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歷史與微歷史學的創建意義論文

歷史和歷史學可以有多種分類方法,其中有二分法、三分法、多元法等多種,許多學科如經濟學、文學等都建立和形成了獨命的微觀學科,微觀經濟學、企業經濟學、商品經濟學、微小說、微雕藝術、微電影等早已爲人們所熟知,積澱深厚的歷史學在史料記載的實踐I對微歷史着豐厚的表現.隨處可見.而建立獨立的微歷史學科的自覺意識還不夠濃厚,微歷史應當成爲歷史學發育的重要領域或者將其視作史學天地的一個體例,給予相應的地位,並着力加以建樹.。

微歷史與微歷史學的創建意義論文

1“微歷史”概念的提出與特徵

歷史是人類隨時間演進過程的存在方式及各種關係的總和〕歷史的主體是人,進一步可以到組織、法人、機構、宗族、集團、羣體,各樣的人和組織羣體形成各樣的歷史,各樣人和羣體的關係史形成整體的人類史或人類關係史,由於人類在歷史中的地位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羣體的、不同領域的歷史層面和檯面,這個檯面就是人們常說的“歷史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不同的人物和組織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發揮不同的歷史地位,對於公共的史學階層和文化階層的人們,最爲關心的檯面就是以帝王或朝廷爲核心的朝代更迭史,而這些基本上可稱爲宏觀公共歷史,簡稱‘宏觀史”或、‘公共史”。

與“宏觀史”相對應的是“微觀史”,以及介乎二者之間的‘中觀史”,在三者之間沿着一定的時間軸線和邏輯空間,可以構成某種範疇的歷史空間結構,而所謂中觀歷史和宏觀歷史不過是由微觀歷史構成的歷史整體,當缺乏大量按照邏輯關係排列的微觀歷史時,中觀和宏觀歷史就會出現空洞、漏洞、殘缺或密度過於稀疏的“海綿體現象”以往史學界高度重視的是“宏觀史”、“中觀史”或‘樞紐史”,而對於“微觀史”、“邊緣史”、 “隱晦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或者說,自覺建立“微觀史”(“微歷史”)的主觀意識不足,遺留下來的集中反映微歷史爲著作就相對缺乏得多,只有少數類似《說苑》(西漢劉欲著)、《博物志》(西晉張華著從《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著卜《東京夢華錄》(宋代孟元老著)等這些帶有“微歷史”性質的名著。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微時代”的到來,更多的小人物、小事件、細微情結暴露在公共視野的檯面上,人們的視野開始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微觀世界、局部世界和個體的運作以此爲背景,創建以反映微觀歷史爲要旨的“微歷史學”,思考漫長曆史的細微構成與有機合成,以達到見微知著的讀史、用史效果,就顯得十分必要二當然,“微歷史”是對過去的事觀照和發掘,與當前流行的“微時代”系列相比只是一種語境上的啓發或禍合,二者並無內在的實質性聯繫,故那種把微歷史等同於微博上的歷史,顯然是不合適的,微博、網站是任何信息(包括任何歷史信息)的公共傳媒、私家傳媒,大量存在“不負責任的信息”、“信手寫出的歷史”或“帶有個人偏見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是不可靠的,這樣的“微歷史”很有可能就是“僞歷史”二可見,“微博上的歷史”和以反映信史爲職責的“微歷史”不是一個概念二但從傳媒的角度看,微歷史對於在網上傳播流行更加便利、更有人緣,微歷史與微時代有較爲合拍的一面。目前關於“微歷史”一詞尚未公認的定義,這裏所提到的“微歷史”概念強調的是由歷史元素構成的基本單元.其規模和結構隨歷史研究的具體客體而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和體量,其中“微小(小而簡約)”爲微歷史的基本形式.“單元性”(白成一體)和‘單純性”(以一事一議爲主二爲微歷史的基本內涵所在:這也是許多現今出版的微歷史著作所默認的既然真正意義上的‘微觀歷史學”並未形成,那麼採用“微歷史”代替“微觀歷史”則更具有時代性和簡約性: 與中觀歷史、宏觀歷史相比較.‘微歷史”有着若干顯著的特徵:

其一微歷史具有微觀性、局部性.但有完整的內涵和相應的歷史元素或史料微歷史應當是一個基本的歷史單元,能夠給人以完整的歷史概念表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些微歷史要素是潛在的,表面上看可能不夠完整,但同樣能夠表達明晰的歷史概念.具有某種歷史意義:人類的所有活動都存在於歷史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類活動或語言、行爲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價值,作爲歷史學所關注的歷史則是具有一定歷史地位、歷史價值的歷史,而不是意義不大的隨機活動可見,微歷史是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微歷史與新聞、舊聞有相似之處.但從形式、到內容,再到價值,二者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存在物。

其二,微歷史具有相對性和適度延展性。歷史單元要給人以完整的歷史概念,就要受制於這個歷史概念的複雜程度、表現方式歷史是表象性與隱蔽性的統一,有些歷史單元所表達的概念十分簡單和淺表,有的歷史單元則需要複雜的人物、場景、事件、過程、結果,才能合成爲一個較爲完整的歷史概念因而微歷史並不以絕對的細小爲標準,而是根據表達某一完整的歷史概念所需要的歷史元素構成來區分的。

其三,微歷史的合成元素或素材隨着研究的學科、門類、深度、廣度而不同,不同的研究範疇,所需要的歷史元素也不盡相同有公共歷史、專門歷史、深度歷史、跨度歷史等不同的研究對象,因此史料來源要廣泛、細緻、真實,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用途,同一個史料也可能爲不同的領域所利用:筆者多年從事旅遊專業的歷史學教學,在普及較多公共性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一些與旅遊景區、景觀、文化遺產、文學遺產相關的歷史元素或史料,則需要收羅進來二一部三國史,從事軍事、管理、地理、人事、社會、文學、文化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其研究的重點是各有側重的,其歷史的單位、單元、脈絡也是多線條的二

其四,微歷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可存在於帝王史、羣體史、地方史、事件史、民浴史等任何歷史方位上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歷史也是相互關聯的二不論各個學科門類的歷史,還是宏觀、中觀、微觀的歷史,古今中外的歷史,都是密切相關的,都處在不同的生命週期中二微歷史也讀是處在歷史的不同方位、不同階段中。微歷史可能發生在任何集團、任何人物、任何事件、任何背景中,其關聯的範圍、線索也可能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一切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五,微歷史存在於任何史學文獻和歷史生活中,可以單獨成篇,並根據需要加以組合,成爲連接歷史整體的紐帶或結合部歷史本身是整體的不間斷的,但歷史的表現方式既可以是連續不斷、波瀾壯闊的,也可以是局部片段的,是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微歷史從形式到內容往往是生動形象傳神的,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適應性。過去.一些人往往把正史看成是整體史.將野史、經學、文學、文字、文獻所反映的歷史,視爲邊緣史、非正式史加以歧視或排除,若將歷史劃分爲無數的基本單元或微歷史,則歷史的表現方式是多元化的,且彼此是不可替代的,而不僅僅是誰排斥誰、誰補充誰的問題,有許多微歷史是以野史、非正式史的方式而存在的,即所謂第一歷史、第二歷史、第三歷史…等分解方法二可見,微歷史的表現方式更加靈活、不拘一格的。

其六,微歷史的歷史功能並不“微”,任何重大歷史都是由微歷史構成的二微歷史對於重大歷史的影響機制有所不同,情形複雜多樣,有起突發、引爆作用,即所謂“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史記》很早就記載大量由小事件而引發大事件的史實,如《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代吳楚邊境兩國“村婦爭桑”,引起吳楚兩國長期邊境戰爭;息夫人回孃家(陳國)探親,經蔡國停歇,遇蔡侯非禮,而引起楚、蔡、息軍事衝突,息國被滅,蔡侯被虜,楚國政權震盪等一系列事件二再比如伍子青個人的相對微歷史,就關聯到楚、吳、越、鄭等多國曆史二更多微歷史發揮着潛移默化的能量積累作用,當歷史的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歷史的質變、突變,正如《易經》和《左傳》有言,“臣拭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二”。

2中國“微歷史”的成果與缺陷並存

一般認爲,中國歷史文獻或史料在世界國別史、乃至地區史中是最豐厚、最完善的,常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無邊無際、史外無學等詞彙來形容,其中就包含了海量的微歷史成分二微歷史存在於通史、斷代史、編年史、紀事本末體、演義史、史通、“野史”等任何形式的歷史文獻中,或其他任何類型的文本方式中二微歷史與其他歷史的邊界是很難加以界定和區分的.,大量地存在着交又、補充、遺漏或矛盾現象,因爲歷史本體是嚴密的、本真的,而任何表現形式的歷史記錄都是有限的、有疏漏的,中國的歷史文獻資料、史料也不例外二但中國曆代史學家多數是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專業素養的,出現大量的所謂“良史”、 “史才”,甚至爲史學的純粹而獻身二在微歷史的記錄上的確是用心良苦,成果也是豐厚的二先秦史學類的典籍《尚書》、《春秋》、《戰國策》、《國語》等,都有大量微歷史性質的記載,後來的正史、地方史、斷代史的細目越來越詳實,甚至出現了專門以微歷史爲主導的史學著作,如《西京雜記》、《世說新語》、《洛陽伽藍記》、《東京夢華錄》等歷史文獻和大量筆記體小說、歷史演義,就是微歷史記敘的典範,帶有明顯的自覺意識,只是當時還沒有“微歷史”這一稱謂而已,如果將中國史學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帶有“微歷史”性質的古籍整合在一起,構成史學的一個體例,給散落的微歷史文獻史料一個名分,也是完全說得過去的。我們在敬畏歷史、敬畏史家、敬畏史學的同時,受歷史本身的侷限性,也不應迴避中國傳統史學在微歷史方面的某些弊端。

首先,對微歷史這一塊的重視程度還不是很高,能夠流傳下來的大部頭微歷史著作並不多見,尤其是某些關鍵點上的微歷史的揭示還存在較大的漏洞,這是造成中國歷史之謎大量存在的原因之一二事實上,宏觀歷史、中觀歷史一定是由微觀歷史整合而成,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歷史整體,是可以等量齊觀的,而許多微歷史片段(包括上述部分著述)被排斥在史學的殿堂之外,減弱了歷史的生動性和嚴密性,造成史學的縫隙現象二中國大量的微歷史故事或文化遺產是以語言、文學或宗教的方式保存下來的,帶有很強的文學、宗教色彩,如何從中分離出帶有史料價值的微歷史成分,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其史學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二 其次,部分史家的史學觀過於狹隘,或偏好顯著,包容性、立體感略顯欠缺二比如一向爲人稱道的“微言大義”,就顯得過於簡潔純粹而有所隱晦,不夠直接,帶有欲言又止的感覺,對一般讀者而言就有些吃力;爲尊者諱,貫穿始終,造成大量歷史的盲區或誤讀;盲目的忠君思想會使歷史的天平發生人爲的傾斜,座標不穩;尊卑貴賤和封建迷信的思維方式造成對歷史事件性質的判斷失實,人物選擇和評價上的冤案,以及科學史觀的局部誤導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微歷史記錄和評價上的缺失或失實,對後世學習歷史、引用史料、生活嚮導造成走調、偏頗或文學再加工上的敗筆現象。

再次,微歷史基本上是中國歷史的自發狀態,關於微觀歷史、片段歷史的理論、思想、方法的專門著述較爲缺乏二在中國的史學、文學文獻中,微歷史的實踐可以說豐富多彩,充斥在大量的文史著作中,但由於專門性的微觀歷史著作較爲缺乏,使得微歷史始終處在陪襯、附屬、邊緣狀態、“貼士”狀態,專門性的以通史性質連貫而成的微歷史集成尚未出爐,而相關的類書、文學作品集成、儒家經典、道家《道藏》、佛家《三藏》,則基本完備二事實上,人們對歷史的細節或片段的記憶和熱情,並不亞於宏觀歷史,而且給人們留下深刻記憶和影響的,往往是那些局部的細節和片段,因爲社會生活本身就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細緻人微的片段構成,微歷史是影響社會生活的直接素材。

3“微歷史學”的方位與創建的若干思考

微歷史作爲歷史的基本單元,是充斥整個歷史空間的,微歷史和微歷史學是可以成爲歷史學科體系中一個單獨成立的學科的二在經濟學中有微觀經濟學,重點研究個體經濟、局部經濟的內在聯繫;在社會學中有個體、羣體的社會學,對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研究細密人微;在文學領域尤其是應用藝術領域,都高度重視任何片段、場景和細節的創作和表現,微藝術幾乎成爲藝術成敗的關鍵,任何細微的瑕疵可能使文學藝術的價值喪失殆盡二而自然科學的整個大廈無一不是建立在對微觀世界的研究基礎上的,不僅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學是如此,就連以廣裹宇宙爲研究對象的天文學,對微觀世界的研究成爲研究天文學的大門或窗口,研究最大的從研究最小的開始,因爲最微觀的事物往往瀰漫在最宏觀的體系之中二 歷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是研究人的,而人是由個體構成的羣體和整體,由局部關係連接而成的歷史整體,歷史從來未曾中斷,但歷史從來都是由無數相關聯的事物連接起來的,或者說歷史是有線索和脈絡的,是有相關的人羣角色去演繹創造出來的二缺少細節的歷史就是枯萎的歷史,是難以看清本來面目的歷史,而由細節連綴的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可以看得見、可以加以描摹回放的歷史二微歷史存在於哪裏,微歷史學的地位就會展現在哪裏,微歷史學是可以滲透在任何歷史空間中的常設歷史、跟蹤歷史、基因歷史,因而微歷史學既可以單獨成立爲一門獨立歷史門類,也可以如影隨形地滲透在任何歷史的空間,與各種歷史門類並行存在,它應當是不拘一格,非常靈活的二微歷史學的深厚密集出籠,不僅改變整個歷史學科的面貌(特別是形象和庫容),而且將改變整個人類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資源二微歷史學的學科建設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是歷史的一個個縮影,幾乎包含了歷史學的各個方面。

首先,是關於“微歷史”與“微歷史學”文本體例的界定問題二微歷史學的核心命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裏,它由哪些基本的要素構成,如何成爲一個相對完整的微歷史單元,微歷史學與宏觀歷史學的關係是什麼等等的問題,是首先需要明確的,應當有大量的案例爲參考二筆者以爲,“微歷史(學)”在體例形式或文本表達上,既與“歷史詞條”、“歷史筆記”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明顯的不同,“歷史詞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釋歷史,但表現形式生硬,千篇一律,嚴格來講它屬於詞彙學的範疇;“歷史筆記”或筆記體歷史在內容選擇上隨機而發,表現形式上自由靈活,不夠規範,嚴格來講,筆記體屬於散文、小說文學的範疇二如何尋找一種合適的史學文體或文本,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否則就難以識別和鑑別二 其次,是微歷史與微歷史學的概念系統的建立二任何學科的建設都是從基本概念展開的,微歷史學科作爲歷史學科體系的組成部分,幾乎包含了歷史學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構成歷史的各要素在微歷史這裏都必不可少,如人物、羣體、事件、背景、原因、過程、結果等等,一應俱全才能表達某一完整的歷史概念二從“小而全”到“大而全”是微歷史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二。

微歷史的基本原理問題二歷史學是有思想、有學說、有原理的,如前所述,歷史與文學藝術、宗教故事、文化遺產、民間記憶等諸多領域有密切聯繫,但彼此不能等同歷史學主要解釋歷史存在的基本現象、基本矛盾、問題和規律二微歷史學應當揭示和遵循相應的一些史學原理,如關於微歷史的標準界定和存在方式問題,微歷史發生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問題,微歷史的發展性與循環性問題,微歷史要素的構成與內在、外在聯繫問題,微歷史發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變化機制問題,微歷史的構成因素與創作問題,微歷史的價值體系問題等等 第四,微歷史基本內容的構建問題二微歷史是一個龐大的史學寶庫,由於專門的微歷史著作數量有限,需要從中國整體的經、史、子、集中分離出屬於微歷史的成分,進行一定的再加工,使其更具有微歷史的屬性,並按照一定的歷史邏輯進行合理定位(如斷代微歷史、場景微歷史、人物羣體微歷史、學科微歷史、職業微歷史、色調微歷史等)和數字化處理,這是一項極其浩繁的史學工程,意義十分重大二它可以從多個角度延伸拓展現有歷史,比如向源頭溯源上古史,向邊緣延伸細節史.填充歷史空洞漏洞.夯實歷史根基,擴大歷史比較研究的範疇,復活沉睡的歷史遺產等等。

微歷史方法論的建立問題微歷史是歷史學的一個部分,遵循史學的基本原理和要求但微歷史有它特定的一面比如微歷史因爲單個體量較小,因而要具有較強的文學表達特色,並隨着具體的史實而更具場景性、背景性,與當時的社會節拍相一致,與讀者的閱讀心理相適應,喜怒、哀樂、雅浴、尊卑內蘊其中,方能顯示出微歷史的真實性和貼切性二爲此,處理好微歷史與宏觀歷史、中觀歷史,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關係,吸收它們的有益成分,至關重要。

總之,微歷史作爲歷史的基礎部分,應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應借鑑其他相關學科建設的範式,構建微歷史學的學科體系,使之既可以自成一體,積沙成塔,也可以連綴於具體的歷史檯面上二在這樣一個“微時代”開啓的信息社會中,大力弘揚開發“微歷史”,確立史學運作的新模式,提高歷史學在文化普及中的親和力、傳播力、影響力,將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