“皇帝”的昏庸無能,驕奢淫逸,愚蠢透頂,自欺欺人的形象學生們已是瞭然於胸。而且那兩個“大臣”的自私自利,裝模作樣,虛僞狡詐個性學生也能歸納出來。由此可見教師決不能低估了學生的創造力,應放手讓他們去幹,培養他們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讓師生一起去開墾課堂之外的這塊沃土!

第三,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培養能力,語文能力由聽、說、讀、寫四個各自獨立又彼此聯繫的部分構成,其中聽、讀是“吸收”能力,說、寫是“排放”能力。初中學生應以積累性的聽、讀爲主,包括字詞、句子、篇章的積累,也包括各種知識的積累。聽讀過程即從語言形式入手以達到對言語或文章內容的透徹理解的過程。那麼不掌握豐富的語言材料,不具備必要的知識是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儘量擴大學生的識字量和詞彙量,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好的文章,還要儘可能地通過聽、讀獲取各種知識,以作爲進一步閱讀的儲備。另外,用以向外表達的說、寫能力,它的形成要經過一個積累——模仿——創造的過程。積累包括知識的積累、生活經驗的積累、生活素材的積累、表達技巧的積累以及思想情感的積累。在此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接觸社會,深入生活直接取得,也可通過閱讀文件資料間接獲取。尤其是模仿環節很關鍵,它猶如學畫畫,可鼓勵學生同樣先臨摹,後寫生,再創造。學生可模仿立意構思,可模仿結構佈局,可模仿表達方法,可模仿語言運用;既可局部模仿,也可整體模仿,這確實是培養和提高說、寫能力的有效方法。最難的就屬創造環節,它是模仿的升級,要求學生把模仿中悟出的道理,積累的經驗教訓,掌握的表達技巧綜合起來,融會貫通,擺脫模仿的痕跡,跳出模仿的圈子,獨特地表達出來。如《春》就是一篇很好的寫作範文,文中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寫得真是美不勝收。教師可要求學生局部模仿全文的條理,分場景地描繪某季節景色,並及時恰當地給予肯定。

最後,語文教學還應提倡質疑精神,教師應告訴學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面對權威,大膽質疑。例如在講授杜甫的《春望》一詩中,學生向老師質疑的一幕深印腦海:當老師講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時,部分學生馬上參照文下注釋翻譯出來了:“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這譯文粗看之下並沒發現什麼不對,可是有個學生站起來表示不解:到底是詩人在落淚驚心,還是花在落淚,鳥在驚心呢?一句話讓全班譁然,隨即學生們開始爭論。課後教師查閱許多資料,司馬光的解說是:詩人感傷時局動盪,濺淚於花上,聞鳥叫而心驚膽戰,也有的解釋和課文註釋相同。還有王力先主主編的《古代漢語》中也與該生的看法相同。身爲人師,事後不免也有一番教學相長之感。教師教的同時確實應該引導學生大膽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