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理論論文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讓創新型人才輩出,就要用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爲教師肩負的責任,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我想,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精神,要改革教學方法,變灌輸方式爲主動探索式,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教學氛圍,運用有利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條件。

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理論論文

一、營造和諧氛圍,活躍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而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活躍學生思維,使其創新精神得以發揮。

首先,教師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質疑”是開啓創新之門的鑰匙。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慾旺盛等特點出發,培養學生勤思考、多提問,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而這種氛圍一定是和諧的、民主的,這樣纔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活躍學生思維,使其創新精神得以發揮,學生求知慾旺盛,敢想、敢說、敢做,樂於發現自己的見解,勇於大膽創新,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慾望和性格特徵。在民主教學的課堂上,師生雙邊都處於心理愉樂而且維活躍的情景之中,在這樣一個有疑問、有迷惘、有爭論的課堂上,可以允許學生不必舉手等待老師的同意就發言,這樣學生就能自覺自主地迸發創造性思維火花。我們教師面對借問題促探索、借探索促發現、借發現促創新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質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輕易否定或諷刺挖苦,而要正確引導、耐心釋疑,盡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因爲靈感和創造常常孕育在異想天開之中的。

二、引導動手操作,體驗數學價值

新課標特別強調“體驗”。它把學數學看作是“做數學”的再創造活動。強調數學教學必須要注意使學生通過對實物的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所以我們要注意爲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通過操作、歸納、分析和整理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逐步體驗數學的價值,完善學生的人格。

首先,教師可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積極地動手、動腦,使學生具有足夠的創造空間。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先設計四個小動物騎自行車比賽的動畫片,其中的輪胎有方的、圓的,讓學生猜猜誰最快,然後抽象出圓,給每四人一個圖釘、一根線繩、一支鉛筆,小組合作畫圓,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圓心的位置、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等知識。又如學習《圓柱側面積》時,通過讓學生沿圓柱體的一條高將圓柱側面剪開,展開等操作,使學生髮現圓柱側面與展開圖之間的關係,進而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側面沿斜線展開,展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直接將側面撕開,利用割補的方法轉化成一個長方形。這些方法都能引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正是在這些實際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間的相互合作交流精神。

其次,在指導學生操作時要做到:有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有可行的操作步驟;提出思考討論的問題;要重視組織教學。

操作活動充分體現手腦並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出智力活動和雙手活動的相互結合,這樣信息就通過兩條相向而行的途徑傳遞着,由手傳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到手。手在“思考”,大腦的創造區域也受到激發,手使腦得到發展,使腦更加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手成爲創造性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三、引導嘗試探索,培養開拓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體會科學家走的路,教師的角色就要轉變,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例如教學《圓周長》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猜猜周長與直徑的關係,也可用各種方法動手操作一下,然後用計算器算出圓周率,從而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又如“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剪一剪、移一移,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跟誰有關?跟誰無關?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再如“最小公倍數”的實踐應用,教師可把一個動物畫在兩個多邊形上,通過邊靠邊旋轉最終得出需幾次才能回到原來位置上,從而加深對最小公倍數的理解。

四、鼓勵求異思維,激發別出心裁

思維的求異性是指碰到問題時善於獨立思考,富有創見,不盲從,不迷信。教學中,提倡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和各種獨創之見,各種“別出心裁“的方法,都能促進學生思維求異性的形成。

學生敢於打破舊的習慣做法,產生標新立異的新做法,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老師要十分珍惜他們的這種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應該真正地把學生看成是“發展中的人”,讓他們能在教師和他們自己設計的問題情境中,學會創造,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這纔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使命和責任所在。只有教師有創造力,纔可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與和諧氣氛的教學環境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結出創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