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比較教學法的思想與實踐初探論文

當前,比較教育學的研究與實踐在全世界方興未艾,而植根於其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比較教學法也應該受到重視。因爲它與目前風行的各種教學思想和教改方法一樣,都不失爲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好辦法。

中學語文比較教學法的思想與實踐初探論文

語文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隨處可見。如議論文中正反對比論證,記敘文中的襯托對比描寫、說明文中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修辭方法中的對比格、對偶格,以及形近字、反義詞的比較區別等等。其顯而易見的作用已成共識,但這僅僅是比較教學法的淺層次的認識。

比較教學法的深層意義,借用比較教育學說法,應是研究“多種成果,都是從一定角度,向人們提供比較豐富的教育信息、評價、看法和建議”。在其認識性功能與任務方面的體現,應是“能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向人們提供各種豐富的認識,擴大其對教育的視野。”簡言之,即爲學生選擇一定數量的相同、相似、相近的閱讀學習文章,用比較教學法全面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詩文鑑賞和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比較法,力求達到不教而自能讀書、鑑賞和作文,以期真正提高其素質。

在我國,比較教學法古亦有之。朱熹曾說:“將精義諸家說比並,求其是,更定有合辨處。”(《朱子語類·論讀書》)現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也說:“讀書有一種方法,就是把幾家討論同一問題的話合會起來,看看哪一家說得對,對在什麼地方,加以辨別”,這樣“印象深刻些,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還強調“凡讀古書,皆須兩本對看”。葉聖陶、朱自清兩位大師,在《略讀指導舉隅》和《精讀指導舉隅》中不約而同地主張“參讀相關文章”、“參讀有關文字”,並強調應作爲“國文教學”的一個原則貫穿在教學指導中。葉老還說“必須多多比較,方能進一步領會優劣得失的所以然”。“在精讀文章以外,再令讀一些相類似的文章。”張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夏丐尊、葉聖陶先生在《文章講話》中,也都有此類觀點。錢鍾書先生研究《君子于役》中“閨思”這一情節,就先後反覆比較了白居易的《閨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潘岳的《寡婦賦》、韓僵的《夕陽》和呂溫的《藥師如來畫像贊》等多篇詩文。

這些,應當是我們對比較教學法的感性認識。筆者以爲,中學語文比較教學法的思想(或理論)擬作如下表述: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某些方面已涉及比較教育學的內容,它通過對不同時間與空間之間語言及文學的相似性、差異性以及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的比較分析,探求與揭示漢語言文學學習的一般原理及規律。例如古今漢語詞語、語法、句式、篇章結構的比較學習與習得,古今詩詞(含歌詞)的對比鑑賞,中外名家散文小說的比較閱讀,文學與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的審美比較,古漢語翻譯與英語翻譯的意譯現象的比較,以及論說文的漢、英語文章的思維方式、結構形式、表達模式異同的比較。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比較教學法起碼可有如下幾點收益。

1 比較法可提高學生識別力(比較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比較法既具理論性又是方法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否認比較法的重要性,“沒有比較,就不能鑑別,沒有鑑別,就不能提高”。例如作文指導和講評課,將優、良、中、差者展示出來,教師不語,學生也能評出個大概。經過探討,教師點撥,然後進行二次作文,效果都有顯著提高。實際上,教師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比較法教學,而教師能否準確明晰地引導學生在思維、思路和方法上牢固建立這一思想,甚爲關鍵!

2 比較能拓開作文思路。邏輯學上說,前提改變,結論也須改變(假言判斷和推理),但高中教材已刪除這一課程,學生便茫然。讀了朱自清的《春》之後,多數學生陶醉而不可自拔,直至高中階段,每每下筆寫“春”,便生吞活剝地剽來幾句。筆者印發了臺灣作家張曉風的優秀散文《春之懷古》作比較閱讀,學生經過討論,明確了“文章合爲時而著”的道理,聯繫現實問題去思考,自然有的放矢,不落窠臼,有感而發。

3 比較可提高閱讀鑑賞力。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的鑑賞》(見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品滋味、求意境、探寄託、賞情采”中也都廣爲舉例,甚至將書法篆刻繪畫進行了縱橫比較,(已涉及比較教育學領域的跨學科內容了)。古人詩詞唱和(如《紅樓夢》大觀園的詩社賽詩)、曲水流觴皆爲同題作文吟詩,已成佳話;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題作文《燈影漿聲中的秦淮河》更是傳爲美談。教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石壕吏》,比較閱讀美國作家奧萊爾的《在柏林》;教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該文首尾及中間的三個比較句尤其應作重點分析),比較閱讀唐瞍先生的《在馬克思墓地》;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體會其“疊詞運用”的節奏明朗、韻律協調的美感,比較閱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如此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4 比較法可激發創新思維。教師若能吃透教材又總攬全書(初一至高三年級),則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筆者曾以“母親”爲話題,簡介柔石先生的《爲奴隸的母親》,從教材中的《母親的回憶》、《祝福》、《母親》、《荷花澱》等名篇中,讓學生橫向比較其中的`藝術特點,學生見識得到增強,而勿需教師“滿堂灌”或“嚼爛了喂”。例如將用象徵筆法的幾篇課文,如《馬說》、《愛蓮說》、《陋室銘》、《白楊禮讚》、《致橡樹》、《碩鼠》、《秋水》、《過萬重山漫想》等橫向比較閱讀。則既可明確理解象徵,又可深入瞭解想象與聯想的一些特點和意義。同理,在不同體裁的形式和內容上,也可從不同風格、不同角度、不同國籍年代的作品上,比較出不同的創作風格、流派,或異曲同工,或殊途同歸,或同題異體。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受到多角度、多屢次、立體化、複合型的文學美的薰陶。

5 比較法具有廣泛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學生課外閱讀的各種體裁風格的中外名家精美詩文可謂鋪天蓋地,學生若得此法,精於比較,可謂“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堂的閱讀指導只須從寫作理論上講清要點,學生便可自行閱讀。筆者在實踐中指導佈置些要點,多數學生均有收穫。而學生掌握此法,不易忘記,亦可受用終身。這也許是解決“魚”與“漁”矛盾的方法之一吧。

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認爲:爲了學習任何一項言語信息而進行的教學,其最重要的特點,是提供和這項信息聯繫在一起的,或者可以配合起來的、更大的、有意義的知識。而比較教學法正是遵循這一原理去實踐的。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進入橫比成趣、縱比明理之中,不待指數,自能讀書鑑賞且頗得寫作津要,爲教者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