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教好文言文論文

一、新舊聯繫,溫故知新

探究如何教好文言文論文

講一些重點詞的意義時,一般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篇目中的同一詞的意義。例如,筆者曾教賈誼《論積貯疏》中“卒然邊境有急”的“卒”字時,就引導學生回憶《赤壁之戰》中“五萬兵難卒合”的“卒”字的意義;講“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一句中的“靡”字時,就引導學生回憶《曹劌論戰》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的意義;講“蹶”字時,就引導學生回憶《赤壁之戰》中“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的“蹶”字的意義。這樣新舊聯繫,讓學生既鞏固了已學過的知識,又掌握了一個詞新出現的意義。

二、歸納辨析,系統記憶

一詞多義,是古今漢語都存在的現象,但在文言文中尤其突出,可以說一詞多義是文言詞彙的一個重要特點,筆者在講授文言詞意時,不是孤零零地一個個單獨擺下,而是在出現了幾個意義後就進行歸納,引導學生去辨析。如學習了《信陵君竊符救趙》,就對“伐”字的意義進行歸納。(1)坎坎伐檀兮(砍伐);(2)命子封帥軍二百乘以伐京(進攻);(3)口誅筆伐(聲討);(4)此五霸之伐也(功勞)。學習《阿房宮賦》後,就對“可憐”的詞義進行歸納。(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可憐);(2)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可愛);(3)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把學過的這些文言詞義,歸納總結,讓學生一一去辨析,使他們學到的知識系統化,並牢牢地印在腦子裏。文言詞語積累多了,日後讀文言文時,就可以根據上下文對一個詞的詞義作出準確的判斷,達到執一馭萬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學習成語

我們閱讀報刊、文章,常常遇到一些成語,它是人們經常引用的一種古語。有些從字面看不可理解,必須知道它的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這就是追根溯源。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對“怒髮衝冠”、“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成語的原義和出處就瞭解了。學習《鴻門宴》,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秋毫無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豎子不足與謀”、“勞苦功高”等成語的'內涵也就清楚了。這些,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吸取古代語言的精華。還有一些成語的字義仍保持着古義,在講解文言詞義時就要加以聯繫。如學習《鴻門宴》中“亡去不義”的“去”字時,說明“去”就是“離開”的意思,今天有成語“何去何從”(離開哪裏?走向哪裏?),學習“持劍盾步走”的“走”字時是“跑”的意思,今天有成語“走馬觀花”(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這種聯繫,既加深了學生對一些文言詞語的理解,又豐富了詞彙積累,爲他們閱讀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多讀熟記,翻譯背誦

俗話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朗讀背誦是傳統語文教學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尤其是文言文不反覆誦讀,就不可能朗朗上口,文言詞語和古漢語的一些特殊句式就很難掌握。同時,朗讀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助能力,使學生逐步理解文章的意義。因此學生學過的文言文一般都要求要熟讀成誦。學生要朗讀好,可以全班齊讀、個別朗讀、教師範讀等形式多樣。通過反覆誦讀,利用文言文的構詞造句特點以及語音停頓、語氣聲調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他們各具特點,一個個鮮明生動,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他們的性格特點,如《蜀道難》,通過誦讀不僅能夠疏通文意,還感悟了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把文言文譯成白話文是一種重要的綜合性訓練,既可以訓練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現代語文的表達能力。因此,學過的文言文一般都要求學生做翻譯練習。一些篇段學生翻譯後,教師作修改,然後讓學生再斟酌一字一句對照,教學效果很好。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