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自主探究學習的實施與探討的論文

“自主探究”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學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因此,自主探究學習是以探究爲核心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將取代以知識傳授爲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這對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而言,無疑提出了較高要求和嶄新的挑戰。對於自主探究式學習,有的教師認爲是很深奧的、只有科學家才能乾的事;有的教師認爲探究學習很簡單,只是讓學生自己摸、自己做而已,如果簡單地讓學生自主探究卻無從下手,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鑑於此,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呢?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語文課堂中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語文教學中自主探究學習的實施與探討的論文

一、以“扶”助學生“上路”

在導入階段,創設新穎、有趣、優美、多變的語言情景,配合教師主動明瞭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運用對比鮮明的教學媒體,能很好地喚起了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學生的直覺興趣和問題意識,自發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扶”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如我在教《最苦與最樂》時,對學生進行激趣導入:同學們,痛苦與快樂是人生永恆的話題。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現在我告訴你們:放假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生活中什麼最苦?讓大家一起來分擔,生活中什麼最樂?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生暢所欲言,談完了自己的感受後,我就順勢說:剛纔,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啓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通過激趣引起學生“我要學”的強烈慾望,從而達到了以“扶”助學生“上路”的目的。

二、以“引”導學生“走路”

語文教學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要立足於“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來設計教學,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鑽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掌握知識技能,還能使他們思維開放,學會學習,並且越學越“活”。

1.啓發、引導學生會思會疑。

思和疑並不是無目的、無根據地瞎想,而是結合文本科學地思和疑。因此,教師必須啓發、引導學生根據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對文本善於歸納和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問題。

在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教師應讓學生明確這一環節在“自主探究”學習中的重要性,創設條件分小組讓學生人人動腦,充分利用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讓每個學生參與小組研究活動,讓每個小組互相競爭,引導學生大膽討論交流,勇於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各具特色的問題。同時,老師恰當、巧妙的設置“問題”對於增加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至關重要,而最精彩的“問題”往往出自學生的“質疑”。

三、以“放”促學生“拓路” 自主探究式教學活動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學規律的前提下,創設開放的、生動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情境,放手於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究潛力,釋放學生內在的探究能量,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切勿包辦代替。

1.“放手”讓學生去學習。

分組探究是一種開放性很強的教學方式,目的是給學生創造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盡情展現自己的個性。這樣的通過學生的親自思考體驗,“放手”讓學生去學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2.解決問題的過程做到“敢放”。

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的回答通過小組之間的比較,歸納規律;讓學生敢於對探究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甚至相反的觀點;善於在小組中開展討論,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個性特長的舞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習慣。並通過實際的例子讓學生理解,使學生敢於提出不同的'觀點並解釋探究的結論。

3.評估總結中做到“善放”。

讓學生對自主探究的行爲和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學性進行評估;對探究結果差異的評估以及對探究過程中的成與敗的總結等。善於放手培養學生評估自主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的意識,吸取經驗教訓,嘗試改進自主探究方案,發展學生思維的嚴密性、開放性。

4.交流與合作中做到“奔放”。

在整個自主探究活動中,交流與合作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認識到探究中必須合作,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善於思考別人的不同意見,改進自己的探究方案,培養樂於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團隊精神,形成一個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協作的良好氛圍,有助於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敢於創造的能力,“拓”寬探究學習的思路,使之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達到熱情洋溢,感情奔放。

實踐表明,自主探究學習是學生樂於接受,併力求參與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的實踐活動,無論對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的形成還是對人的工作、學習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它能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爲主動去獲取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樹立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