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水環境治理論文

1城區河道防洪、水環境綜合治理對策及措施

城區水環境治理論文

1.1滿足河道行洪要求,保證城市防洪安全

石阡縣城區河流防洪標準爲五十年一遇,要使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達到相應要求,單純依靠修建防洪堤,河流水面高程將高於城區地面約1~2m,將造成河流與城區被人爲阻隔,嚴重影響城市生態水環境及城市形象。要滿足縣城防洪及城市水景觀要求,需採取堤防和上游水庫蓄洪削峯結合的防洪治理方案,即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在沿河兩岸修堤護城,並通過在石阡河干流上游修建木瓜溪水庫,攔蓄上游洪峯水量,使城區河道達到五十年一遇防洪目標。

1.1.1防洪水庫木瓜溪水庫位於石阡縣城上游約13km,壩址以上集雨面積335km2,佔縣城以上集雨面積719km2的46.6%。水庫正常蓄水位爲550m,非溢流壩壩頂高程557.41m,最大壩高61m,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2970萬m3,有效庫容2800萬m3,爲年調節水庫。

1.1.2堤防護岸滿足洪水期、枯水期不同水位時河流功能要求,適應城市景觀、休閒、安全等需要。考慮與周邊景觀及地區特點的協調,以生態型堤防護岸爲主,創造出一種使得人們更覺親近的水邊空間,以滿足人們對環境的需求,構造親水性強、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區水環境。

1.2完善城市排水體系,加強污水治理

根據城區排水規劃,完善排水系統。主要通過沿河兩岸截污溝接納縣城污水輸送至下游污水廠處理,並結合城區河道防洪工程建設,清除河道內污染。

1.2.1截污溝及污水處理廠工程沿龍川河兩側修建截污幹管,接納城區污水管排入污水,河西的污水最終通過倒虹管接入河西的污水處理廠,城區污水管敷設在人行道下。污水管管材採用鋼筋混凝土管。新建污水廠位於城區排水系統下游,城區北面3.00km處的北塔北—泉都礦泉水廠對岸處,修建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一座,污水廠處理規模1.8萬m3/d,佔地2.54hm。石阡縣河東城區的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經城區污水管網收集後,採用DN700~DN400L=15.61km的截污管道重力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後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類標準,處理後的污水可作爲城市綠化、澆灑道路、農灌等用水,也可排入龍川河作爲景觀用水。

1.2.2底泥清淤工程由於縣城區排水管網錯綜複雜,尚爲合流制,且無垃圾填埋場,河道中漂浮物、沉積物較多,爲滿足河道水環境的景觀要求,避免長期淤積的底泥形成二次污染源,需清除縣城區河道內底泥。底泥清淤工程結合防洪河漫灘清理一同開展。

1.3建設生態景觀河流,增加水的流動性及城區水域面積

修建景觀壩使縣城區河道形成水景、保障河道生態環境需水、城區景觀需水要求。

1.3.1閘壩結合,擴展沿河水面橡膠壩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積,新建北塔橡膠壩與已成的泉都翻板壩在石阡縣城中心區河段可形成水面面積23萬m2。在北塔橋下游約360m位置新建一橡膠壩,增加城區水域面積和水深,橡膠壩正常蓄水位爲447m;另對原已建泉都攔河壩改建爲橡膠壩,增加汛期過水斷面。橡膠壩均採用彩色橡膠壩袋,以增加城區河道景觀色彩的多樣化。

1.3.2沿河綠地結合防洪工程的建設,儘可能擴大沿河綠地,形成較爲連續性綠化帶,用綠色來勾畫縣城的輪廓,延續城市文脈。同時,以良好的綠色空間,優化環境景觀質量,體現現代化城市的新形象。在綠化種類上,發展豐富的、多層次的綠化體系,綠化系統中採用樹、花、草並茂,堤內以草皮爲主(堤外以樹爲主),以種植較低灌木爲輔的.原則,增強濱水綠化空間的層次感,使完整連續的濱水綠帶既有統一的整體面貌,又有層次分明,富有變化的節奏感,增強濱水空間的視覺效果。綠地中適當設置一些亭、廊、花架等園林建築小品工作爲遊人休息場所。綠化帶內可採用鵝卵石等石材佈置自然彎曲步道;堤內綠化帶中也可以設置噴泉等以豐富園林綠化景觀。

1.3.3濱水建築北塔橡膠壩與下游規劃北塔公園的水邊設置聯通的親水步道、平臺、橋樑、濱水建築物等,供遊人欣賞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靜態觀景點(如平臺、親水步道等),又有動態觀景點(如人、車、水生動物等)。動靜景觀相互穿插,給市民和遊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觀景場所,產生人景交融的濱水景觀。

1.4已建硬質防洪堤改造

對已建成的硬質防洪堤實施改造,變“銅牆鐵壁”爲綠化牆、景觀牆。如採用防洪堤頂設置種植槽,內種懸掛植物向下垂生,或利用堤腳河灘、種植槽,在下方種植攀爬植物,讓其沿防洪堤順勢而上,逐步形成綠色表面;或借鑑岩石邊坡綠化中常用的掛網噴播方法。

2結語

河流是城市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除滿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還承擔城市景觀、休閒娛樂等多種功能。本文通過對石阡縣城區河道治理的研究,提出了對於城區河流的治理需按照城市現代化建設對增強河道的防洪治澇能力和改善水環境的基本要求進行綜合整治的思路,以及採取的對策與措施,供同行參考。由於工作經驗與認識水平有限,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