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概念圖優化科學複習方法教育論文

摘 要:現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非常好地支持概念圖的教學。把概念圖應用到教學上,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概念圖能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構建知識網絡,濃縮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

構建概念圖優化科學複習方法教育論文

關鍵詞:概念圖 構建 思維 效益

九年級學生面對畢業學業考試,要完成7~9年級共6冊科學教材中考試綱要內容的複習,任務相當艱鉅。如何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搞好複習是擺在每位九年級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筆者作爲一名九年級一線科學教師當然也責無旁貸,在筆者嘗試的多種方法中,用概念圖法優化科學複習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下面就用“概念圖”法優化科學複習方法談一些初淺的體會。

一、構建概念圖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步:確定一個複習的.主題,列出相關概念。

例如,在複習“生態系統”這個課題時,涉及到下面的這些概念——“生態系統、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動物、植物、細菌、真菌、有機物、陽光、空氣、水”等。這些概念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顯得很凌亂、很瑣碎,可先讓學生把這些概念寫在紙上,也可以把概念寫在卡片上便於移動,對構成概念圖很有幫助。

第二步:確定關鍵概念和概念等級,把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圖的頂端、最前端或關鍵位置。在上述例子中,把“生態系統”概念置於頂端。若有時要確定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比較困難時,可以注意一下概念的背景,或瞭解概念出現的順序,來認定概念的等級。

第三步:初步擬定概念圖的縱向分層和橫向分支。在上述例子中,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置於“生態系統”的下一級,而兩者之間應在同一橫向的水平位置上,再逐個將“空氣、水、陽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從屬概念逐個放在其下,使相關概念放在合理位置,具體的事例放在最下層,從而使內容更加豐富。然後用線條把概念連接起來,概念間的連線可以是單向、雙向或無方向的(見下圖)。

第四步:建立概念之間的連接,並在連線上用連接詞標明兩者之間的關係。連接詞如“是、包括、表示、需要”等。連接詞要能說明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使概念之間建立某種意義。此外,還要尋找概念圖不同部分概念之間交叉連線的聯結,並標明連接線。例如:“分解者”還可與“非生物因素”連線,使學生聯想到“分解者”把有機物分解爲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等。這樣當許多相互聯繫的概念捏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概念整體,形成了一個知識鏈和知識網(見圖1)。

第五步:把說明概念的具體例子寫在概念旁。在動物旁邊寫上“昆蟲、青蛙、蛇”等,在植物旁邊寫上“草、樹”等,這樣使這個概念圖就更加豐富,有血有肉。並且隨着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深入,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

二、實踐後的反思

1.教學內容上的侷限性

概念圖與結構圖、模式圖、示意圖、實驗裝置圖等一樣是反映知識內容的一種形式,但是概念圖更側重研究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對於科學上的一些微觀結構、重要的生理生化過程以及用實驗的方法探索科學原理,概念圖就顯得愛莫能助了。

2.教學時間上的侷限性

概念圖教學需花費較長一點時間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概念圖來再現他們的知識,特別是初期可能會耗時較多,表面效率較低。這部分內容的完成如果放在課外進行,勢必會佔據學生大量學習的時間;如果放在課內,課堂的效率又如何保證?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複習時間內開展好概念圖教學值得進一步去思考。

3.學生能力培養上的侷限性

概念圖往往反映了學生知識結構中的靜態部分,培養的是學生對概念的分析、比較和理解能力,因而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不能爲強化概念圖教學而忽視其它重要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①高文著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②裴新寧概念圖及其在理科教學中的應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③白桂香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7。

④《科學課程標準(7-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