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大學物理教學探討論文

一、民族地區大學物理教學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民族地區大學物理教學探討論文

(一)教學現狀及其原因

目前,民族地區部分高校中的大學物理教學不容樂觀,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較慢,具有創新能力人才也比較少。大多數教師認爲,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爲:首先,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其次,大學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致,結果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於追求進度,而輕視了學生對進度的跟進,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第三,學校物理實驗器材短缺,實驗課堂的可演示性差,大量的實驗是靠教師的口述完成的,影響了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民族地區的大部分高校物理教師認爲學生的基礎差是導致物理難教、質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很少有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認真思考和探索如何來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二)學習現狀及其原因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民族地區高校中的大多數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足,對之報應付的態度;極少數學生對物理持有排斥心理,或上課不認真聽講,或出現逃課等現象;甚至在各方面均比較優秀的學生中也有個別人是以獲得獲學金爲目的而學習物理的。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爲:第一,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的生源地差異性較大,且少數民族學生人數所佔的比例大,其中有許多來自偏遠山區。不同的生源地學生的基礎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尤其是來自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學生與來自其他非民族省份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更爲突出。由於物理是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類學科,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受物理實驗教學條件和實驗教學水平等的限制,物理基礎差、底子薄,進入大學以後,很難在短時期內達到較好的知識銜接,因而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甚至對其產生了畏懼心理。第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改變也對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興趣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致使部分學生爲了就業和發展,在學習中重視實用性課程,而忽視了基礎性學科的學習。如許多民族地區的學生將大量的精力放在熱門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用技能的培訓上,對他們自認爲實用價值相對較小的物理學等基礎課掉以輕心。第三,民族地區學生個體間的人格、知覺、情緒等差異也是影響其物理學習的因素。

二、差異理論及其對大學物理教學的意義

“差異”,通俗而言,就是區別、相異或不同。首次將差異上升到理論層面來研究的人是尼采和索緒爾兩位學者。尼采在他的“透視主義”學說、索緒爾在他的的“語言”觀中都分別對差異理論有所論述,其中尼采重在研究人們對事物認識上的差異本質,而索緒爾則賦予差異以本體論意義。差異理論後來在解構主義哲學和後現代的改變之下逐漸臻於完善。解構主義的差異理論認爲事物的意義產生於差異,而運動形式創造萬事萬物間的差異,是事物的意義的最終本源。可以說,差異構成了後現代的一種思想方式。這種思維要求我們知曉:事物的本質具有同一性,事物背後的現象多而且具有差異性,要學會透過差異性認識事物的統一性。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差異理論對人們的思維定勢和認知侷限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它呼喚人們用另類的方式觀察和看待問題,並尋求新的解決途徑。因此,作爲一種理論資源,如果將其引入民族地區大學物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研究中,將會對人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具有獨特的觀照意義。

三、差異理論指導下的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物理教學路徑選擇

從差異理論中我們領會到,打破對學生的思維定勢和認知侷限,另闢蹊徑,尋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有可能改變目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物理的教學現狀。而大量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表明,學生在基礎知識狀況,智力水平和潛能,學習興趣、動機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決定了教育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而且必須有針對性地從學生實際出發,使所有學生均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文認爲,民族地區的大學物理教學要在正視和承認來自不同地區學生的背景差異的前提下,儘可能解決現行教學法中的問題,創造更好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縮小學生間的差異,實現教學法的改革與創新,提高物理教育教學質量。

(一)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做好中學與大學物理知識的銜接教學

1、找準銜接教學的突破口。認真分析來自民族地區學生的差異性,精心研究他們所欠缺的中學知識,尋找其與大學物理知識的銜接點。在具體的教學當中,嚴格按照“溫故知新”的教學套路對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進行知識修復,使其順利過渡到大學知識的學習當中。這就要求大學物理教師必須對中學物理內容深入而透徹的研究。如,中學和大學物理關於圓周運動這一知識點有很大差別,高中研究的是勻速圓周運動,即速率不變的圓周運動,而大學研究的是速率變化時的圓周運動規律。爲了能夠很好地完成這一銜接,在教學中,還應重點突出“溫故”內容,分清主次,不拖泥帶水。這樣既做好了中學與大學的知識銜接,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靈活控制教學進度,詳略有區分度。中學階段物理每學期要求的知識點少,所以中學物理教師習慣於對其精講和搞“題海戰術”,即在每堂課所講內容少而精,同時附以大量的例題和練習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掌握。大學階段則不然。教學課時少、課堂容量大、授課節奏快是大學課程教學的顯著特點。因此,學習大學課程對於中學知識有拖欠且來自民族地區的大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這些學生不能儘快適應大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他們的積極性就會再一次被挫傷。可見,教師對他們大學學習的引導顯得尤爲重要。具體到大學物理教學方面,培養來自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而且在教學進度上要靈活控制,循序漸進。具體可以按這樣的思路進行:對於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在確保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諳熟中學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應該有側重點、有詳略地講解———詳細而精練地講解重、難點知識,對於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則可以略講或讓學生自學。這樣可以避免因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而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

3、講解例題或習題有張有弛。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學相比,大學物理教材在例題和習題的數量上明顯減少,這就意味着大學物理教師在例題或習題講解上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講解的靈活度和佈置習題的數量。例題和習題是用來鞏固新知識的,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例題和習題,並精選鞏固和拓展新知類的習題。同時,教師還應根據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的接受新知識能力有意向性地給他們佈置一些習題,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他們所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方法。

(二)正視學生間的差異,採用分層教學法

1、在基礎知識教學環節中可以按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分層。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大一所學的普通物理一般都是基礎性很強的專業基礎知識。因此,物理老師應注重給大一學生傳授好這些基礎知識。在具體的基礎知識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好、中、差三個小組,對他們進行有區別的教學。可以引導優秀小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後採取學生提問、老師答疑的形式完成對他們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等和較差小組且多爲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應該是老師教授基礎知識的重點對象。對於這些學生,老師就得多花一些時間,向他們講課時擬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灌輸和傳授理論知識爲主,兼顧引導他們綜合能力的拓展。這種分層次的教學,在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物理學科基礎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在專業知識教學環節中可以根據系別和專業來分層。學習完物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後,學生就開始進入不同專業的專業物理課程學習階段。按照上面的教學方法,這個階段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已經縮小了。所以,在純專業知識教學環節中可以組建分層次的創新小組。這個環節的教學之前,學生已基本具備了各自專業的'基礎知識。所以,這個環節教學工作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可行性途徑之一就是分層次組建學生小組。當然,在分組中,要注意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間有機結合以及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的合理搭配。組建這樣的小組,既方便組員間相互交流,又便於他們相互幫助;既能達到教學基本要求,又可以在提升中下學生的同時,激發好學生的創造慾望,達到以點帶面、層層提高的效果。

(三)正視學生間的差異,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

1、多運用多媒體技術,重視物理實驗的教學,進一步激發來自民族地區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是必不可少的,運用它可以增強視聽效果。當然,物理實驗也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重視物理實驗的操作,更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兩方面是目前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徑。這些途徑和方法對於來自民族地區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爲重要。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微粒運動等過程,可以使這些學生觀察並體會他們在中學階段因條件限制而從未見過的原子、原子核運動以及其他微觀粒子等的運動;通過物理實驗操作能夠讓這些學生近距離接觸分子熱運動、電磁運動等物理現象等等。所以說,在講授大學物理時,適當增加多媒體課件,再配以傳統的板書授課,使原本只用文字進行描述的的物理現象或物理實驗,瞬間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大大增加物理知識對於學生的魅力;自然科學類學科的實驗往往以其高度的趣味性而贏得廣大學科愛好者的親睞,物理也不例外。奇妙的光電、磁電效應,神奇的聲光衍射等實驗現象會逐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增多多媒體演示,還是加強物理實驗操作,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物理的教學效率。

2、有針對性地開放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和思考空間對於學生的探究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詳細講解最基本、最主幹的知識外,還應創設這樣的環境和空間供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諸如推導和論證、知識歸納等擴展性問題。這種創設環境和空間的教學方法我們稱之爲開放教學。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鑽研和探究的能力。除了課堂上適當進行開放教學外,教師還要善於利用課外時間來培養學生,尤其是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做能夠進一步提升來自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能力,縮小他們與其他同學間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材的內容上多下功夫,有針對性地將部分教材內容定爲自學內容,列出自學提綱,在學生有條件的前提下還可以列出一些參考書目,供學生課後自學。當然,教師還要通過郵件、電話等傳媒工具跟蹤和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並把他們好的自學的經驗或心得帶到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這種學習方法既充實了學生的課餘生活,又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着我國的大學的擴招,民族地區高校的辦學規模和層次有了較大的提高,有效促進了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的大衆化發展。但由於面向全國招生,導致這些高校中基礎相對薄弱的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給民族地區高校的基礎學科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物理是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的自然學科類基礎課程之一,提高其教學質量並非易事。應對這一現狀,只有積極探索,努力尋求利於民族地區學生髮展的好的教學方法,纔有可能改變學生的現狀,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