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論文

隨着教學改革模式的日益凸顯,教師必須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上引導學生。下面是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主題的論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

在本篇小學教育教學論文中主要闡述了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對小學教育教學中制約教育創新的傳統教學觀念進行了剖析,提出瞭如何突破傳統教學觀念,以學生爲主體,培養,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

基礎教育;小學;教學;創新

小學教育教學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礎。黨的十六大代表大會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其中一項任務是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千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創新的精神,優秀的教學成果來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作爲國民教育基礎的小學教育教學中更應當樹立起創新的旗幟,使教育方式得到改革,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從而加強基礎教育爲國家培養新型人才夯實基礎。

一、樹立創新意識

1、擯棄傳統的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爲中心,以教科書爲綱忽略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創新。其潛在原因在於教師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設計者教學理念的影響,而在這種影響下教師無論是備課還是講課都易忽略學生這個主體,採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維,教學過程的設計當然也就主要考慮的是成人的。而小學生的心理順序最大的特點是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發展不是一個量的累積過程,而是其結構不斷重新組合而產生質的區別的過程,是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世界現代教育史上的偉大教育家杜威也嚴厲地批評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即學校同社會生活隔離,課程與兒童及現實生活需要脫節,教學是灌輸式的,學生充當消極的聽從的角色,以及教師在課堂充當監督者或獨斷裁者。這樣的教育方式課程與教學方法。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動力,造成教學雙方的精神緊張。所以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教師應擯棄傳統的小學教育教學觀念,在教學上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致力於教學的創新。

2、樹立創新是新形勢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科教興國”、“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應從小學抓起。

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未來的社會是學習化的社會,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高要求,學生的成長緣於學習而受教師指導,教師在創新的小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仍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學以致用。古人云:“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所以創新的教學還應該給學生提供邊學邊思的空間,從而發現問題,找出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教學創新的目的。

3、要因材施教,培養學習的創造性思維

目前我國正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理想,着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爲宗旨,面對當前教育形勢要推行素質教育就要因材施教的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因材施教即所謂的個性教育,這種教育要求教師堅持用科學的眼光去設計實施自己的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去評價和塑造每一個學生,不斷用富有創造性的思路去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不拘一格,學會求異求變。國際形勢的變化,教育實踐的發展要求教育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的創新是新形勢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教學中的創新思維

1、小學教育教學藝術的創新

所謂教學藝術就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既有對教學規律的服從,也有對教學方法的創造性地發揮。創新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爲主要目標,教學過程當然要以學生爲中心。

教學藝術的創新就要求教學不是狹隘的、封閉的、孤立的活動,創新型小學教育教學不應侷限於課堂內,不應該束縛在教師設置的教學範圍內或教材、教學參考的規範中。教學的組織開展應是開放的多樣的。

教師應提供條件,讓學生能突破課堂教學的侷限,根據自己的特點,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參加興趣小組或學科小組活動,廣泛聯繫社會生活的實際,使學生得益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下,教師的威信和力量不是建立在界限分明的師生關係上,而是來源於教師自身的淵博知識的個性魅力的完美結合。教師和學生問應保持着流暢的雙向互動的關係,讓學生學會自尊、自立、自信。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能被動趨從,人云亦云。

教師要轉變觀念,改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爲傳授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由學生自己“消化”和積累並進行辨析、歸納和概括。除上課之外,教學過程中還拓寬活動空間,讓從小有特別天賦的學生髮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羣體生活中學習生存,在實踐中學習技能,在人際交往中學習合作,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強烈的創造情感、動機和能力。

創新的小學教育教學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發散式思維和聚合式思維的統一,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統一,是有流暢性、多通性、獨特性、敏感性和精密性。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能超越傳統習慣的模式,能大膽質疑,勇於挑戰,有迷信權威,不盲目崇拜,能另闢蹊徑和別有新意地將知識要素重新的加以事例變換,形成新的保險單和構思。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實質上是教師根據思維及創造活動的.一般規律,根據不同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他們掌握思維的基本方法,提高其思維和創造的水平,以便有效地解決問題。心理學家認爲,創造性思維與人的個性因素密切相關,尤其是“對經驗的敏感性”與“不輕信原理和概念”的品質有關。所以培養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教育過程必然重在鼓勵大膽想象,勇於科學探索及進行倉U造實踐,提高創造技能,開拓認識領域。

2、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小學教育教學要實現創新,教師要致力於還學生以心靈自己,發揮羣體交互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思維時間和思維空間,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這也就需要營造一種開放式的課堂。即要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強烈的威風和刺激,使學生啓疑、激疑讓教學過程充滿思辨性、挑戰性、生動性、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師生產生一種親切感遠勝於單純的講授,不拘泥於課堂、書本、課外的閱讀,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靈活性。公務員之家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開放式的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開發學生思路。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活生生學生的親自實踐,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領會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這充分說明了讓學生親自實踐的重要作用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小學教學要創新,教師就應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小學教育教學模式以學生爲中心,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開發是有不同稟賦的學生的潛能,使之成爲能適應21世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