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維利的德性觀微探論文

摘要:馬基雅維利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政治學家,是現代政治哲學的創始人之一。馬基雅維利對現實世界的德性進行了適當的區分,悄悄上演了一場道德革命,前所未有地將政治置於道德之上,試圖改變傳統政治評價中道德的過分僭越。也正是由於這個,他被後世冠以“非道德主義”的稱號。

馬基雅維利的德性觀微探論文

關鍵詞:德性;道德德行;非道德主義;人性觀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公元1469-152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論》歷來是備受爭議的著作之一。同樣的,馬基雅維利的德性觀,歷來也是學界爭論較多的地方。馬基雅維利主張道德應該與政治分離開來,政治的合理性不應該由世俗世界的個人道德標準加以評價,對現實道德的認識開啓了馬基雅維利政治哲學的篇章。也正是由於這種主張,馬基雅維利被冠以“非道德主義”的稱謂。然而,非道德並非不道德,放棄道德或者是否認道德,而是將道德的干預排除於政治活動之外,賦予政治哲學一種全新的非道德主義的風格。

一、人性世界的`非道德性

在馬基雅維利看來,現實世界中,處處體現了人性是惡的,他這樣說道:“關於人類一般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僞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好處的時候,他們足整個屬於你的;

正如我前面說的,當需要還很遙遠的時候他們表示願意爲你流血,奉獻自己的財產,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這種需要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背叛你了。”“人們對自己父親的死的忘記比遺產的喪失還要快。”“人們心中的貪慾如此頑強,無論他們的地位升到多麼高也擺脫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得到一切而又無法做到;這樣,慾望總足大於獲得的能力。於是他們對自己獲得的總覺得不夠,結果對自己不滿意。因爲有些人想要得到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失去他們現有的東西,隨之便是敵對和戰爭。”以上論斷充分說明了馬基雅維利的人性惡觀點。人性惡是馬基雅維利德性觀的前提,正是因爲現實世界中人性充滿了惡與紛爭,馬基雅維利才確立了他的非道德主義的德性觀。

二、公共德性與私人德性的劃分

由於人性是惡的,個人德性運用在公共政治領域中有可能引致毀滅性後果。那怎樣才能將道德與政治劃分開來呢?不同於中國的韓非子直接將道德加以否認,馬基雅維利將道德分爲公共道德與私人道德。在古典政治哲學中,私人生活與政治生活中的善於惡是並行不悖的,我們都知道政治生活是有別於私人生活的,一個好人未必是一個好的政治家。然而在傳統道德評價中,卻每每加以混淆。基於此,馬基雅維利將德性分爲公共德性與私人德性,公共德性強調的是一種公共善,出於國家目的與國家理性,馬基雅維利認爲統治者可以用各種手段來實現國家目的。由此馬基雅維利爲惡在公共德性中留出了空間。如果一個人爲了國家利益,公共目的而做出惡行,這個人仍然具有公共美德。對於統治者或政治家而言尤其如此。“爲了使臣民團結與忠誠,他應當不介意揹負殘忍之惡名”,“爲了維護國家,他必須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離人道、違反神道”。可見在馬基雅維利那裏,公共善可以由惡得以實現。兩種道德德性的劃分並不是意味着馬基雅維利強調公共德性而簡單的否認私人德性。他同樣認爲私人德性在其應該存在的範圍有重要作用,比如改造人的心靈,養成良好的品質等等。公共德性與私人德性的劃分凸顯了馬基雅維利德性觀的內涵與實質,爲其政治思想提供了理論根基。

三、馬基雅維利德性觀的意義

馬基雅維利提出了現在政治哲學中道德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將傳統的基督教中所提倡的道德,轉化成世俗化的,服務於現實政治的道德。馬基雅維利把道德加以現實化、世俗化,使之脫離了理想性的古典道德和超越性的基督教道德。後世的霍布斯,孟德斯鳩等都是在馬基雅維利的基礎上,對道德進行深入分析,自覺從現實出發構建現實所需要的道德。透視馬基雅維利的德性觀,可見他的確發動了一場道德觀念的變革。在古典政治哲學中,做一個有德行的人是關注自身靈魂的完善與超越,是自我與上帝的溝通。這樣的德性是自給自足的,是以自身的靈魂淨化爲目的的,不需要對外尋求價值的實現。

從這樣的私人道德推導出來的國家公共德性,也是帶有強烈的私人道德色彩,比如要求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需要具有個人美德,國家行爲的目的與手段要符合道德等等,這樣的政治是道德性的政治。而馬基雅維利做的就是打破了這種傳統政治道德觀,通過對現實人性的認識,將道德分爲公德與私德,個人可以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而以國家目的和集體利益爲前提的行爲卻用公德來衡量。這樣,馬基雅維利就打破了古典政治哲學中道德與政治同構的傳統,改變了兩者的關係。不是政治符合道德,而是將道德分成司職與不同領域的公德與私德,而這種對道德的分解一定程度上就是讓道德去符合政治。馬基雅維利的德性觀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從這樣的非道德德性論出發,就能爲君主的惡性開脫,君主爲了共和國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放棄道德。這樣馬基雅維利就使得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性與合法性。從馬基雅維利開始到霍布斯,孟德斯鳩,亞當斯密,這種從現實世界的人性出發,來認識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影響深遠。西方政治哲學正是從馬基雅維利這裏開始,開啓了現代政治哲學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馬基雅維利.君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斯金納,馬基雅維裏[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3]阿爾都寒.哲學與政治[M].吉林:人民出版杜,2003.