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鬱症病人認知療法的論文

 1對象與方法

老年抑鬱症病人認知療法的論文

1.1對象

2009年5月一2O11年5月我院住院老年抑鬱症病人6O例,年齡6O歲~8l歲。人組標準:①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一3)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O歲;③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評分17項總分≥18分;④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⑤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生化、心電圖、胸部X線透視均無異常;⑥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等抗抑鬱藥物禁忌者。隨機分爲兩組,對照組3O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72.37歲土6.32歲;病程0.88年±0.31年。觀察組3O例,男l3例,女17例;年齡71.8O歲士7.14歲;病程0.91年±0.42年。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文拉法辛片,起始劑量25mg/d~50mg/d,2周後增至50mg/d~100mg/d,兩組藥物劑量無差異,均給予精神科常規護理、健康教育,療程8周,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和電休克治療。治療中確有嚴重失眠者,可合併苯二氮董類藥物。觀察組同時進行認知行爲心理治療,每週2次,每次40min~60rain,共8周。由經認知訓練並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負責,首先與病人建立良好醫患關係,初期以同情、安慰、支持、理解和勸導爲主要內容。中後期以認知行爲治療爲主,根據每個病人的個性特點和生活內容及心理問題,進行鍼對的心理輔導矯正,重點找到病人對人生、社會、家庭和人際關係等方面一些不合理的觀念和邏輯錯誤,讓病人用實踐檢驗自己的負性自動式思維內容,用積極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重建健康的認知模式,使病人客觀地對待自己,與病人交談治療實踐體驗,目的是使病人認知和行爲改變,減輕抑鬱發生的頻度和強度。

1.2.2療效評定分別於治療前及治療後2周、4周、8週末,採用HAMD量表評定臨牀療效,以減分率≥75爲痊癒,5O%~74爲顯著進步,25-49爲進步,<25爲無效。減分率:(治療前總分一治療後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總有效率一(痊癒+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N100。1年末採用臨牀療效總評量表(CCG—GI)EC評定複發率,以CCG—GL臨牀症狀“稍惡化”爲波動復發指標,計算各組複發率。

1.2.3統計學方法採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檢驗,P<0.05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過程中各時間HAMD評分比較。

2.2兩組病人療效比較。

2.3兩組複發率比較治療1年後,觀察組波動復發2例,複發率爲6.67,對照組波動復發8例,複發率爲26.7,兩組複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5)。

 3討論

老年抑鬱症的發病原因迄今未明,但與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均有密切關係Es]。與普通抑鬱症不同,老年抑鬱症首發症狀不是心情不好、情緒低落,而更多表現是身體不舒服,如食慾減退、睡眠不好、胸口憋悶等嘲。老年抑鬱症病人心理健康認知水平普遍低下,尤其缺乏對疾病的危險因素、臨牀症狀、藥物知識、預防、康復及自身調節等健康知識。這不僅影響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還直接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增加複發率_7]。目前,老年抑鬱症的治療仍多從器質性疾病人手,而忽略了引起老年抑鬱症的很多非器質性因素,包括社會因素、心理狀態、家庭環境、對疾病的認知情況,甚至生活是否是家屬護理等,單純抗抑鬱藥物治療,藥物副反應大,且療效看法不一,病人也往往是被動治療。認知治療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爲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爲的短程心理方法。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或行爲問題的發生和轉歸中起着重要作用,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既採用認知矯正技術,又採用行爲治療技術,治療具有積極性、主動性、指導性、整體性和時間短等特點,用新的比較現實的、積極的認知代替原先不良認知。認知理論認爲,抑鬱症病人存在着明顯的認知偏見,這種偏見與抑鬱發作密切相關,並阻礙病人康復,目前這一觀點已得到許多研究證實ll8]。基礎研究發現,晚發抑鬱症與腦血管疾病或血管危險因素之間存在密切關係,而認知治療可以通過改善腦血管狀態增加基底節血流量,從而改善抑鬱症症狀]。本研究顯示,對照組治療8周後HAMD評分低於治療前;觀察組治療2周、4周、8周後HAMD評分均降低,且均低於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爲93.3,對照組爲76.6,觀察組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P<0.05);治療1年後,觀察組複發率爲6.67,明顯低於對照組(26.7,P<0.05)。提示:認知療法聯合藥物治療老年抑鬱症的療效優於單純藥物治療,且可降低複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