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原生態民歌發展趨勢論文

摘要:瑤族原生態民歌源於瑤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生動、淳樸的寫照,它蘊涵很深的民歌文化和歷史文化。瑤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既全面滿足了文化藝術發展的多元化要求,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現實需要。在當前的現實環境下,瑤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需要與當代社會達成一致,重新構築適宜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體系,保留瑤族原生態民歌藝術形態,要與現實社會並軌,在民族文化視域下本色不變的發展下去。

談原生態民歌發展趨勢論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瑤族;原生態民歌

一、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現象

“瑤族原生態民歌和文化、歷史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1]作爲歷史匯聚的生存方式的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既強調音樂的樣式、旋律、風格,也承載了民歌的歷史與文化,實現了民歌、歷史與文化三者的互聯互通,緊密相連。比如:平地瑤民歌“蝴蝶歌”、“溜西拉嘞”,在舞臺上演出採用的是無伴奏的四聲部歌唱形式、旋律優美、和諧,再加上歌者豔麗的服飾,更是能穿透現場觀衆的魂靈。然而,人們在讚歎“蝴蝶歌”、“溜西拉嘞”優美旋律的同時,讚賞的是無伴奏演唱歌曲的和諧美。很少有人能聽明白平地瑤民歌“蝴蝶歌”、“溜西拉嘞”的歌詞,也不一定了解原生態平地瑤民歌“蝴蝶歌”、“溜西拉嘞”背後蘊含的豐富文化及瑤族音民歌的真諦。實際上,原生態的平地瑤民歌“蝴蝶歌”、“溜西拉嘞”不僅和瑤族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關,還與歷史傳承、民族精神彰顯、社會文化整合等文化功能相關。與此同時,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歌形式和民歌風格保持了較爲鮮明的民族特點與地方性差別。瑤族原生態民歌和傳統民族服飾類似,代代相傳,較爲固定的音樂風格具備這一族羣的族徽象徵意義。既展示了不同民族音樂風範,即便是同一民族的民歌,也因爲居住地域的差異,呈現出顯著的地方性差別。比如,金秀瑤族民歌,從整體上來說,和其它瑤族的民歌相比較,展示出獨到的民歌風範,它產生於高山地帶,音樂高亢、宏亮、優美。然而,平地瑤民歌產生於平原地帶,音樂平穩、低沉、深情而又帶有傷感之美。在風格上和金秀瑤族民歌又有很大的地域差別。

二、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生命力

瑤族原生態民歌是生產、生活相互交織的藝術結晶,承載了特定社會功能,並和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習慣等密切聯繫、密切相關。比如,平地瑤族“哭嫁歌”的聲部與哭嫁儀式相銜接,從哭嫁的角色、程序等方面介入不同音高,並通過樂調有機結合在一塊。平地瑤族人民並不會去刻意關注音程、音高之間的關係,以及音之間的聯繫規則,而是根據聲腔的特點,去找尋心理歸處與情感的宣泄點,依靠代代傳承的感覺,在音韻、聲腔的互動中,實現支撐與呼應,形成獨立、和諧的多聲部,“這一‘非理性’的結構形成和西方“理性”迥然差異的思維模式,並且文化語境也差別較大”。[2]民歌所承載的社會功能,進一步確定了其在文化生態系統中的所處的地位,展示出強勁的生命力。通過平地瑤族例子可以發現,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的發展,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文化張力,其從過去發展到現在,尤其獨特的優勢,這一優勢是現在流行歌曲所無法比擬的,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結果,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

三、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發展現狀

全球化衝擊了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根基,全球化發展已突破傳統地理束縛,融入到世界各地,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對原生態民歌來說,很明顯,衝擊非常的嚴重。面對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音樂浪潮和國內的流行歌曲的衝擊,如何才能很好傳承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模式,成爲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爲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審慎思考,探索其中緣由。

(一)流行歌曲衝擊了瑤族原生態民歌

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已經改變人們對瑤族原生態民歌的認知模式,有時候勢必會將瑤族原生態民歌劃入“落後的”、“雜亂的”文化範疇,嚴重低估了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價值。強勢文化的不斷擴張,潛移默化間導致弱勢文化開始向強勢文化靠攏並漸漸轉化。對音樂文化來說,最明顯的是現代廣告文化、現代文化以及商品文化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也受到了衝擊,特別是伴隨經濟社會的進步、娛樂文化的發展,流行歌曲在市場上佔有較大比例,獲得了大量的聽衆。與此同時,伴隨互聯網、多媒體等諸多技術的全面運用,爲流行歌曲在全社會的發展,構建了更爲寬闊的平臺,已經漸漸替代民族歌曲,成爲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特別是流行歌曲藉助互聯網,依託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實現了即時傳播,使人們對歌曲的選擇更加多元化,不再侷限於本民族的歌曲,瑤族原生態民歌也如此。隨着對外開放的發展,也會對其他民族的歌曲開始慢慢接納,在精神文化需求上,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這就使得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從這裏可以看出,文化全球化衝擊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的文化之基,對瑤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極爲不利,削弱了文化的原生態性。

(二)自然鄉土傳承力度不足

當代社會中,現代的理念將鄉土性作爲土俗的審美旨趣,但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的鄉土性,是通過羣體之間的交往實現代代相傳,重點是採用娛神、自娛以及娛人等方式來傳播。這也充分表明民歌與民俗之間存在一致性,既表現在開展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民衆從民間立場的視角展示民歌的本真特點,也可以通過社會大衆的思想、情調和生活等來展示民歌的原生態。現代社會在對鄉土性理解上存在偏差,導致其對瑤族原生態民歌認知上存在誤區,民歌文化在傳播中遇到了阻力。另外,瑤族原生態民歌鄉土性的民俗效能受到約束,其包含的普世價值標準被淡化,民俗也被淡化。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瑤族原生態民歌的原生態性儀式,漸漸被弱化或者擯棄,漸漸失去其鄉土性。比如,人們常看到的這一場景,雖然瑤族藝人還是穿着傳統的瑤族服裝載歌載舞,但是其使用的民歌是現代性很強的民歌。從這裏可以發現,鄉土傳承的後勁展示明顯的不足,約束了瑤族原生態民歌的進一步發展,當代轉型的難度大。所以,激發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活力,成爲當前面對的重大課題。

四、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發展趨勢

瑤族原生態民歌生存狀態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轉型、文化的變遷,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對於瑤族原生態民歌的文化發展,我們可以借用黃翔鵬先生的一句話“發展中的保存和博物館式的‘本源’的保存應予並重而取雙軌進行的路向”。[3]從民族文化中的視域來研究瑤族原生態民歌,是運用了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方面,從這也可以看出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的本質。由此可見,文化變遷及文化人類學對於瑤族原生態民歌的研究具有解釋現象、探尋根源、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確立正確的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觀

民歌本身的世界性、民族性是互相對立與銜接的兩個不同方面。當前瑤族原生態民歌文化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這不表明其在意義上也邊緣化,而應當作精神信仰,或者是劃歸到生活世界中,強調多元化的習俗、堅持個性化的生活情趣,這些將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直接性影響。民歌屬於文化現象範疇,每一個社會都存在和規則緊密聯繫的音樂體系,科學的音樂評價和審美標準是長期存在的。因此,不管是哪一類的民族的民歌體系都展示其獨有的價值,需人們去了解、欣賞並學習,並在該過程中,都要將其置於本民族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做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

(二)瑤族原生態民歌與現代歌曲的矛盾

當代社會,新出現的多種因素逐漸融入到變化、發展的原生態民歌體系中。特別是社會在進入21世紀後,瑤族地區的年輕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城市生活的長期影響,日常風俗習慣、婚姻、生活理念以及思想認識等出現的新特點,有的選擇繼承原生態民歌的傳統文化,而有的則拒絕傳統的原生態民歌文化,這實際上是傳統和現代的矛盾。例如,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長期生活在瑤族地區的人民,藉助手機、電視等新媒體去了解各民族和現代歌曲的發展變化,掌握相關的信息,逐漸融入到現代與傳統之間,也就是說,不僅演繹傳統的原生態民歌,也演唱流行歌曲,有的甚至會忘記原生態歌曲。在現代社會通過特定路徑,實現原生態的東西流行、發展起來,需要實現轉型升級,將瑤族原生態民歌素融入到現代流行歌曲中,科學協調現代與傳統的矛盾。經過相關調研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流行歌曲包括了越來越多的原生態民歌,這點是值得認可的,這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體現。比如,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流行歌曲在尋根理念的指導下,音樂家創作了原生態民歌流行文化。這一思路不僅盤活了原生態民歌,又能不讓原生態民歌受到太大的影響,還能引導原生態民歌能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瑤族原生態民歌也在行列蓬勃的發展。

(三)滿足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當代需求

有內在的需求才能獲得滿足,需求是瑤族原生態民歌存在的基礎,對廣大瑤族人民來講,瑤族原生態民歌始終貫穿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在當前新的社會環境下,因爲多種因素的交織,社會大衆的理念漸漸發生了改變,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出現了調整,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的需求漸漸被弱化,缺少了需求的瑤族在原生態民歌漸漸在瑤民中失去了原來的地位與市場。要確保瑤族在原生態民歌能在新時期換髮新活力,首先是滿足民歌文化的公共需要,新需求激發包含兩個部分:原來的需求與新需求。針對原來的需求來說,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瑤人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容易被其他精神文化品滿足,但在傳統生活中,瑤族在原生態民歌仍舊是重要組成部分,有市場需求,因爲環境的變化,這一需求容易被淡化或者被忽略,所以,要全面激發文化需求,就要激發民歌需求,這是瑤族在原生態民歌在原來生態環境中實現生存的基礎,也在原來的'環境中發展,才能形成對外擴散、傳播的軸心。此外,“從新的需要來講,雖然新的時代環境從某種程度上消解了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的文化需要”。[4]然而,新環境也出現了新需求。當前社會環境中,伴隨人民文化品位的進一步提升,大衆的、通俗的民歌文化並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瑤族在原生態民歌強調“聲勢由口心”的品格,讓其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這樣便會吸引大量人民去關心瑤族在原生態民歌,這是少數民族民歌潛在的需求,對這一需求的滿足將能讓瑤族在原生態民歌能獲得更大的市場。需要指出的是,推動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產生、發展的民歌需求與當前需求並非完全一致,原來的需求大部分是從人民物質生活在獲得滿足的基礎上,因文化品位不斷提升纔出現的新需求,所以,後者對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的見解與同者屬於同一視角,與此同時,因爲民族文化本身的差異,民族審美也存在差異,所以,對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產生的新需求進行開發的同時,也需對瑤族在原生態民歌加以調整。對廣大瑤族在原生態民歌來說,在抱有瑤族特質以及民族風格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對原生性保持將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瑤族在原生態民歌在新環境下實現創新發展,不得不承受因改變帶來的陣痛。

(四)強調主體迴歸的傳播途徑

瑤族原生態民歌在進行大衆傳播的進程中,作爲元素融入到該進程中。大衆傳媒時代,受衆是能按照個體的知識結構、心理需要去參與到傳播中的積極羣體。主體得到迴歸的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的大衆傳播,是在瑤族文化羣體的理念基礎上,“根據文化羣體的文化理念、行爲方式開展傳播”。[5]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播對象的對話理念是源自該民族文化的傳統,參照民族信仰心理、審美心理、民俗心理以及本民族發展的歷史文化傳統開展傳播,尤其要弄明白瑤族在原生態民歌所展示的真諦,圍繞信仰、審美、民俗以及歷史文化等進行,確保傳播的時效性;二是根據本民族的形式法則、形式邏輯開展傳播,在堅持民族形式法則基礎上,吸收外部的先進技術,並推進民族化進程。擴大傳播面、影響力,不僅要堅持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爲主,也要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善於將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提高融合度,對瑤族在原生態民歌來講,主體迴歸到大衆傳播是需進一步建構的終極目標。在主流文化的衝擊下,瑤族在原生態民歌漸漸勢弱,爲了瑤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傳播必須在固守瑤族在原生態民歌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才能提升民歌文化傳承的效果。

結語

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跨越了時空,依靠民歌的社會功能來承載,在特定的文化生態體系內取得了特殊地位,並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體現原始、淳樸本真文化魅力。目前,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的現實境遇相對來講不容樂觀,尤其是文化的全球化衝擊了其賴以生存的文化之基,自然的鄉土傳承的後勁明顯不足。爲此,民族文化視域下的瑤族原生態民歌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要樹立科學的瑤族原生態文化觀,協調好瑤族原生態民歌與現代流行歌曲的矛盾,又要滿足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當代需求,強調主體迴歸的傳播路徑,全面提升瑤族原生態民歌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曉榮.可持續發展視域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3):132~136.

[2]陳聰,叱培虹.論文化生態視野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及發展[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06~109.

[3]史小曼.民族原生態音樂與現代社會的接軌構想——基於文化發展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5,(10):108~111.

[4]王海平.文化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以貴州爲例[J].貴州社會科學,2008,(8):35~37.

[5]路瑜,李珊.從原生態民歌熱看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研究,2008,(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