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管理論文

在當前公共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那麼關於公共管理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公共管理論文,歡迎閱讀。

關於公共管理論文

摘要:傳統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存在內容空洞和方法機械的突出問題,政務信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爲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主要分析傳統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困境,以及“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對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影響,並探索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

挖掘和利用“互聯網+”專業和行業信息資源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早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就明確提出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方法、內容創新”,要“採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1]。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技術”“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2]。在這種形勢下,國內高校開始探討如何將“互聯網+”與專業課程教學要素相結合的問題[3]。這種改革不僅是指在形式上採用網絡課程、微課、慕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處理好專業課程如何學、學什麼等關鍵問題,也就是如何挖掘和利用“互聯網+”專業和行業信息資源來改革和優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改變專業課程教學“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問題。在本科專業課程中,“互聯網+”專業信息資源給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帶來的影響最顯著。

一、傳統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困境

(一)教學內容空洞

儘管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從20世紀80年代恢復重建以來已經有30多年的時間,但教學內容空洞依然是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公共管理學科主幹課程的理論都產生於西方,因而國內所使用的教材在內容體系上基本都以西方的理論體系爲藍本,脫離了我國公共管理的實踐[4];另一方面,由於公共管理類課程講述的問題與黨政機關事務密切相關,問題的政治性強,信息公開程度低,長期以來外界很難知曉其真實信息,尤其是在我國,政務信息的披露十分謹慎,任課教師往往不能瞭解真實的公共管理實踐過程,教學過程中基本無專業信息資源可用。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公共管理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基本都單純地介紹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導致教學內容空洞。例如,在講述《公共政策學》政策過程理論時,教師往往只能講述布魯爾(er)和德利翁(on)很多年前提出的“階段論”(thestagesheuristic),並將政策過程理想化地劃分爲政策問題、政策議程、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終結等分離的環節,而對於我國獨特的“邊制定邊執行”的“政策試點”機制等相關內容鮮有涉及。

(二)教學方法機械

教學內容空洞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教學方法機械,我國任課教師往往單純採用理論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較少使用案例式、啓發式、探討式等教學方法。由於西方的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差距較大,同時部分教師對西方理論本身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徹,導致教師在講授時經常是機械地、蒼白地對理論進行介紹,無法激發學生對我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的探究興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講述《行政組織學》組織結構時,僅依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講解什麼是“科層制”及其特點,什麼是“管理寬度”,什麼是“管理層級”等,而對於我國從中央政府到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州、地區、盟)、縣(區、自治旗)、鄉鎮(街道辦)等各級行政組織體系的複雜結構及其職責配置不瞭解,導致理論與實踐完全脫節。

二、“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對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影響

隨着政務信息進入“互聯網+”時代,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個國家治理過程中各級黨政機關的方針政策、數據資源、管理過程甚至是核心的決策過程,已經基本全方位、關聯性地通過網站、移動政務平臺、政務微博等載體公佈於衆,真實的“公共管理活動”逐漸以數字化形式進行展現。這種以政府爲核心的公共管理活動及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將會對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產生積極影響,也爲走出傳統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

(一)“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拓展教學內容

“互聯網+”對教學的直接影響是“拓展教學內容和學習資源”[5]。一是“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拓展教學內容的寬度。教學內容的寬度是指教材容納的教材章節數量,發達的網絡信息資源將教學內容從章節數量有限的教材延伸到了各級網站甚至是全球各國網站的全部內容,其能夠提供遠超出教材章節範圍的教學內容。例如,nbloom&chuk著名公共管理導論教材《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經》,對美國國家行政、聯邦制與府際關係、聯邦預算、美國公民行動等內容的講述中鏈接了大量網站信息資源。此外,類似因“互聯網+”政務信息時代的到來,在有限的教材內容中大幅拓展教學內容寬度的還有er的《公共政策導論》、NicholasHenry的《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等,這些都可以說是“無限延展的教材”。二是“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教學內容的深度是指某個章節知識點的縱深程度。“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能夠以提供現實案例和數據資源的方式深化傳統教材文字表述的理論內容。例如,的著名公共政策導論教材《理解公共政策》,在講解美國的刑事政策、健康與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經濟政策、稅收政策、環境政策時鏈接了豐富的源於政務網絡信息的案例資源和數據分析資源,使教材中每個章節的內容都具有立體化和通透性特點。對於我國的`公共管理教材而言,“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增加教學內容深度的最核心表現就是提供了教學內容本土化的途徑。所謂教學內容本土化就是注重總結和講述中國本土的公共管理實踐,以及基於實踐提出的理論。例如,近年來在《行政組織學》《公共政策學》《政治學基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課程中,有學者嘗試提出“職責同構”“政策試點”“協商民主”“黨管幹部”等本土化內容,但基本都停留在概念層面,沒有豐富的實踐信息,而“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提供了獲取這些信息的途徑,有利於實現教學內容的本土化。

(二)“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優化教學方法

在“互聯網+”政務信息時代,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優化。首先,政務信息資源的豐富和獲取方式的便捷,爲教師廣泛使用案例式教學、啓發式教學、探討式教學等方法提供了現實條件。例如,案例教學的前提是必須有豐富的、真實的、可供討論的案例,如果所需的教案案例都通過實地調查獲取,一般高校教師不可能做到,但“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爲所有公共管理類核心課程提供海量的案例原始信息。正如著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專家Jr.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指南》所指出的,政務網絡信息資源在第一手調查資料之外,提供了更便捷的獲取公共管理案例的途徑。其次,可以提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互聯網+”政務信息時代打破了傳統教學囿於有形教室課堂的侷限,能夠實現“課內課外”與“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並提供“永不下課”的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課堂上熱鬧一下,教室外就拋腦後”的狀況。例如,無論是案例教學還是探討式教學,豐富的“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可以促進學生在教室課堂外開展自主式和研究性學習,甚至能夠吸引興趣濃厚的學生進行長期深入的探究,從而大大提高這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三、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我國自2005年10月作爲中央人民政府的國務院網站正式上線以來,已經持續實施了10多年的政府上網工程,尤其是近年來的“互聯網+大數據”和“互聯網+公共服務”項目的推進,使我國從中央層級到省級、地市級、縣區級、鄉鎮級的黨政機關和公共管理機構的政務信息甚至是內部流程信息和數據公之於衆,形成了龐大的“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而如何將“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有效運用於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中是亟需探索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探索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路徑(見圖1),其包括持續循環的5個環節。

(一)分析課程教學對“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的需求

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全方位調查,確定“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類課程中挖掘使用政務信息資源的需求情況,形成學生和教師在公共管理類各門核心課程、各章節教學中對政務信息資源的需求詳單。

(二)“互聯網+”政務信息教學資源體系開發

“互聯網改變了知識的存儲、流動與獲取方式”[6],“互聯網+”政務信息爲教師挖掘“實踐中的公共管理學”提供了廣闊空間。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能夠以“互聯網+”時代各級各類黨政機關網站、非政府組織網站、官方媒體網站,以及相應機構的微博平臺、移動政務平臺等爲主要的信息來源,並參照《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學》《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經濟學》等公共管理類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範圍,運用信息資源挖掘理論,開發和挖掘可用的教學資源。其中,開發和挖掘可用的教學資源既包括可以直接獲取開發的資源,如網站上的政策數據庫,也包括需要間接挖掘和加工分析處理的資源,如統計部門網站上的公共管理行業數據。

(三)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課程教學設計

運用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在公共管理類核心課程中以基本章節爲依據,重新設計和安排每門課程各部分的具體教學體系,形成系列規範性的教案或自編教材。例如,在講述《行政組織學》中關於“我國政府結構”的內容時,可以引入各級政府的網站,在講述基本理論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網站直接觀察不同層級政府的架構。

(四)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教學方法改革

互動教學是培養學生興趣和啓發學生思維的最好方法,而“互聯網+”爲公共管理學科的互動式教學提供了技術手段[7]。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教學方法改革要以互動式教學爲核心,探索“模擬現場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方法。“模擬現場教學”是充分利用政務網絡信息資源,當場展示公共管理的“真實面目”和“現實問題”,並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任務驅動教學”是指引導學生自主挖掘政務信息資源,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公共管理問題,其徹底改變了教師單方面灌輸理論的方式。

(五)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教學效果評價

在公共管理類核心課程均實施教學改革後,通過在線互動技術廣泛徵求學生、教師和專家的意見,並評估每門課程基於“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挖掘的教學效果和質量,爲下一輪“互聯網+”政務信息資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資源挖掘和教學方法優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