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構建論文

[摘要]:現代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這一基礎體系,後者的深化、升級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容與實質。當前我國產業結構體系與國際標準結構存在較大偏差,尤其從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來看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首先對我國產業結構體系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指出建立合理的指標體系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必須考量的問題,並根據文中探索的評價指標提出構建現代產業結構體系的路徑。

試論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構建論文

[關鍵詞]:產業結構體系;評價指標;可持續發展

本文受到內蒙古規劃辦課題“內蒙古地區產業結構優化機制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08B027)的資助。該項目是內蒙古產業經濟研究基地資助項目。

產業結構體系隨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的背景、競爭的方式以及一國主導產業與輔助產業的選擇和規劃的變化而變動,產業結構及其體系均處於動態變遷之中,如何把握產業結構體系變動的“度”並實現其穩定而有效率的優化升級是構建現代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體系的重要內容。現代產業結構體系不僅包含中觀層面的產業或行業,而且也直接關乎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態勢。現代產業結構體系可持續發展理論則是將時間因素與可持續的內涵引入產業結構高度化與合理化分析之中。

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是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以及不同地區的經濟主體利用資源獲取發展的權利得到較優分配的產業結構體系。其可持續發展包括兩方面,一是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產業間以及產業鏈接的不同環節之中,構建均衡而公平的資源配置格局和優化的產業結構。二是權利在不同地區經濟主體之間的分配和資源稟賦的產業間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我國現有產業結構體系是否滿足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體系的要求,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評價和構建均衡、公平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體系?這是本文重點談論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體系發展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產業結構與國際標準結構存在較大偏差,特別是從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來看,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1.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阻礙了產業結構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平均利潤率的理論,不同行業利潤率會趨於平均化,這樣資源纔會得到優化配置。反觀我國各產業部門,一方面利潤率長期存在較大差異,有些行業受到保護、缺乏競爭,長期保持較高利潤率;而另一些行業如製造業、農業等由於競爭過度則利潤率長期低下。這說明資源很難在不同行業自由流動,一些行業由於壟斷等原因進入門檻過高,限制了競爭;另一方面,同一行業利潤率變動幅度較大,這說明行業本身應對外來衝擊的能力較差,行業可持續性發展基礎薄弱。

從企業績效來看,地區間的企業經濟績效差異甚大,東南沿海地區效益很高,中西部地區普遍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所有制改革進程在地區間的發展程度不同,中西部地區普遍滯後,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各地區的地方政府對科研支持、人才培養以及引進的力度不同,致使各地區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弱不同。

2.產業之間投資結構不合理且波動較大,阻礙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與產業結構的持續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情況是資源利用的一種現實反映,從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化中可以分析出資源配置的變動方向,以及資源使用權利與人民福利的變動趨勢。固定資產投資是產業結構發展的支撐,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變動的合理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產業結構的可持續性發展。縱觀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在各個行業中的分佈情況發現,中西部地區投資分佈呈工業重型化趨勢,投資變動波動較大,農牧業投入嚴重不足,第三產業也未能出現質的突破。沿海地區和發達城市加大了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力度。

3.理論上的一些片面認識,導致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困難。

在中西部地區,甚至是一些發達地區,長期以來持有的觀念是——“保工業就是保發展、保就業、保穩定、保大局”,這種思想反映在實踐中,是重視重工業的發展,一些重點產業全部由國有大型企業來承擔,國有大型企業主要依靠政府提供保護、通過政府獲得資源配置、稅收優惠等政策。基於政府的短期利益行爲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認識,直接導致各個產業資源配置的不均衡。

基於對我國目前產業結構體系現狀的分析可知,在全國建立均衡、公平與資源配置優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將面臨諸多問題。從理論層面上看,建立衡量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的標準,這是解決當前產業結構體系存在的問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必須考量的重要內容。

二、可持續發展現代產業結構體系評價指標選擇

(一)現代產業結構體系可持續發展指標的選擇依據

產業結構體系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但在某一個時點上是以靜態狀況呈現在人們面前。因此,有必要引入時間因素來研究產業結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側重分析資源使用權利的分配。這需要建立或探尋一些可信並可檢驗的指標,包括選擇指標的依據和指標的內容。

按照產業結構體系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指標選擇依據有四點。一要圍繞產業結構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即人們在產業結構體系發展中切實獲得實惠的情況。二是指標需要反映各產業間的關聯性以及各地區產業間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的存在可以保證各產業作爲一個整體存在。三是指標要反映各產業本身的競爭力以及產業內組織的構成狀況。四是指標本身應該具有可覈算性與檢驗性,便於對產業結構發展進行檢測與評價。

(二)現代產業結構體系可持續發展指標的選擇

1.相對平均利潤率或各產業間平均利潤率之比。

社會平均利潤率學說是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資源自由流動的理論概念,其內涵和要求對合理配置資源、協調各產業部門的比例關係有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資源的最佳配置是建立在資源的自由流動基礎之上。

從產業結構的變動、發展角度來看,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自由流動配置正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基礎與根源。一個社會的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否及其自由流動的程度,決定着產業結構是否合理與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快慢。從人的發展權要求來看,資源的自由流動建立在對人們財產權利的保護與尊重基礎之上,更是人們憑藉自己的財產需求、獲取財富的權利的體現。構建一種資源自由流動的環境和機制是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目前,全國各產業部門如三次產業及其內部行業平均利潤率存在極大差別,而且波動比大,這正是產業結構不可持續發展、人們發展權利未被保護的表現,因而各產業間相對平均利潤率的變化可以作爲一個比較好的衡量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

2.各產業部門人均GDP之比和各產業部門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

如果說平均利潤率指

標側重於衡量資源權利的配置是否合理,這個指標則主要衡量人們從資源配置中實際所獲收益的大小,反映人們實際掌握資源的多少及權力的大小。 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是建立在各行各業人們平等共享發展成果基礎之上的,即使某些行業可能成爲夕陽產業需要退出,或成爲非主導非主體產業被邊緣化,但不應給人們帶來利益損害。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不能以長期犧牲某些行業、產業中人們的利益爲代價。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中存在着不同行業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現實,其根源是農牧業與工業、服務業的差距。從統計年鑑上有關城鄉收入和行業收入的數據中可以發現,一些傳統的壟斷性較強的行業職工工資水平長期位居前列,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傳統行業職工工資水平均處於較低行列,同時技術要求低且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居民服務業和農林牧漁業等行業則處於最低收入水平。這種收入上的.差距,從現象上看是由於市場機制發育尚不成熟、市場競爭不充分、行業壟斷,尤其是行政性壟斷所導致。從經濟運行的實質來看是資源利用權力在行業間的配置不合理。

三、可持續性發展現代產業結構體系的構建路徑

1.促進資源在各產業和部門間的合理自由流動,均衡產業間的平均利潤率。

不公平的資源利用或流動是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不可持續的根源。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的第一個衡量指標——相對平均利潤率,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和加強資源在各個產業、部門和地區之間的自由流動,打破市場和行業進出壁壘、構建統一和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讓每個產業的不同部門之間的投資者得到大體相當的利潤,而身處其中的工人以及其他羣體得到均衡、公平的獲益機會和發展機會。

2.均衡各個產業部門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衡經濟主體在資源配置和流動中的獲益程度。

在資源自由流動的基礎上,不僅使廣大投資者、居民家庭和工人等主體獲取公平、均衡的獲益機會,還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包括財政手段、稅收政策以及產業政策等等,均衡各個產業和部門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把獲益機會變成現實的獲益程度。作爲承擔微觀經濟學載體的企業,依託國家的政策支持,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力度,利用外部環境積極發展自己。

3.發揮政府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中的積極作用。

前述兩條路徑的實現,最終有待於政府在其中的作爲。爲了促進資源的自由流動,政府首先要把握“政府邊界”,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跨越其職能邊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政府首先發揮其宏觀調控與引導的職能,引導資源的自由合理流動;採取經濟與法律手段平衡和約束經濟主體的各種行爲,完善收入分配;要從整體上把握產業升級與優化的動態,積極推動企業創新,推出新產品、新技術,形成新產業。同時,也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適時淘汰衰退產業。

4.在全社會建立起暢通的信息反饋通道。

衡量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與否的指標實質上是作爲一種信息反饋機制而存在。從指標變動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或預測出產業結構發展的質與量,以及其發展是否有穩固的基礎和符合人們追求幸福的目標。這些信息恰恰是政府用來修正市場盲目性或反思自身政策主觀性、進而採取新的政策措施的依據。

5.其他一些輔助的必須社會工作儲備和預防性措施。

爲了構建和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發揮產業間自身的競爭與主觀能動性以外,必須依託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時還要依託全社會的共同監督、社會的儲備工作以及一些必要的預防性措施的實行。比如,社會的人才培養方式,直接影響着產業的更新換代、新技術、工藝以及新生產方法的出現與形成。同時,社會培養的人才在產業實踐中被認可的程度也直接影響着經濟主體的獲益狀況,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再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不僅協調產業間、地區間、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必須把環境因素納入到其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中去。總之,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的、優化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共同努力和構建。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4卷. 人民出版社,1972。

趙儒煜.關於產業結構理論問題的思考[J].稅務與經濟,2003(6)。

陳曉濤.產業演進論[D].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3)。

石磊.中國產業結構的成因與轉換[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王美萃,郭曉川.從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解讀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J].人口與經濟.2009(3)。

胡榮濤.產業結構與地區利益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