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現狀及對策論文範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態文明現狀及對策論文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生態文明現狀及對策論文範文

1、生態文明的闡述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更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生態共同發展的成果,是人類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社會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順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使得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局面;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良性循環的社會文化倫理形態。對於生態文明目前有四種不同的理解。

1)從廣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是人類經歷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第四個階段,也是第四種社會形態。

2)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展之後的第四種文明形態。這四個文明共同支撐起了現在的社會主義和諧大廈。其中物質文明是物質基礎,就如同大廈的地基一般,精神文明是和諧社會的智力源泉,政治文明是和諧社會良好社會環境的提供者,而生態文明則是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發展的基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生態文明是一種發展理念。其主要是指生態文明所倡導的一種與對自然進行長期掠奪式的野蠻的開發相反的理念,其倡導的是積極建設和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4)生態文明從制度屬性的角度被認爲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社會主義倡導的是社會公平發展的原則,而生態問題實質就是社會公平問題,只有倡導生態文明纔能有效解決生態問題,從而解決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問題。總而言之,生態文明不管是何種理解、何種體質、何種形式,其所倡導的核心理念都是不變的,就是爲了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和良性循環。

2、我國生態文明現狀

雖然我國現階段也處於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國生態文明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2.1爲促進經濟增長對資源過度掠奪,導致資源嚴重匱乏

我國本身屬於人口大國、資源嚴重短缺型國家。我國大多數的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類的煤、油、天然氣只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5%、11%、4%,資源嚴重匱乏。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爲了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長期盲目採用以追求增長速度、大量消耗資源爲特徵的粗放型的社會發展模式,在經濟迅速發展、百姓物質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的結果下,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與經濟發展的增收嚴重不平衡,導致不可再生的生態資源總量直線下降,可再生資源也同樣如此,出現了後續經濟發展“力不從心”的感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森林覆蓋率降低、草場退化嚴重。森林資源自古至今是我國百姓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現今社會由於造紙等各種工業需要導致我國森林資源的消耗嚴重,加上長期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現象嚴重,導致我國森林覆蓋率大幅降低;隨着經濟利益的發展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誘惑力使得草場地面下的礦產資源破壞嚴重,過度開採、過度放牧等現象導致我國的草地資源退化非常嚴重。

(2)可用耕地面積逐年下降,緊逼耕地紅線。我國人均可耕地面積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爲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再加上由於各種污染造成的耕地不可用而導致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可耕地面積逐年下降,已經到了步步緊逼耕地紅線的標準。

(3)水資源嚴重匱乏。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爲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僅爲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列全球121位,是全球13個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但是這些還不是全部可利用的資源,除去一些不可利用的淡水外,我國可利用的人均淡水資源爲900立方米,並且分佈極度不均勻。隨着各種經濟發展對水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和對水資源的嚴重污染,當前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地下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劇的趨勢,這些都導致我國的淡水資源嚴重匱乏和短缺,嚴重威脅我國社會生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4)礦產資源嚴重短缺。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我國當前屬於粗放式開發和發展,導致我國的礦產資源的需求和開採量逐年快速增長,礦產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到2010年,我國可以保證消費和發展需求的礦產只有21種,其他礦產資源需要不同程度地從他國進口,隨着開採程度的日益加劇,進口量也日益增多。

2.2環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某些方面反而加劇

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爲頭疼的問題,隨着改革開放經濟的大力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使得國民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甚至到了舉家搬遷的地步。最爲明顯的爲大氣污染、土地污染和水污染。

2.3各種由人爲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頻發

雖然我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各種自然災害數量卻有增無減,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生態系統的平衡被人類的開發活動給打破,從而導致自然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的下降。自然災害的頻發嚴重影響着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給當地的百姓的生活和生產帶來巨大影響。

3、我國生態文明現狀分析

雖然我國的各種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能源、土地、水資源、礦產等嚴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生態文明建設舉步維艱,下面我們將對其原因進行具體分析:

3.1經濟發展模式過於粗放、不夠細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各項經濟指標都非常完美,但就是因爲過於注重經濟的發展從而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前後我國一直處於非常貧困時期,國家和人們非常迫切地需要解決經濟問題,再加上人口數量的急劇上升,中國的經濟出現了以大量消耗各種自然資源和破壞各種生態爲代價實現增長的局面,造成了經濟發展模式過於粗放。

3.2國民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認識不夠深刻

生態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發展,只有和諧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甚至到現在,我國的國民被培養成了一種經濟發展中的賺錢機器,甚至有人會認爲“只要能賺到錢,其他都可以先放一放”的思想,導致水資源嚴重浪費、垃圾滿地等現象頻發。甚至爲了節約成本獲得利潤而減少污水處理措施,直接進行排放,導致水污染嚴重。

3.3科學技術比較落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之一,也是提高各種資源利用率、大量治理各種污染的重要保障。我國在一段時間內過於追求發展經濟,忽視對一些排污處理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忽視企業自身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從而造成我國在這方面的科技水平不夠高,導致我國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無法對污染進行處理。

3.4各種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執行不到位

由於對經濟的過度關注、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各種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對一些具體的排污處理措施的處罰規定不夠細緻,使得這些企業對法律法規有機可乘。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各地方政府以經濟增長爲重要考覈指標,對經濟增長的關注遠遠強於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對企業造成的污染甚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法律法規執行嚴重不到位。

4、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我國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還沒有完全成型,在形成過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問題,我們將對此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

4.1改變經濟發展模式

過去我國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遠遠大於對環境的保護程度,一直採取的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發展對經濟固然具有巨大作用,但是卻不具有可持續性,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對環境的過度污染都是經濟發展模式過於粗放造成的。當前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促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得到和諧發展。

4.2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開發固然是一種可以改變的局面,但是也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持,只有國家和企業對環境污染處理和資源過度開發等方面進行科技創新才能達到徹底解決的效果。例如污水處理均需要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當污水符合排放標準之後方可進行排放。

4.3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大執行和監督力度

任何事情的執行都需要法律法規的約束,對相關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爲進行處罰。相關部門應該加大監督執法力度,發現違法行爲堅決予以處罰,絕不姑息。

4.4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國民生態文明意識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百姓的生態文明意識不夠強。在經濟發展時期,經濟的發展對於促進百姓生活具有重大作用,此時往往很容易忽視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使得國家經濟和百姓生活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國民生態文明意識方能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也將越來越快。

5、結語

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社會形態,需要社會各界、各方面協同合作,只有真正做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才正式形成,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爲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