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涉農貸款發展中的困境與政策建議論文

黑河市轄 2 市 3 縣 1 區,有 65 個鄉( 鎮)、562 個行政村,99 個農場。 總人口 175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 101 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地區。 長期以來,黑河市金融機構高度重視“ 三農”工作,一直把涉農貸款的發放、利用、回收作爲重點工作來抓。 但通過統計分析黑河地區近年來涉農貸款數據,發現涉農貸款發放過程中,存在很多新問題,急需解決。

黑河市涉農貸款發展中的困境與政策建議論文

一、涉農貸款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 一) 部分機構支農資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黑河地區共有九家銀行,但只有農業發展銀行、黑河農村商業銀行爲黑河市支農主力軍,紮根農村。 農業發展銀行、 黑河農村商銀行承擔着黑河市 80%的涉農貸款,但二者的存款佔比與涉農貸款佔比並不匹配。 黑河農村商業銀行以佔當地 11.8%的存款承擔了當地金融機構 19.8%的貸款,存款、涉農貸款市場份額佔比差額高達 8.72,支農資金明顯不足,可以說是入不敷出,只能通過人民銀行的支農再貸款解決剩餘需求。

( 二) 涉農貸款增幅緩慢,農戶貸款比例逐年下降。

截至 2014 年末, 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31.7 億元,比上年增長 21%. 黑河市涉農貸款的發放金額在近 4 年逐年走高,但是,涉農貸款所佔的比例並沒有明顯提高,低於各項貸款總額的增加幅度,這說明涉農貸款的增長速度落後於其他貸款的增長。 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

農戶貸款在涉農貸款中所佔比例,在近 4 年內呈連續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較大,這說明涉農貸款中對農戶的貸款難以滿足目前農戶生產和生活的貸款需求。

( 三) 農戶貸款增幅變化大,貸款農戶數逐年下降。

從涉農貸款整體水平上來看,農戶貸款的餘額有震盪上升的趨勢。 受地方政府政策性因素影響,2013 年農戶貸款增幅急劇上升,2014 年又急劇下降,極不穩定。部分涉農貸款金融機構農戶貸款呈下降趨勢,甚至連續 4 年出現負增長。 這說明涉農貸款放貸覆蓋面正在逐漸萎縮,多數涉農資金被分配給了少數農戶,涉農貸款並未真正達到預期目標。

( 四) 農戶貸款需求空間大,中小微企業急需資金注入。

通過對黑河市 1000 個農戶進行抽樣調查, 有效樣本數爲 865,其中有 674 個農戶有貸款需求,佔比 77.9%,最終實現借款意願的有 430 戶,佔有效樣本數的 49.7%,佔有貸款需求農戶的比例爲 63.8%. 也就是說其餘 36.2%有貸款需求的農戶,未從銀行獲得貸款。 因此,農村金融中涉農貸款空間巨大。

黑河市農村中小微企業多數處於創業期,無論是市場開拓還是擴大規模,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調查 100 家中小微企業,有效樣本數爲 89,其中僅有 31 個企業在創業時採用外部債務融資,佔有效樣本的 34.8%. 58 個企業初始創業資金來自於內源性融資,即自有資金、合夥人資金或舉借外債。 處於發展期的企業,其產品和項目已經逐漸被市場所接受,發展前景明朗,迫切需要資金注入來擴大規模搶佔市場份額。

( 五) 涉農貸款投入力量小,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

農業發展銀行黑河分行、黑河農村商業銀行承擔着黑河地區 80%的涉農貸款,責任大任務重,長年累月積累的風險較高,人力、物力、財力耗費較大。 目前,黑河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不良率均控制在 2-4%,甚至更低,而黑河農商行涉農貸款不良率一般在 6-9%左右, 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農戶貸款不良率更高,急需採取措施扭轉局面。

二、涉農貸款出現問題的原因。

( 一) 農村資金嚴重外流,呈現“ 一社難支三農”的局面由於黑河市農村市場利潤率較低,國有商業銀行經過戰略性調整後,紛紛從農村撤走,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服務網點大幅減少, 被保留下來的多數爲農村信用社,出現了農村信用社“ 一支獨大”的局面,但在“ 三農”多元化、多層次的信貸融資需求下,往往表現出“ 獨木難支”的現象。 由於農商行縣域資金組織比較困難,財政對公存款餘額相對較小,加之部分農信社網點曾出現“ 只存不貸”或者“ 存多貸少”的現象,大量農村資金沒有“ 爲己所用”而是流進了城市,存貸差額不斷擴大,逐漸演變成農村資金的“ 抽水機”.

( 二) 涉農貸款主體小而分散,資質低,風險大。

1.涉農貸款主體小而分散,生產經營穩定性差。 涉農貸款主體可分爲個人涉農貸款、企業貸款和各類非企業組織貸款三類。 一方面這三類貸款主體均爲中小微企業或農戶,分佈在個個鄉鎮,交通不便位置偏遠,管理半徑遠,貸前調查難度大,管理成本高;另一方面涉農產業脆弱,品種單一,技術含量低,受季節、自然災害影響大,金融機構存在畏貸現象。

2.缺乏足夠的抵押 、擔保 ,農戶 、企業貸款難 . 調查顯示:農村的借款保證方式主要是信用、抵押和擔保,分別佔借款總額的 41.2%、38.6%、15.8%. 但在信用借款中,親友借款佔據 65.3%, 向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非常小。 由此可見,農村最主要的借款方式仍然是財產抵押,佔總借款的 55.9%.從抵押物來看,農戶貸款主要是依靠私人房產和土地,中小微企業靠企業廠房和設備。 但往往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抵押物的種類要求嚴格,折舊率較高,放貸比例較低。 一般農戶把折舊後 10 萬元的資產作爲抵押物,只能貸出 3-4 萬元。

3.缺乏信用記錄和資信評級 ,難以滿足銀行的風險管理要求。 由於黑河市偏遠落後,缺乏健全的信用擔保體系,難以獲得銀行業的信用貸款,而農戶家庭財產和中小微企業資產規模非常有限,變現能力較低,傳統的抵押擔保方式限制了農村貸款主體獲得貸款及貸款規模。 一但受市場、 氣候或政策等因素影響導致涉農貸款出現風險時,由於缺少第二還款來源或者有效風險補償,貸款極容易形成損失,風險較大。

( 三) 部分貸款產品與市場需求不符 ,致使市場需求無法滿足。

目前,黑河農村商業銀行的部分涉農貸款產品與貸款主體的需求不一致,主要表現爲貸款期限不匹配、金額過小、抵押擔保貸款手續繁瑣以及抵押物的種類及形式過於單一。 例如涉農貸款的短期性不能滿足農業生長、中小微企業資金投入的長期化要求。 黑河農村商業銀行的涉農貸款期限一般從 6 個月到 2 年,多以 1 年期限爲主,監管部門也傾向於多發放短期貸款,以增強資產流動性,降低風險,但這與現代農業生長的長期化、農業企業的投入-回報週期不吻合,若不根據貸款主體的實際生產情況來合理確定貸款期限, 其結果可能造成農戶貸款需求無法滿足,致使不良貸款增加。

( 四) 銀行信貸人員素質較差,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差,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

黑河農村商業銀行信貸員較少,平均一個信貸員要負責管轄 5 個行政村、22 個自然村( 屯) 的上千戶農民,工作量大,沒有時間學習,部分信貸員不瞭解種養殖業的相關知識、 農村產業政策以及農業管理時間週期等綜合知識,對農業科技瞭解的不透徹,不能客觀評價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查結果。 有的信貸員制度執行不到位,在貸前審查時未親自到現場審查,敷衍了事,對風險大的貸款主體審查不嚴,埋下了巨大的風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涉農貸款的不良率。

( 五) 支農貸款缺乏風險轉移機制 ,影響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

黑河市農業生產週期長,容易受雨雪冰凍、洪澇乾旱、病蟲害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而目前卻沒有專門的涉農貸款擔保機構,不可抗力風險造成的損失只能由農戶與銀行來承擔。 目前黑河市農業保險規模非常有限,有些地區甚至沒有參保。 一方面保險公司的承辦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農戶風險意識淡薄,參保積極性不高,推廣起來困難重重, 這樣就不能將涉農貸款的風險轉嫁給社會保險機構,致使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大打折扣。

三、政策建議。

( 一) 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性工具,改善涉農貸款的供需矛盾。

1.擴大財政補貼範圍,適度調控貸款規模。 市政府應該繼續改善現有的補貼標準,擴大補貼範圍,設立專項基金,對黑河農村商業銀行的涉農貸款業務制定並實施專項補貼計劃,加大補貼力度。 鼓勵養老基金、公積金、財政資金、徵地款、各類補貼等對公存款存入支農機構,緩解涉農貸款的供需矛盾。

2.實行支農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政策。 對涉農貸款不足的縣域金融機構,加大再貸款的發放力度及規模,以滿足其資金要求。 同時,積極鼓勵縣域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票據再貼現業務,實行優惠的再貼現率,並適當提高再貼現額度。

3.鼓勵支農機構大力拓展存款業務 ,增加支農信貸資金。 進一步加強“ 以貸引存”力度,提高貸款客戶的資金回存率,積極推行存貸掛鉤管理機制,利用貸款槓桿來擴大存款資金的迴流,發揮貸款的乘數效應。 同時,可以利用自身機構網點多、機制靈活、對農村經濟瞭解多等優勢,積極開辦貼現、轉貼現、委託貸款、保險箱、代收代付、匯票承兌、信息諮詢等中間業務,增加收入,提高支農實力。

( 二) 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放寬抵押擔保條件 ,解決涉農貸款難問題。

1.積極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針對農村信貸主體小而分散、信用狀況不佳的現狀,黑河市政府及支農機構應積極推進農戶、農村中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工作。 不斷開展“ 信用鄉鎮”、“ 信用村屯”、“ 信用農戶”的評選工作。 人民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個人徵信系統, 不斷完善農村地區農民、中小微企業徵信系統,爲支農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查詢交易平臺,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2.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 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只要是體現在農村抵押擔保難落實,黑河農商行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把大型農業生產設備、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塗使用權、預期收入等納入抵押、質押物範圍,放寬涉農貸款主體的貸款審查條件。 同時,合理計算抵押擔保物的折舊率,提高放寬比例。

( 三) 加強宣傳培訓 ,建立考覈激勵機制 ,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意識。

應加大對黑河市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主體的宣傳培訓力度,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式培訓機制。 一是要把信貸員培養成全面的複合型人才,能夠掌握種養殖業知識、 農村產業政策以及農業管理時間週期等綜合知識,能夠綜合評估涉農貸款的風險程度,做出科學合理的貸款評價。 二是要建立考覈獎懲機制,分解涉農貸款指標任務,明確各項工作的職責,明確獎懲細則,積極調動信貸員的工作積極性,提起其責任意識。 三是要開展農民金融知識培訓班,定期開展“ 金融知識一堂課”活動,把徵信、理財、信用評級劃分規則、抵押質押物範圍、折舊率計算、貸款發放比例、等知識灌輸給涉農貸款主體,使他們瞭解並接受新的金融產品及工具。

( 四) 完善涉農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清收不良資產。

1.完善涉農貸款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 1) 積極引導現有擔保公司、保險公司介入涉農領域,加快發展農業保險規模。 對加入涉農領域的保險機構,給與適當的補貼及稅收優惠政策。( 2)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關係到廣大居民生活水平或具有本地特色的項目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加大對由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造成損失的風險補償力度。

2.政府 、公檢法與海關聯動 ,協助清收不良資產 ,打擊逃廢債行爲。 地方政府應積極協助縣域金融機構特別是黑河農村商業銀行,消化歷史包袱,積極給與援助和支持。 加強與公檢法等部門的溝通協調, 大力清收盤活不良資產,打擊逃廢債行爲,對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貸款,應儘快用優質的資產進行置換,實現支農機構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