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的結課藝術論文

明代文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指出,“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意思是說,文章開頭要響亮,使人爲之一振;結尾要有韻味,使人覺得餘音繞樑,不絕於耳。這雖然講的是寫作,但對教師講課也頗有教益。課堂上,一段引人入勝的導語和耐人尋味的結尾,都會強化教育效果,爲教學增添色彩。在教學中追求結尾效應,就要設計一個具有“撞鐘”特色的結尾,這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給人留下久久難忘的無窮餘味。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的結課藝術論文

教學是一個不斷置疑、質疑、釋疑、再置疑的過程。

爲了設疑激趣,引導學生不斷思維,課終時緊緊結合教學內容,環繞課堂主題,順理成章地提出幾個供思考或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設置一些必要的懸念,做到收中寓展,爲學習後續課程埋下伏筆。像古典章回小說那樣,“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使學生欲罷不能,聽了這一課,還想聽下一課。設疑不同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於暫時的困惑狀態。所設懸念要恰當適度,不“懸”,學生不思即解,達不到激發學習熱情的目的;太“懸”,學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會挫傷學習積極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學生興味盎然,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一堂課行將結束時,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前呼後應,形成對照,使學生豁然開朗。

猶如遊人在悠遊覽勝之後,重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使人重溫遊跡,倍感親切,頗有餘音繞樑之妙。

一堂課行將結束時,歸結全篇,深化題旨,可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一個飛躍。

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的“卒章顯其志”的觀點,對於做課終結尾頗有借鑑。爲了使學生對所聽課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課程結束時,應總結全篇,突出重點,畫龍點睛,深化主題,使學生認識產生一個飛躍。也可將各個層次的內容串起來,打個結。由博返約進行必要的概括濃縮,像壓縮餅乾一樣,看起來一點點,泡起來卻是一大碗。看來記得不多,實能以點帶面所得不少。

一堂課行將結束時,啓導引申,以趣促思,使學生興味盎然,迸發出強烈的志趣。

啓導,就是在一堂課結尾時,對如何進行復習,提出些要求,對有一定難度的作業給以必要的啓發,對新課的預習給以點撥指導等。引申,就是根據所授內容,用各種方法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由表及裏地揭示其內涵和真諦。總結時還要善於寓理於趣,趣中長智。引導學生順着“有趣——樂趣——志趣”這條環環相扣的“興趣鏈”,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進而熱愛自己的事業,迸發出強烈的志趣。

一堂課行將結束時,熔德育智育於一爐,使學生思想昇華,激情奮進。

教師講課除了給人以知識外,還應有思想的啓示。這種思想啓示不是附加於科學內容之外,而是提煉、昇華於內容本身。教師講課要善於發掘教材內在的思想因素,熔德育智育於一爐。同時,根據課程特點,用具有鼓動力的語言使學生的情緒感奮起來,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話語促人深思,耐人尋味,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反覆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總之,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絕妙精彩的結尾,可使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的翅膀,留下無窮的餘味,久久不能忘懷。

歸納式結課。

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解決後,教師結合課文,對所學內容作一概括總結,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明晰的瞭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強教學的效果。

朗讀式結課。

進入結課階段,教師可設計一段朗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的精彩片斷,也可以是課外精選的,還可以是教師自編的等多方面內容,但要以課文內容爲主。這樣才能體現出大綱、課文精神。朗讀的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朗讀的方式可以是一個人的朗讀,也可以是一個人的領讀,還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讀。結課的朗讀意在加深對課文的感受,這對強化整體認知、培養語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義。

拓展式結課。

課堂教學進入結課時,教師除應對課堂上所學內容作出概括總結外,還要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或幾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思考。這種方法能引起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和創造能力。

任務式結課。

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當課堂教學進入結課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定數量的任務。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練。當然,任務的佈置應和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佈置任務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所佈置任務的內容、具體要求、做法、注意事項、完成任務的時間等。

聯繫式結課。

課堂教學進入結課時,教師可把課文學習內容與以前學過的、內容有內在關聯的課文聯繫起來,使學生能夠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問題。如《傷仲永》一課結課時可這樣設計:人的成長的關鍵在於後天接受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而《孫權勸學》中的呂蒙,大字不識幾個,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美國的海倫凱勒,出生才19個月,就失去了視聽能力,不久又變啞了,但她沒有屈服於命運,通過頑強學習,這個殘疾兒童最終成長爲一名作家、教育家。呂蒙和海倫凱勒與方仲永,正好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後天的重要性。

總結也不可冗長,應是言簡意賅一語破的的。在一個短暫的時間裏,用盡量少的話語使講課主題得到昇華。有句名言說得好,“沒有結束語的結尾貧乏無力;沒完沒了的結尾則令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