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視角論文

摘要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說理文不多。其文體定位爲以議論說理的方式來闡明觀點或批駁謬論常用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即議論文體。而整體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然方式,它強調用整體的、聯繫的、動態的觀點去研究並實踐教學過程。兩者的細膩無痕對接將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同主張與風格,這對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視角下的議論文體教學發揮其重要功能。

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視角論文

關鍵詞 整體教學;議論文體;明理;寫法

對於議論文體的教材教師如何在整體教學視角下進行教學呢?我們知道議論文文體教學的核心價值在於教會學生學習作者如何說理以及怎樣以理服人,從中揣摩具體的說理方法和內隱的表達規律。如今,小學語文教材中爲數不多的說理文一般都運用了例證法,即用事例來進行議論說理。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學生髮現課文是如何“就事說理、以理服人”的。那麼,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視角下的議論文體教學路徑是如何實施的呢?

一、整體感知——知事例,明道理

整體感知,是指讀者讀完一篇文章後產生的最初的心理直覺,是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大體上的整體把控。就整體感知的內容而言,主要是感知議論文中的具體實例,這就需要引導學生能認識到事例究竟是什麼,一般可以通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重新敘述,而後,引導學生髮現事例所表達的道理。這樣的教學強調了學習主體的意義,反對閱讀教學中教師過於關注自己教的行爲,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上。它的主要閱讀要義是瞭解文體,能夠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頭腦中形成整體的印象。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文《說勤奮》爲例。課文引用了兩個人物勤奮學習成才的故事:司馬光勤奮寫作出鉅著和童第周勤奮學習實驗成功的故事。故事內容一讀就懂,所講道理也一看就明白:想要成功需要勤奮。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在通讀初讀的基礎上,感知全文內容,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全文共4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學生通過自主讀書,師生交流感知,形成了一個整體印象,構成了文本最初的感性構思。

二、局部研讀——析事例,悟寫法

一般而言,感悟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本身意義的正確解讀,以及在此基礎上文本所隱含的意義的自我感受,這種感受是多樣的。就整體感悟而言,學生對文本獲得感受難以是整體的,但學生能否正確解讀文本是可行的。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獲得對作品的初步印象後,就要對作品的核心內容進行整體性的跟蹤。然而,議論文體的事例多以敘述型呈現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對事例進行分析,就分析事例方法來說,我們一般採用探因分析法、假設分析法、歸納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爲主。在《說勤奮》一課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事例的構段方式似乎有驚人的相似,即“敘事+議論”的段落結構,這種寫法有別於一般的敘事文體,它是一種概述,有一定的教學價值,而這恰恰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寫事例的構段方式。我們的教學如何基於局部研讀事例而展開教學的呢?

板塊一、藉助關鍵詞,感知事例

“強化初讀,延遲開講”,學生通過自主讀書後,教師呈現課文事例的詞語,要求學生讀準領會,並借用其中的詞語簡要說說事例。

呈現兩組詞:

(1)史學家 高聲朗讀 滾瓜爛熟 更加勤奮 抓緊時間 編成鉅著

(2)生物學家 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經過努力 遠渡重洋 完成手術

教師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再要求學生藉助呈現的詞語進行整合說說司馬光的故事。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後明白: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整合概括司馬光的故事,這是一種敘事的方法。再讓學生用這種敘事的方法對童第周的事例做完整的表述。這個過程的教學實則對課文事例有一個大致瞭解,既是運用學法又是爲後面敘事的段式結構的通明做一個 鋪墊。

板塊二、分析事例,感悟事理

1.藉助學習單,提取信息。

教師用學習單幫助大家學習課文第二段:司馬光小時候和長大後是怎麼勤奮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提取有用的信息簡要概括下來。

2.交流反饋,歸納學法

A.交流反饋,感悟勤奮

(1)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裏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爲止。

(2)爲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B.數字激趣,瞭解鉅著

C.聯繫實際,自主交流:你讀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嗎?用一個詞來評價他。這麼有天資的人還這麼勤奮學習,勤奮寫作編成名傳千古的史學鉅著,說明了什麼?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也談談看法。學生從讀到悟明白了成功等於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

D.小結學法: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整合概括並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事例的以理服人。

3.運用學法,放手自學

學生反饋,交流,通過視頻播放,瞭解相關的青蛙卵剝離的手術資料,最後激活學生內心,學生聯繫生活進一步明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個版塊藉助了文本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後遷移學法,最後明瞭人物與勤奮的關係,通覽了文本的寫作 意義。

板塊三、對比閱讀,學習段式

(1)對比這份內容,找找這兩個事例寫法上的相似之處。教師需提示學生要關注事例“怎麼寫”的祕密。經過比較之後,學生不難發現兩個故事中隱含了“側重表述”的敘事方法,在構段的方式上文本採用“先敘事後議論”的說理方式。故事表述的內容又恰恰呈現更細緻的段式構架:稱號——事例——成就。   板塊四、提取信息,學用結合

藉助本冊第二單元第6課《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內容,從中提取與敘事結構有關的信息,根據敘事的構段方式,以“一事一議”的方法,濃縮成百字文。這種整合重組的訓練方式融閱讀重構、深度思維、歸納概括於一體,能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與思維能力。學生習得了議論文中事例敘述的構段方式及“一事一議”的文本結構,對今後閱讀相似的文本不僅能結構化解讀,也學會了議論文文體中事例表述的寫作方法。

通過深度研讀,瞭解兩個人物事例的闡述,組合其與全文整體的關係,利於對文章的主旨中心和文脈的深入理解,最終發揮文本是例子的最大功能。

三、整體把握——把文脈,清層次

有了基點與路徑的實施,整體教學就可以走向終點——整體把握。所謂整體把握,簡單說就是對文本的初步的、大體的理解與認識。這顯然是一個過於概括化的表達。從理性層面來講,它強調讀者對文本脈絡的掌握。在這個層面裏,最重要的一環是瞭解行文的脈絡。我們知道文本的思路是怎麼表現在文字裏,那就是文脈。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文本的整體思路,理清文脈,才能形成教學的整體。在這個環節的教學,我們還必須懂得議論文體在文脈與層次上如何凸顯其中的“理”。詳查小學課本說理文,其“理”的呈現方式不外乎借用景觀引發、引用古訓揭示、由常識追問,或從故事展開,提出觀點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幾乎都是衆所周知的“常理”。如《說勤奮》一課在梳理層次上的教學以提問題入手: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寫了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學生自學後很快提取了需要的信息。開頭通過設問的形式明確地擺出了自己的觀點,結尾是對全文的總結,號召同學們不忘勤奮,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這就是“常理”。教學時還必須讓學生細細讀一讀,議一議文本結尾下的結論:“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學生感悟到生活和學習條件與勤奮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中也未曾體現條件的好壞對他們勤奮的影響,在生活條件改善的時代,我們仍不忘“勤奮”,可見,勤奮的存在之重要。回顧全文,文本呈現了一條總分總的文脈,整體語文視角下的議論文體教學也恰恰實現了整分整的語文整體教學的地氣對接。薛法根先生說,議論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找到自己的“金飯碗”,從事實材料中產生屬於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精神的發育和智慧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