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研究論文

一、高職院校學生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意義

高職學生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研究論文

(一)培養創新人才是新世紀發展的迫切需要

人們往往認爲,高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高水平職業技能的一線勞動者,他們只需要按預定的工藝與方案展開生產,沒有創新的空間,也不需要創新意識。因此,目前的高職教育更注重對於生產工藝和職業技能的培訓。然而,在當今社會,任何的勞動都是具有創造性的,任何的技術進步與提高也都是來源於生產實踐。高職院校之所以要與企業合作,目的就在於幫助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能力,主動思考、實踐,發掘實際生產中的內在規律與隱藏問題,把課堂上學習到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轉換爲生產實踐經驗。高職教育作爲培養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高技術應用人才的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新世紀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開展知識產權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

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已經成爲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知識產權也從傳統上法律意義上的轉變爲國家或地區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高技能一線勞動者,他們是企業實現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的根本力量,一方面通過職業技能爲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一方面也應該瞭解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泄露企業的商業機密,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與研發成果。因此,高職教育除了重視對職業技能的培養,也要注重知識產權的教育,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與雙向提升。

二、目前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現狀

(一)國內的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現狀

1.師資力量與學生參與不足實現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關鍵是從事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教師。目前,高職院校對於科技創新與產權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在質量上也無法滿足需要。首先,目前高職院校中,專職從事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教師還比較少,難以負擔起龐大高職學生的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重任。對於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人才培養也缺乏一個長遠的規劃。爲了讓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能夠真正的爲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就應該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教育需求,把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納入到高職人才培養的戰略計劃,落實相應的培養規劃,才能解決師資力量數量不足。其次,目前高職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師資力量的質量上也難以滿足需要。高職的人才培養是一個橫跨多個學科的複雜過程,對於負責人才培養教師來說,要求也比較高。一般而言,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知識,也要了解外語、法律、管理等相關知識,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教師水平普遍比較低,難以達到這一要求。

2.課程安排上存在分歧高職院校對於如何開展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課程安排上也存在着認識上的風氣。首先,對於是否應該開設專門的課程存在着分歧,雖然人們普遍認爲應該設立相應的課程,但是有部分人認爲,對於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的教育,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開設對應課程難度比較大,應該根據學校的性質、特點以及實際水平來決定是否開展專門的課程。其次,對於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課程的性質還存在分析,一部分人認爲應該將課程設爲與公共課程同等重要的必修課,對每一位高職學生進行教育,培養他們的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意識。還有人認爲,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把此類課程設置爲選修課,等到條件成熟之後再轉變爲必修課。這種認識上的不一致也會阻礙整個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體系的發展。

(二)國外的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現狀

目前,國外對於科技創新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國外對於人才綜合化的培養比較重視。例如,有日本教育家認爲沒有綜合,就沒有偉大的文化突破;前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進行了教育改革,目的在於培養多元化、多方面的專業技能人才。其次,國外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較爲重視。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許多大學都開設了創新中心,以指導學生開展創新性的學習活動;前蘇聯也在全國建立了100多所發明學院,組織學生從事創新性的實驗。最後,國外往往重視“全人”的培養。“全人”,意思就是視野開闊,有着有良好、全面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靈活性的人。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提出教育要在追求“全人”的基礎上追求創新。對於知識產權教育方面,日本實施的時間不長,但是其範圍廣、動作快,是知識產權教育實行最爲成功的國家,其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知識產權的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支持,知識產權戰略也成爲了日本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其次,在推行知識產權教育的手段上涉及法律、行政與經濟,多手段並用,力求效果最大化。最後,學校的知識產權教育也很完善,從小學到大學,甚至企業員工的培訓,都有知識產權相關的課程,並且開設了各種形式的課程,滿足不同人羣的教育需求。日本實施知識產權教育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國高職院校的借鑑。

三、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創新平臺的構建方法

(一)以科技創新教育爲基礎

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高職院校作爲培養高水平高技術的一線勞動者,有義務引導和培養學生對於科技創新的熱情,讓他們主動加入到科技創新的隊伍中來,幫助他們養成科技創新的良好習慣。作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科技創新意識與勇氣,擔負起對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時代重任。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圍繞教材的陳舊觀念,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啓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注重他們個性化發展的訴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改變現有的教師獎評制度,把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作爲評價教師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在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發展空間,讓他們積極自主的參與到創新活動中,推進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發展。作爲高職院校,也可以從經費中劃分出一部分來,與企業合作,在學生去企業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值得創新之處。通過採取各種各樣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引導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創新活動中去,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爲科技創新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強學生知識產權教育

首先,高職院校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的社會功能,應該以相應地區的產業需求設置相應的專業,滿足地方的需要。高職院校開展知識產權教育也應當結合地區特色開展。其次,知識產權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較爲廣泛,課程綜合性比較強,也具有比較強的職業特色。所謂職業特色就是指課程與學生的職業活動緊密相連,這就要求在開設知識產權課程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理論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同的就業崗位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實現形式可能不能,對於學生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專業崗位,有針對性的介紹相關知識。此外,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對於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並非專業性的,而是對學生知識、能力的一種擴展,是提高學生科技創造能力和法律意識的有機一環。對於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理應成爲培養學生文化水平與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定位也應該通俗易懂,涉及面與受衆也要比較廣泛。最後,高職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因此,知識產權教育的開展也要開放。在課程的內容、方向與實施上,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授課過程中,也要積極與企業、政府以及行業協會合作,讓相應的從業人員協助教學任務的開展。

(三)構建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創新平臺

1.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相結合。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將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他們的互相促進與良性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加強與知識產權相關從業人員的對話與協作。

2.要注重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認知的來源於動力。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知識產權教育,都離不開實踐的支持。例如,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實踐爲基礎,對於創新成果的保護,則需要在知識產權教育中介紹相應的對策。

3.系統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的內涵相當豐富,這就決定了其自身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因此,其教育創新平臺的構建,既要做到全面、系統,也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

4.本土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應該立足本土,全面掌握當今社會的發現現狀,要用開放、包容的眼光放眼全世界,及時掌握國外先進經驗與做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