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發病機理研究論文

飲食不節,傷及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久則精微不化而致痰溼內生;或反傷脾胃,或進一步阻滯脈絡,血脈受損而爲病。《世補齋醫書》雲:“自逸病之不講,而世但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爲病,正不小也。……安逸所生病,與勞相反。經雲:勞者溫之,逸者行之。行謂使氣運行也。……華元化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則谷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否則五禽之戲,熊頸鴟顧,何以可求難老也?……夫逸之病,脾病也。”可見,過逸少勞可致脾氣虛弱,全身氣血運行減慢,水谷精微化生乏力,津液不歸正化,清濁混淆而發爲痰證(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發病機理研究論文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篇》言道:“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機體”,七情內傷,直接影響相應臟腑,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百病始生。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傷及肝脾,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或橫逆犯脾,運化失司,水溼內停,津聚成痰,濁脂內生,阻礙脈道,而引發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的病機主要與脾、腎、肝功能失調有關,脾失健運、腎氣虧虛、肝失疏泄導致水谷運化失職,津液輸布不及,痰濁內生,痹阻脈道而成血脂異常。

《素問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說明攝入的水谷精微主要經脾主升、主運化、主輸布而被人體消化利用的過程。若脾虛運化失職,則導致津聚成飲,飲凝成痰。正如張景嶽言:“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則水谷隨食隨化,皆成氣血,焉得留爲痰,唯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爲痰,十留三四則三四爲痰矣。”清代醫家李用粹《證治匯補》亦言:“脾虛不分清濁,停留津液而痰生。”

腎藏精,主骨、生髓;腎主水,爲先天之本。《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腎中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素問逆調論》謂:“腎者水髒,主津液”。腎主水液,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影響機體津液代謝的'整個過程。腎失氣化,清從濁化,痰飲乃成。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運化失司,津液內停,而爲痰爲飲。腎陰虧虛,虛火內生,灼傷津液,煉液爲痰,蓄積於體內而成血脂異常。

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具有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之功。《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曰:“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可見肝鬱不暢,克伐脾土,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肝氣逆亂,肝陽妄動,氣滯血瘀,脈道閉阻,痰濁不化;肝鬱日久,化火傷陰,陰虛內熱,煉液爲痰,痰濁內聚,皆可引起血脂異常。

綜上所述,血脂異常與肝、脾、腎三髒密切相關,脾虛運化失司爲其病機核心,同時又與腎之氣化、肝之疏泄功能密不可分。飲食不節、過逸少老、情志不遂爲其主要致病因素;痰濁、瘀血爲其主要病理產物,同時又是繼發新的病變的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