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與合作社糧食生產論文

1種糧大戶與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現狀

種糧大戶與合作社糧食生產論文

1.1種糧大戶定義及特徵

種糧大戶是糧食主產區涌現出來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國種糧大戶定義的標準是指南方地區經營耕地面積3.33hm2以上、北方地區經營耕地面積6.67hm2以上的農戶。種糧大戶具有以下特徵:戶主多爲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勞動力結構處於合理狀態,並且受教育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經營規模大,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種糧大戶的農業科技水平較高。隨着種糧大戶數量的明顯增加,他們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土地合理流轉減少拋荒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推廣作用,促進了糧食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共同致富。

1.2糧食生產合作社定義及優勢

糧食生產合作社是專業化生產的產物。目前對於糧食生產合作社尚未有權威的定義,作者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定義對本研究中使用的糧食生產合作社定義如下:糧食生產合作社是指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以農戶爲主體,堅持社員擁有自主生產經營權的同時,社內實行統一種糧、統一供應農用投入品、統一生產技術等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優勢是能充分運用政府的扶持政策,解決好發展糧食生產遇到的人才、資金、土地流轉等問題;通過土地流轉,能搞好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實施農業現代化的一系列措施,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能很好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糧食生產發展水平。糧食生產合作社是適應當前糧食生產發展形勢、轉變糧食生產方式的新創舉,其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爲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

1.3現狀分析

2013年農業部種植業司對全國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有種糧大戶68.2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0.28%;有糧食生產合作社5.59萬個,入社社員513萬人。種糧大戶經營耕地面積893.33萬hm2,佔全國耕地面積的7.3%;糧食產量達746億kg,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7%。糧食生產合作社經營耕地481.2萬hm2,佔全國耕地總量的4.0%;糧食產量485.5億kg,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2%。我國糧食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合作社糧食平均產量分別爲7290kg/hm2和8175kg/hm2,分別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995kg/hm2和2880kg/hm2。可見,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種植了全國1/10的耕地,產出了1/5的糧食,已成爲糧食生產經營的骨幹力量。

2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存在的問題

2.1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

1996年以來,我國耕地面積減少了0.083億hm2,目前,我國仍有1/2以上的耕地靠自然降水,中低產田所佔比重達到2/3。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耕地的佔用保持較高的需求,雖然通過土地整理達到佔補平衡,但土地質量和肥力不足。同時,大量的農村青壯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造成農村部分土地撂荒。農藥的大量使用是土地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我國農用化肥使用量爲5404.4萬t,2012年農用化肥使用量爲5838.85萬t,增長率約爲8%。使用的農藥有80%~90%進入土壤,農藥大量、低效率的使用導致了對耕地土壤的污染,致使土壤酸化加重、有機質含量下降,重金屬含量增加。再加上農民對土地的掠奪式和象徵性經營,也使得耕地質量不斷下降。

2.2經營主體素質低,積極性下降

我國糧食生產主體依然以農戶家庭爲主體,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2009年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比例佔83.29%。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更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壯年勞動力,使得農村人口和勞動人員高齡化趨勢上升,糧食生產隊伍體力素質和文化素質較低,不能及時掌握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並將科技知識運用於生產實踐。與此同時,由於農業的比較收益較低,我國糧食生產單位經營規模較小,糧食生產的絕對收入水平較低,致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2011年小麥、玉米、早秈稻、粳稻的成本利潤分別爲21%、41%、29%、53%,利潤分別爲2115、4545、3405和8205元/hm2,糧食淨利潤平均爲2715元/hm2,遠低於第二三產業的收入,削弱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3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脆弱

目前,糧食增產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薄弱。全國現有部分灌溉設施質量差,配套不全,尤其是末級渠系不配套。大型灌區骨幹建築工程損壞率近40%,中小型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配套率不足70%。相當一部分灌區工程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許多溝渠蓄水量少、渠道通水長度縮短、過流能力減少,灌溉面積明顯萎縮。自2005年起,我國開始設立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專項資金,但資金量太少,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農田水利設施脆弱也導致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對糧食生產安全造成了威脅。

2.4糧食生產技術推廣率低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2年我國農業的科技貢獻率爲57%。我國每年經中央和省級部門鑑定的農業科研成果達1萬項左右,但可以推廣的僅佔30%,與部分發達國家推廣率爲90%以上形成了巨大反差,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科技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尚未建立起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也不健全。對於種糧農民來說,細碎化的耕地不利於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在土地的自然肥力發揮到極致以及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形成了對糧食增長的剛性約束後,提高糧食的單位產量只有依靠科技。但由於小規模農戶本身也缺乏吸納現代農業的科技動力,只能對新技術望而卻步,因而阻礙了糧食生產效率的提高。

3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對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促進作用

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我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不斷分化,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種糧技能高低和種糧意願強弱直接影響着國家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此過程中,種糧大戶及糧食生產合作社在提高種糧效益、穩定糧食生產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種糧大戶及糧食生產合作社發展,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彌補了農業科技推廣剩餘空間,在推動農村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推進糧食生產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3.1實施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單產

糧食產量的持續提高來自糧食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種植大戶與糧食合作社將小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土地撂荒現象的出現,有利於對現有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充分利用,同時爲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了保障。據統計,2008年北方地區6.67hm2以上種糧大戶戶均擁有農機1.68臺套,每萬公頃有農機1241.55臺套,高於同一時期我國平均水平。農業機械的.使用具有規模效益,經營規模越大,成本越低。2011年我國270個早稻萬畝示範區比所在縣的平均產量增長了1831.5kg/hm2,950個小麥萬畝示範區比所在縣的平均產量增長了2137.5kg/hm2。浙江省的石糧食合作社,成立1a期間,添置了1臺催芽機、1臺碎土機、2臺烘乾機、3臺插秧機、9臺犁田拖拉機及1條流水線,加上農機倉庫建設,投入資金超過100萬元,其種植的水稻產量爲8250kg/hm2,大大高於農戶散種時的產量。近年來,我國對購買農業機械予以補貼,對種植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來說利於降低購買農業機械的成本,有利於添置高效率節能環保和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農機具,實現機械化生產、工廠化育苗、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收割等,優化農業機械化裝備結構,使糧食生產由勞動密集型技術向資本密集型技術轉變,降低糧食生產的成本,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3.2高素質經營主體,提升種糧積極性

據2009年國家相關部門對333戶種糧大戶的調查顯示,戶主爲初中文化程度的爲163人,佔被調查農戶總數的48.95%;高中文化程度的爲80人,佔被調查農戶總數的24.02%;小學文化程度的爲59人,佔被調查農戶總數的17.71%;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爲26人,佔被調查農戶總數的7.81%;文盲5人,佔被調查農戶總數的1.50%。樣本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種糧戶所佔比例爲31.83%,2009年我國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僅爲16.71%。種糧大戶相對零星農戶而言,具有文化水平、技術水平上的優勢,爲其學習和應用新技術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樣,我國種糧合作社都是由一些種糧帶頭人擔任主要負責人,其素質也相對較高。而且,現有的“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項目,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種糧大戶的經營管理培訓。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現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關鍵在於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國種糧合作社都是由一些種糧帶頭人擔任主要負責人,合作社經營過程中,將播種,除草,施肥、灌溉、收穫等進行工種劃分,農民各司其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力專業技能,促使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進而降低了我國勞動力素質低對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勞動分工也使得農民主動自願地參加學習與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加快了對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的接受速度。

3.3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確保糧食生產用水

生產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主體是農業生產者,生產性工程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建設主體應當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但組織羣衆投入農田水利建設也因農產品比較收益低、農田水利工程涉及範圍大、農戶收益程度不同等而很難有效開展。種糧大戶經營規模較大,絕對收支水平較高,爲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投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投資傾向比一般農戶要高。2009年我國相關部門對335個樣本戶的調查表明,20戶改造了泵站,32戶進行了灌溉水源建設,31戶進行了渠道建設,20戶修建了排澇設施。從資金投入情況來看,種糧大戶戶均投入渠道建設的資金爲11萬元,改造泵站的資金爲7萬元,投入灌溉水源建設的資金爲4萬元。種糧大戶與97種糧合作社通過加大對修路、修建橋涵閘、新打機井、健全排灌渠系等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將耕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網、電能達、旱能灌、澇能排、高產穩產”的標準糧田,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種糧效益,這又促進了種糧大戶與種糧合作社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維護和投入,有效推進了用水“最後一公里”問題的解決。

3.4科學示範,促進種糧技術推廣

要保證糧食的高產優質,科技是根本。以戶爲單位生產的分散性和差異性,客觀上又爲農技服務增加了難度,致使科研成果推廣率低,不能形成生產力。對此,湖南省要求各級農業部門要對33.33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安排1名專業技術員蹲點指導,20.00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安排兼職技術員上門指導,6.67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安排流動技術員定期指導。由袁隆平院士擔任名譽董事長的湖南省隆平高科種糧專業合作社,由於使用優良品種和新技術,平均增產近1500kg/hm2。種糧大戶和種糧合作社是科技成果轉化及推廣的試驗田。在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帶動下,村民自覺接受農業科技培訓,積極應用農業新技術,有效地促進了種植水平的提高。部分種糧大戶和種糧合作社還與當地農業院校、科研與技術推廣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作爲顧問,在糧食生產中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科技,深入實施良種化工程,加大優良品種的繁育、引進、推廣力度,提高優質高產品種的更新、繁育和儲備能力,提高農業的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品牌化、生態化等。不少種糧大戶、合作社爲周邊農戶提供機耕機收、抗旱澆水、統防統治服務,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還促進了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鬆深翻、種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種等關鍵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新型主體的帶動作用,促進了科學技術的推廣,保障了糧食生產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